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鬓上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和钟姐姐交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

2、使学生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

3、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4、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懂得按时作息的重要意义。

2、在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用具:课件、头饰、卡通闹钟、图表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注意观察钟表。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

2、教学器材:钟表头饰、40—50个手动卡通小闹钟、40—50张43页的图表。

3、教学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屏幕出示谜语(一座小小机器房,不分日夜工作忙。态度认真又负责,时间观念比人强。)师念生猜。

2、背景音乐响起钟表嘀嗒声,教师戴上钟表头饰。我是你们的钟姐姐,我很想认识你们,你们愿意跟我交朋友吗?那请你说说为什么愿意跟我交朋友。

3、我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我,我出道题来考考你们行吗?现在是几点,我的长胳膊、短胳膊各应指向哪?(学生拨手中的钟,教师听学生发言后拨道具钟)

二、新授:

1、导: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叫明明,我每天和他在一起。屏幕出示40、41页的五幅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追问:明明这样会有什么后果?

2、小组讨论:我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吗?如果你是钟姐姐,你会对明明说什么?

3、全班汇报:小组逐幅表演,并说明为什么你会这么说?想不想听听钟姐姐是怎么说的。屏幕演示钟姐姐是怎么对明明说的。你认为明明该怎样做?

4、师:谢谢你们!明明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你们想看看他现在怎么样了吗?屏幕演示。

三、巩固:说说你自己

1、明明现在进步了,那么生活中的你是怎么做的?请实事求是的回答。屏幕出示几种情境(录像)

(1)经常被妈妈叫起,仍感到困倦;

(2)上学路上看小摊,不抓紧时间;

(3)经常能早睡早起,起床迅速、轻松。

2、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有什么后果,以后想怎么做?

师:红红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屏幕出示40页两幅图,请你看看她这样做会怎么样?你想给她哪些建议。

3、小结: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按时上课,就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规律的生活可能会对别人造成干扰,也会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及人格发展不利。

四、课外延伸:

1、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和钟姐姐交朋友的?拨钟表,说你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2、谁愿意告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你是怎样和钟姐姐交朋友的?

3、拍手传唱儿歌,屏幕出示:

闹钟把我叫,天天起得早。路上不贪玩,上学不迟到。

晚上早上床,休息睡好觉。守时不拖延,作息习惯好。

五、小结:

(1)时间过得真快,钟姐姐真不舍得和大家分手。我想让时间回到咱们上课前行吗?

(2)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不能倒流。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你能说说怎样珍惜时间或珍惜时间的语句吗?

(3)屏幕出示相关带拼音的语句,指名带读。

(4)评议班上守时守纪的标兵并说明理由。

六、作业:每人手中有一个卡片,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内容么?请你把它贴在写字台前,每天你做到了哪项,就在哪个格中奖励自己一小星星。下个星期你画一个表格来提醒自己,一直坚持到期末,跟钟姐姐比比谁的红星多,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

3.想象布鲁斯怎样动员士兵进行第八次抵抗,写一份动员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

难点:紧扣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在课文的空白处发挥想象,练习写动员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次》。

2.【课件出示词语】这些是课后习题3中的词语,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3.有两组反义词藏在这里面,你发现了吗?(板书反义词)朗读

4.看着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教师简述故事内容)

二、品读感悟,把握人物精神。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孩子们,蜘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多普通、多不起眼啊!它是怎么让几乎失去信心的王子重新振作起来的呢?请大家慢慢地、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可以在课文中圈一圈,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词句。

2.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及时板书。

4.二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四句话:【课件出示语句】“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1)读词语“结了断,断了结”。你有怎样的感觉?能换成“断了结,结了断”吗?为什么?

(2)比较“结了断,断了结”和“断了结,结了断”的异同,体会次序变化的作用。(“断了结,结了断”让人感觉总是蜘蛛结网总是失败,没有希望成功了;“结了断,断了结”就说明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坚持不懈。)

(3)分组朗读句子,齐读句子。

虽然蜘蛛结网还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一样感受到了蜘蛛怎样的精神?

(4)小结阅读方法:读书应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写作文也要在用词上多花点心思,动点脑筋。

5.三读:找关联,回归文本

(1)蜘蛛结网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专心地看蜘蛛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结网,那为什么布鲁斯会注意到,并且长时间地去观察这只小蜘蛛呢?(都是七战七败,有着共同的'遭遇)

(2)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语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现在读完了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想一想,“几乎”不能删去还有没有别的理由?

