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凉月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10篇【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1) 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能从“威武”、“勇敢”、“昂首挺胸”3个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能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5、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能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都见过鹅吗?你能说一说你见过的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吗?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白鹅,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Y1]?

5、汇报:

1)美丽的大白鹅。

2)勇敢的,聪明的大白鹅。

3)可爱的,雄健的等等。

6、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中画一画。

7、汇报。

8、那么你喜欢这只大白鹅吗?简单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Y2]。

9、下面让我们先把这课文的生字解决一下,以便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只大白鹅。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颈例

3)重点指点字形:昂博

2、指名再读,读正确。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必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展开想象,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能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勇敢、可爱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勇敢、可爱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能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张嘴振翅两眼圆瞪

2、比较听写,说一说这些词语是形容谁的?你能用这些词语来说一两句话介绍鹅吗?

二、新授

读题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鹅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只什么样的鹅呢?快读一读书吧。

(一)默读课文,思考:你喜欢这

只大白鹅吗?为什么?边读边批画。

(二)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漂亮机灵勇敢

1、漂亮第一自然段(略)

2、第二自然段(下蛋、机灵)围绕“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展开

过渡:你是从那里感受到它的机灵的?

(1)我想: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下完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宝宝”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一句比喻句。看到这么机灵的大白鹅下完蛋还能用稻草盖上,我心里怎样?(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

(2)它东张西望,神色慌张,一会儿钻进鸡窝,一会儿又跑出来嘎嘎的叫,最后蹲在鸡窝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一系列的词语把一只紧张不安的大白鹅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当一当这既紧张不安的大白鹅吗?看到这么机灵的大白鹅,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

(3)除了因为看到机灵的大白鹅,我心里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还有什么原因使我这样高兴呢?(下蛋)出示:啊!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

(4)大白鹅的一举一动全挂着我的心,同桌分别读读描写“我”和大白鹅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勇敢的都黄鼠狼,保护鸡群)围绕“大白鹅面对黄鼠狼逃走的方向,引颈高叫了两声,好像一位得胜的将军。”

过渡:大白鹅因漂亮而惹人喜欢,因机灵而可爱,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大白鹅更可爱了?

(1)出示: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觉得大白鹅更可爱了。

(2)语言渲染:那是个晴朗的夏夜,碧蓝的夜空中有满天的小星星,我们早已睡了,鹅照例睡在鸡窝旁,周围十分安静。突然,一阵鸡的叫声把我惊醒,我侧耳细听,沙沙沙,好像有什么在搏斗似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冲向鸡窝。

啊!。。。。。。指导学生读出黄鼠狼的凶样。

(3)面对凶恶的敌人,大白鹅怎么做的?(大白鹅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为我极了!猛然间,它用嘴对准黄鼠狼猛啄过去。那家伙急忙向院外逃窜。鸡得救了。)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当一当这只勇敢的大白鹅,做做动作体会朗读。

(4)你们觉得大白鹅像什么?出示:大白鹅面对黄鼠狼逃走的方向,引颈高叫了两声,好像一位得胜的将军。你听出它在说什么吗?打败了敌人它多么自豪都读读这两句。

(5)大白鹅不仅漂亮、机灵,而且勇敢,所以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

三、质疑

四、回顾全文

大白鹅因漂亮而可爱,因机灵而可爱,因勇敢而可爱,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寻找那只可爱的大白鹅吧!

五、作业:

1、课文中的大白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中摘录描写大白鹅的句子或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2、你生活中肯定也见过有趣、可爱的小动物,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

板书设计:15、鹅

漂亮

可爱机灵下蛋

勇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二、 识字写字。

三、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井沿、无边无际、不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由读课文。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一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

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四、指名读一次对话并借助图片理解。

五、感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回答。

六、感悟第三次对话。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青蛙:井底——天井口大

小鸟:天上——天无边无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后、常、跟、朋”等生字,巩固学习生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理解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影子

1、自由说说影子。如:有太阳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影子会变长变短;影子会跟着人走……

2、看图说影子。出示课件:对,你们看,太阳出来,影子也就出来了。

⑴看图认识生字“前、后”。(“前、后”两字分别在小明的前后出现,以便学生理解方位。)

拼一拼,读一读,想个办法记一记。

⑵用上“前、后”说说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⑶在小明的左右出现“左、右”两字,用上“左、右”说说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3、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来说说影子,请你仔细听听,老师哪里说得好?(师背颂课文《影子》。)

二、读《影子》

1、拼读课文,读得正确。

⑴同座合作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⑵以同座的形式检查合作学习情况,对合作成功的同座(既两人一起把课文读正确)给予鼓励。

2、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四人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一般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⑴影子为什么会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⑵影子怎么会变成小黑狗?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注意尊重孩子们点滴的收获,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对孩子们发现的问题给予最大限度的赞许。

三、看影子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意思,为了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老师今天要为大家做一个实验。请小朋友们上来,让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

1、看一看,影子为什么会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教师把电灯放在不同的方位,观察小熊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让小朋友说说“电灯在前,影子在后;电灯在后,影子在前;电灯在小熊的头上,影子就变短;电灯围着小熊转,影子也围着小熊转。”从而明白,是电灯动,影子才跟着动,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指导朗读“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配上动作读一读,体会方位的变化和影子的有趣。

2、如果电灯不动,怎样让影子动起来?让小朋友上来自己做做实验。

有的让小熊走,影子也跟着走;有的让小熊跳,影子也跟着跳;有的让小熊躺下,影子也和小熊一起睡觉了……从而让小朋友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和“影子常常陪送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四、演影子

1、自由合作,演演背背。

自己找一个合作小伙伴,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去读,去演,去背。

2、汇报演出,巩固练习。

让合作的小伙伴上来演、读、背,在评价中穿插指导。并相机出现词语,考一考合作小伙伴。

四组词语成如下出示:

A组:影子小黑狗。

B组:影子好朋友。

C组:常常。

D组:前、后、左、右。

让每组合作的小伙伴认一认出示的词语,并把几个词语连成一句话,如: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或: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就像我的影子。让孩子们在复习生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àn),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 [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悟, 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 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近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 [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 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却说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什么样的船?用简介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描述各式各样的船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再在组内交流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a 汇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生字:横、竖、蜘、蛛、窄、喇、叭、航、浩、荡、桅

词语:风帆、保险、手艺、晴朗、浩浩荡荡、远航、

强调字形:竖(坚) 航(船) 喇、窄

b 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 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 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 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 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 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 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板书设计:

飘向 竖河——长江——东海

2. 芦叶船

带来 惊喜——希望——向往教学反思:教学没有花俏的设计,甚至由于电脑坏了,连课件也没有用到,可是,就在最朴实的读读说说中,给了孩子们最大的参与空间,师生同台诉说自己的感悟,激辩不同的观点,看似热闹中收获了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该是本色的回归吧。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