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静谧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精品】语文教案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

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

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梦(2)zhì()闷(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4、你是──丁连长!()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

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盏个阵点些声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

2、飘浮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驱散

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

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

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

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

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

答()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B、春雪

C、我爱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飘(7)殉(8)峡(9)毕(10)恳(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阵②点③段④声⑤盏⑥个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飘浮3、照彻4、驱散

八、1、主语2、定语3、补语4、状语

九、D

十、

1、别致炽颊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识字写字是教学低年级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由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有故事的成语产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本,把学生带入识字情境中,初步感知汉字,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其次注重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6个生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积累成语的兴趣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成语故事。

2、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经学过《有趣的成语》还记得吗?那些成语有趣在哪里?对,它们都是由数学开头的,你能说上几个这样的成语吗?其实在我们汉语言中的成语是相当多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今天我们又来学习成语,这些成语,同学们会更喜欢的,因为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既能发挥已有的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吧!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拼一拼它字上的音节。

2、出示课件,学生自读成语。

3、检查学习情况。

4、出示课件:(有拼音的生字),由同桌小声地拼读。

5、有哪些字娃娃的名字容易叫错;请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

6、怎样才能记住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7、玩愚公移山的游戏: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教师死教硬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于启发学生通过读读,说说,记记来识字,以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习动力。

三、精读成语、领会感悟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成语,边读边想,你听到过或看到过哪些成语的故事?

2、在小组里将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伙伴听,组内推举一个讲得棒的在班上交流。

3、交流,老师讲述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成语故事。

4、知道了成语里的故事,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练习使用这些成语。(做“送成语宝宝回家”的游戏)

5、指导朗读成语

①齐读

②个别读(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

③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拍手读

6、做课后练习第2题。

7、鼓励学生将成语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的成语都是具有一个深刻内容的故事,引导学生说故事,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成语既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国宝,又是中文的一大特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四、自主实践,拓展延伸

1、谈谈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有故事的成语。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如《成语大王》、《成语故事》、《成语词典》等,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在班里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设计意图:成语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今后的说话,习作将大有好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前导读,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学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位名叫乌塔的14岁德国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师:(乌塔是德国小姑娘,她已经独自游玩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她还要去希腊呢!xx,你刚刚说的这些内容是在课文中第几段找到的?

生:我是在第五自然段找到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读第五自然段)

3、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要认得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师: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语: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正音)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问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

2.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师:一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居然独自游玩了那么多个国家,他是怎么去游玩的`呢?想一想她在旅行当中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

师:乌塔在旅行中是怎么做的?她为了这次旅行又做了哪些准备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来说一说。(第七自然段)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3)、师:对于小孩子单独出去旅行的事,作者和乌塔互相交流了看法,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讲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呢?大家找一找,把它标号出来好吗?

(生找自然段,标号)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6至9自然段)

四、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1、师:老师有个提议,我来扮演文中的作者,你们来扮演乌塔,我们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吗?

师:现在就开始吧

(师生扮演对话,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句子和每人说只一点,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不请那几个不懂又说一堆的同学回答)

问1:乌塔,你一个人游欧洲不怕危险吗?你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看来,你还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呢。

问2:乌塔,那么你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呢?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啊,到底准备了些什么呢?

问3:乌塔,旅游怎么多国家是要很多钱的,那么你的旅费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这样啊。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的还挺不错的呢,乌塔的这些回答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答: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二两句话吧。

(生读)

师:通过交流和读课文,乌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各自回答。

(1)自理能力强。

(2)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3)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师总结:乌塔的独立,有计划,活泼开朗都值得我们学习。乌塔也同样问了一些有关中国孩子旅游的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回答她的。作为中国的孩子,你又是怎么回答她的呢?同学们,交流交流吧。,读完课文以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这一回呀,老师想来扮演乌塔了,你们就是中国孩子,我们再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好吗?

生:好。

问1:你们中国孩子,也是这样旅游的吗?

——那不对啊,我也是家里的宝贝,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呀,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有时候我就单独出去玩,为什么爱你们就不能让你们出去玩呢?(国情不同、家庭因素)——这回我明白了。

(师生再次交流,顺势引导对比中外少年儿童的不同,点名国情不同、条件限制等)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讨论的非常热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纷纷发表,师随机引导,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不可以)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节课不是号召同学们全部都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肚子去旅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像乌塔那样有独立的意识,最起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是应该能做的到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以《不要再来伤害我》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叫《不要再来伤害我》,但是歌手张振宇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却把名字改成了《爱护动物的歌》,来呼吁人们关爱动物。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感悟深刻的主旨

2、品味精妙的语言

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明确:

一群被逼至绝境的老斑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话是什么?(飞渡)

作者就是围绕飞渡描写了“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的几个主要情节。

飞渡前斑羚陷入了怎样的境地呢?阅读文章的1-4段回答。

学生回答补充。

一面是荷枪实弹的猎人、虎视眈眈的猎狗;一面是六米宽的山涧,而斑羚只有五米宽的跳跃能力。斑羚群的命运看来是凶多吉少。斑羚能不能死里逃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脱险。这段动画,表现的是全文的内容,哪个场面最让你感到震撼?