教师引导:一个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万念俱灰的,不会再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正是因为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才会从无意中看到的这只小蜘蛛身上受到启发,看到希望。所以,面对困难、面对敌人,取得胜利的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齐读句子)

6.小结阅读方法:读书时应该经常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这样会对一些重点词、重点句子有更清晰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

7.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用布鲁斯的眼睛再来看看眼前这只坚持不懈的小蜘蛛。(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布鲁斯感动极了,他——

2.王子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

3.教师情境渲染,以情激情:【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是啊,布鲁斯王子心想:蜘蛛都能干第八次,难道我堂堂一个王子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作为王子,难道我真的要放弃抗争,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国家灭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真的能忍心看着我的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3.教师:是的,布鲁斯喊出是信心,是决心,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第五自然段

1.信心百倍的布鲁斯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指读。

2.在第八次战斗前,布鲁斯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最关键?为什么?(“动员”最重要,因为没有信心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也不可能战胜敌人。)

3.假如你是布鲁斯王子,你觉得怎么说才能打动他们,使他们振奋起来,跟你一起进行第八次抵抗呢?

4.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请你写一份动员书,一定要能鼓起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5.交流动员书,指导演讲。

6.正是因为有了激动人心的动员,苏格兰人民才有了勇气与信心,他们拿起武器,跟着布鲁斯王子投入了第八次战斗中。谁来读读最后两句话?

此刻,你心情怎样?再次朗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文本主旨。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板书):由灰心丧气到再次充满信心、从七战七败到第八次获得成功,布鲁斯王子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2.如果布鲁斯在第八次抗争中又失败了,你们认为布鲁斯会怎么做?第九次、第十次呢?

3.小结:这“第八次”既是指蜘蛛、布鲁斯在第八次的坚持中获得了成功,更是向我们宣告了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一起来响亮地读一遍课题。

4.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你们会进行“第八次”吗?

5.在结束这节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乌龟陶陶。在《犟龟》这本图画书里,陶陶听说狮王二十八世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他的婚礼,就立即出发。一路上发生了哪些事呢?他赶上婚礼了吗?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读完了故事,请同学们联系本课的内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一名普通的小姑娘之间互相帮助的事,反映了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风。

文章可以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一个小姑娘在路上撞上了一位衣着不整的老人。父亲告诉小姑娘,那老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爱因斯坦。小姑娘感到很奇怪。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第二天,小姑娘又遇到了衣着不整的爱因斯坦,并告诉爱因斯坦穿戴的要领。

第三部分(第14~22自然段):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他邀请小姑娘到家里做客。在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帮助爱因斯坦拜摆放东西、收拾房间。这部分内容进一步表现了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

第四部分(第23自然段):爱因斯坦告诉小姑娘的母亲,小姑娘教他怎样穿戴和布置房间,他教小姑娘做数学。

通过爱因斯坦说的话,可以进一步看出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在他看来,小姑娘能够教他穿戴和收拾房间,这是很了不起的本领;而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教小姑娘做数学题。话语中充满了对小姑娘的赞扬。

教学目标:能够认读5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感受他平易近人的作风;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风。

教学思路:

一、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先看课后认读字表自学生字,然后充分地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围绕“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间的哪些事”这一问题,进一步自读思考。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参考答案如下:

(1)爱因斯坦和小姑娘在路上相遇,小姑娘发现爱因斯坦衣着不整。

(2)第二天,两人再次在路上相遇,小姑娘告诉爱因斯坦应该怎样穿戴整齐。

(3)第三天,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并邀请小姑娘到家里做客。在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帮助爱因斯坦收拾房间,爱因斯坦帮助小姑娘做数学题。

2、检查朗读,指导正确、流利。

3、学生汇报:指导用词的准确。如"短而硬"、"棕褐色"、"陷"、"蓬乱"等词分别把胡子、眼睛、头发的特点表现得如在眼前,使人仿佛见到爱因斯坦衣冠不整、头发蓬乱的模样。如果文章这么写--

老人蓄着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长着灰白头发。

你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4、“读了课文,你对爱因斯坦有了哪些了解”是在上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通过课文的语句、段落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真诚、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等等。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小组练习。

2、选择一两个小组在全班分角色读。组织学生对角色朗读的情况进行评议。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是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用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讲述了贝多芬如何创作《致爱丽丝》这首曲子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行文的照应与衔接自然流畅,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十分感人,读了它,让人更加敬重贝多芬,也让人更为《致爱丽丝》而陶醉。

设计理念:

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读自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情感拨动儿童的心弦;长适度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会人间真善美的情感。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钢琴曲《致爱丽丝》、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钢琴曲《致爱丽丝》。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贝多芬)

2、出示贝多芬图片,师生互相补充,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补充完整课题: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节奏富于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旋律十分优美。传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啊?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拼音汉字对照读,读准字音。

2、看着汉字读课文,读连贯,读通顺。

3、同桌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通顺、连贯。

4、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他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5、初读后感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提出一些需要理解的词语,如:“匆匆、唯一”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贝多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样创作的?“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指的是什么?等等。

6、合作读文,质疑解惑。

(1)小组学习,理解雷德尔老爹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播放《致爱丽丝》乐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并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从而理解雷德尔老爹是在美妙的音乐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出山川、河流、森林、大海等景物。

(3)思考:如果你就是雷德尔老爹或爱丽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

(4)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出现的哪个人物?画出课文中表现他品质的话读一读,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引导学生选择不同人物来说,从而体会文中3个人物各自的美好心灵。

学生通过互读、互议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5)有感情地朗读。

人物这样善良,乐曲如此优美,相信每一个人都已被这充满爱心的故事深深打动。怎样才能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情表达出来呢?