同学回答。

四、我来设计

文章第几段,描写了第一对斑羚试跳的过程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文章有一部分被隐藏起来了。现在我们来补充这一部分。

要求:根据动画和自己的想象,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为了让大家写得更准确、细致,我们再看一遍动画。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交流作品:

要求:1、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作品。

2、从第二组开始不但要读出自己的作品。还要说出和上一组作品相比,你们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

同学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实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震撼人心的场面。发下去后,仍然是小组合作。任务:1、朗读。2、和自己的作品比较,作者的创作又好在哪里?

丰富准确的动词。

老师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有两个动词,刚才我们小组创作中都没有用过的。一个是小斑羚的“猛蹬”,一个是老斑羚的“钩”。这两个词写得怎么样?

我们也在我们的创作里,加上一两句比喻,让我们文字鲜活起来。

总结:作者就是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准确的动词把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详细和震撼人心。文段是融于文章的,看看文章还有其它段落描写了关于斑羚飞渡的过程吗?和第一对斑羚飞渡相比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找出你喜欢的几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五、感悟主题

再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除了震撼,这群斑羚你带给你什么感悟?

句式:从老斑羚身上,我看到了自我牺牲的团队精神。

从年轻斑羚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视。

从人类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珍爱动物。

文章当中也有点明中心的句子。阅读11-14找出来.

齐读。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第一个:武文斌。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情至真至纯,经得起磨练,这也是一种爱啊。我们人类有,他们动物也有,那我们和他们之间呢?

文中的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

结束语:《斑羚飞渡》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们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们也更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

师: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板书:西沙群岛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参观富饶的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学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检查初读情况。

2、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出示“我会认”的10个生字和“我会写”的13个生字,通过多种形式认字:集体认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编谜语,组词、造句、找反义词、找近义词等,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抓住“富”、“饶”理解文章。

师:“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什么多?

边交流边板书:海水颜色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鸟鸟蛋 鸟粪

2、教师小结:对啊,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上--(鸟、鸟蛋、鸟粪多),并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使得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机板书:站在海边潜入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吧!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课件出示风景图: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句描写海水的句子。

2、指导朗读:哪位同学能用朗读来表现海水的瑰丽?

读后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

4、教师引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请同学们看着课件接读。

5、师生合作读: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丽的景象呢?

师一边用鼠标点图,一边引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学生接读:(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6、指导背诵。

五、教师小结,结束新课

六、作业设计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作者的描述,初步感受了西沙群岛。回忆一下,西沙群岛在你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你能以“啊──”为开头,并用上课文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词语来感慨一下吗?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朗读课文中心句:是啊,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

3、小结作者描写的顺序: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呢?先后描写了什么地方?

板书:站在海边潜入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4、引读第2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

小结:是啊,那海水犹如一匹巨大的七彩锦缎铺展在人们眼前,令人叹为观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西沙群岛,去感受她的.美丽和富饶吧──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最想潜入海底,或是漫步海滩,还是登上鸟岛呢?选你最想到的地方,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吧。(师巡视)

二、指导学习3.4自然段:潜入海底

1、快速默读3.4自然段,你在海底看见了哪些生物呢?用──标出来。

2、指名回答。

3、精读第3自然段,感受珊瑚的多姿、海参的闲懒、龙虾的威武。

(1)指名朗读描写珊瑚的句子。

(2)观察课件,理解比喻句:“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各种各样。

把这个中心词标出来,齐读。

(4)指名朗读描写海参的句子。

(5)指导朗读。

抓住“懒洋洋地蠕动”这个词组,理解词语,结合课件感受海参的特点。

(6)表演朗读这一句。

(7)指名朗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

(8)引导理解“威武”的意思。

4、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鱼数量多、鱼姿美。

(1)指名朗读,整体感悟鱼多、美,说说自己读后的感觉。

(2)引导理解“各种各样、数不清”。

你能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其他词语来形容鱼多吗?(不计其数、不胜枚举、千姿百态……)

(3)引导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观察课件,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惊叹的语气。

小结:这一句采用的是夸张的写法,足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实在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啊!

(4)过渡:这里的鱼不仅多,而且很美丽,很独特,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鱼?请几个同学分别来朗读描写每一种鱼的句子。

指名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鱼。

(6)欣赏各种鱼的课件,深化感受,随图片悟情朗读相应的描写鱼的句子。

(7)拓展补充:欣赏其他鱼的美姿。

谁能像课文中那样介绍其中的一种?(随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

(8)再次朗读这一段:

先自由朗读,然后按总分总方法,集体与个别配合朗读

5、引导背诵,积累词句。

三、分组合作学习5.6自然段: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情况,邀请两组向大家展示。

(1)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两名同学朗读描写贝壳的句子。两名同学朗读描写海龟的句子。(初步感受并列写法)

(2)用自己的话介绍在鸟岛上的收获。四人合作介绍,每人介绍一方面。

四、提升感悟,指导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接读。

师:是啊,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朗读)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2、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豪情和信心地接读。

师: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生: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