①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指名读。

(6)在今天的《快乐读书屋》中你感到快乐吗?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说说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背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贝多芬及他的作品的认识。

(7)认识汉字。

出示本课要认的字,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认读。对记得不准的字,通过多种形式地坊来强化记忆。

三、扩展阅读。

请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意版)》中的第20课《大禹治水》。

1、先看清文后问题,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回答问题,教育学生学习大禹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质。

四、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让我们敬佩的充满爱心的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几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感受想象的神奇,激发科幻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激发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10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到太空已不是梦想,太空到底是怎样的?和地球是否一样?太空上有医院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件发生在太空医院里的离奇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度课文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学生在书上勾划生字、新词,同位相互检查自学情况

3、检查生字重点指导:诧纽书写知道:舔

4、学生轮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

5、石说大意

三、:讲述了“我”到太空医院治疗烧伤的神奇的故事。想知道太空医院到底如何神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书读课文

3、上查找有关太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

2、体会“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心情和感受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重点品析

师:由于烧伤“我”住进了太空亿元,在太空医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的神奇让“我”新奇不已,难以置信,默读3-20节,思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的地方?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句子并批注

二、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

1、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神奇一:“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朝我嘴里伸来。”a.学生感受读悟b.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感受如何??学生移情体验,读句子

神奇二:“真奇怪……我很容易地转过去。”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此时“我”的心情又如何?从哪里看出?

c.分角色读10-14节,感受心情由迷惑到诧异的变化

神奇三:“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悬挂在空中。”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神奇四:“我调过头一看……在给我打针呢。”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如果此时是你在治疗,你心情如何?

c.带着感受读句子

神奇五:“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敞开着。”

a.学生谈感受,提出质疑估计质疑:为什么要在身上涂上一层乳白色的保护膜?

b.学生自己展开猜想

c.在书上寻找谜底,谈谈此时自己有何感受

d.此时的”我”还有什么疑问?学习22节

e.当”我”的疑惑解答出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合理补白,全文

1、当“我”健康出院,准备返回地球时,“我”会对白衣大夫说些什么?

2、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前许多人们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顺风耳”现在人们发明了电话,有了因特,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千里眼”,现在有了电视,可视电话。科学技术的神奇让人们有了呼风唤雨的巨大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医院能变成现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怀揣一颗梦想之心,并又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决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画一幅科幻或编一个科幻故事

板书:21.太空医院

翻身——怀疑——神奇——迷惑——打针——诧异——涂保护膜

尼龙丝病床梦想成真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评: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课外查问资料情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评:教学循序渐进,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则, 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 留足了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受到教育]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3、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做学术研究要严谨。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跟狗有关的,看看这些小狗。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狗或者犬的成语、熟语。现在我们先让大家来说一说,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从大家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狗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还真占着很重的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凡是讲到狗的,大都不是赞扬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还说狗是说不尽的呢?作者正是从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入手,来感受这个“说不尽”。

二、学生自读,思考探究

(1) 问题一:阅读文章1—4段,找出体现中西方对狗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小组讨论)

西方:挖空心思 骄傲 自豪 骄宠

如婴儿般 如情人 搂 亲吻 爱抚

中方(我):惊异 恶心 不幸 恐怖

绞尽脑汁 虚伪

过渡:生齐读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个人对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

(2)问题二:在中国,我们对待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找出关键句)

第一种: 狗在汉语的原始意味就包括着卑贱的意思。

善良的汉人对狗的成见很深

体现:狗的成语,熟语都是贬义的。

第二种:在汉语的语义形成的初期,狗和鸡鸭龙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宠爱的。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

体现在: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称为“阿狗”之类。

小结: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西方存在着对狗的不同态度,就是在中国人之间,对狗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难怪作者要说是“说不尽的狗”。

过渡:那作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个说不尽的狗的话题呢?难道作者就是在单纯的写狗吗?

(3)问题三: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狗吗?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开头提出原由,结尾阐明目的)

明确:不是,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为例子作为证明。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 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三、 总结:

本文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困难,从而评判做学问的不严谨,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方面的资料(如: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颜色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等等)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翻译最难 引子

说不尽的狗 (中西的区别) 自身 例子

(中国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译难,比较文学之难,治学严谨 结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