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淡忘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1

点击浏览该文件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2

【课前准备】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围绕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这一训练重点,切实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长江大桥、白水桥(石拱桥)以及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桥。仔细回忆自己见过的各种桥。

2、在观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桥的特点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堂实录】

师: 前面我们布置大家观察了桥,(教师板书,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

生:江河大桥、立交桥、过街天桥。

(评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说明对象。)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枝城长江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有的桥不是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评点:引导学生把直觉形式转换成言语形式,为训练张本,对于学习中的分歧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澄清是非。)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把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共同具有的特点 ?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做材料,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接两地供通行才是共同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评点: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是“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即从此始。)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按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共同点。

生: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评点: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训练开始,把一般的方法变成学生的经验。)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这样显而易见,需要我们仔细。

研究。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可能难度就会增大。请同学翻开课文《中国石拱桥》,先看课文写到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找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中国石拱桥》有哪些共同点。

生:形式优美。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最好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生: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生:作者在写赵州桥的时候这样写“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生:卢沟桥也是一样,“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评点;训练由浅入深,让学生技能的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师:说得不错,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以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特点?

生:有,那就是结构坚固。

师:(板书“结构坚固”)何以见得?

生:书中说这种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生:书中还说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师:回答得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课文中看到中国石拱桥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历史悠久。

师:(板书“历史悠久”)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 ⑴ 形式优美; ⑵ 结构坚固; ⑶ 历史悠久。那么怎样说明才能把这些特点说清楚呢?通常的作法是精选例子,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选择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重点写了哪两个例子。

(评点:通过总结巧妙地过渡,从一个训练重点转移到另一个训练重点,保持训练过程的清畅。)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师: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

生: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这两座桥作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评点:引导学生深刻地感知说明文选例子的方法,为后面总结规律做铺垫。)

师: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简洁吗?

生:简是简洁,但是那样就不够全面。

师:此话怎讲?

生: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较全面的反映中国石拱桥的面貌。

(评点:欲擒故纵,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道出秘诀。)

师:看来选例子除了典型以外,还要全面,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保证主要方面有代表。选例子很重要,选准了例子把例子写好,通过它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重要。下面我们看课文是如何写例子的。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

生:4、5段写赵州桥,6~8段写卢沟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4、5段,读后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赵州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先总写桥的外形和使用情况,给人以总体印象,再详细地写这座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给人以具体的形象。

(评点:训练的层次仍在递进,紧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

师:我仔细阅读了课文,作者写赵州桥用了这样一些字眼“横跨在汶河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非常雄伟”,(示图)就书上的插图来看,赵州桥只不过跟我们的`白水桥差不多,但比起枝城长江大桥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作者说它“雄伟”准确吗?

生(笑):赵州桥是不及枝城长江大桥高大,但我们说一个物体雄伟主要不看它的体积如何如何大。

师:那看什么?

生:主要看它的气魄和声势。比如我们说雄伟的天安门,并不是说天安门就有几十层上百层楼那样高,我们从电视上见过天安门还没有我们的教学楼高,但是它造型很有气势,见过天安门的人没有一个怀疑“雄伟的天安门”,“雄伟”一词能说用得不准确?(众生笑)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也是如此。

师:看来作者在说明事物特征的时候用词是非常讲究的。

(评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验在教学中直接运用。)

下面我们再看卢沟桥的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8段,其余同学们思考作者写卢沟桥与写赵州桥有什么异同。

(学生朗读。)

生:相同点是也说明了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不同点是侧重说明它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笔法上多采用生动说明,如柱头上的石狮,作者说它们“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请稍等,你能不能说说这里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生:当然是描写。

师(笑问):你是否意识到这种描写与一般记叙文中的描写的作用有所不同。(生默然)其他同学呢?(也默然)不要紧,我们先来研究几个问题。这些石刻狮子能“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吗?

生:狮子是石刻的,当然不能。

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很像是母子相抱,很像是在交头接耳,很像是在倾听水声。

师:也就是说作者把那些石刻狮子的样子写出来了。

生:没有!

师:你脑海中有了那些石刻狮子的形象吗?

生,有了,而且非常清晰。

师:这正是说明文中描写的特点,说明文中的描写重在摹写事物的样子──摹状貌,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更准确、更形象的了解。与一般记叙文中的描写有所区别,请同学们体会。

(评点:引导学生品味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体验法在教学中的直接运用。)

好,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去,作者写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确实同中有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这样处理于大同中存小异使行文富于变化,文章更有魅力。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请大家参照黑板上的板书思考:写作说明文应该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

生: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而写特征一般要精选例子来说明,所选例子一要典型,二要全面。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按照上述方法来操练这种技能。

(出示笔)笔,大家都不陌生吧!你们见过哪些种类的笔?

生: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彩笔、蜡笔、铁笔……

师:谁能说说笔的共同点?

生:尽管笔的结构千差万别,但不管什么笔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的作用不外两个:一是用来写字;二是用来作图画画。它是写字画图的用具。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笔的用途,按照上述分析,少不了选例子来说明,如果选例子应该选哪些例子。

生:钢笔。

生:毛笔。

师:为什么?

生:钢笔在硬笔中使用最广泛,最有代表性。毛笔不但是软笔中的一绝,而且和古老的书法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说笔自然少不了毛笔。

(评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学到方法,参与后续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师:好,我们就来讨论钢笔和钢笔书法有哪些具体特点。从形象方面,从使用方法方面,从书写效果方面着眼,发挥大家的创造性,看谁说得准确生动。

生:只有上了墨水,才能写出字来。

生:能写小而好看、笔画整齐的字。

生:墨水吞进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吐,早晚随身带,最易作记录。

生:胸中墨万点,下笔成千言。

生:吃人墨水吐出字,钢的笔尖胶的肚。

(评点:以上为技能的操练阶段,它是技能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特色之一。)

师:大家说得很形象、很生动,本节课就练习到这里,课外请大家采用同样的方法写写“毛笔”,然后再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说说中国的笔”吧。

(评点:让技能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发展自己的能力。)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3

师:桥是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请大家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生:兴城南河大桥、烟台河大桥、北京立交桥、过街天桥……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资料的建筑物,如兴城南河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资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有的桥不是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掌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需找到同类事物的一起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一起具有的特点,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资料做,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地供通行才是一起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一起点。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依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一起点。

生:桥洞呈拱形。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有很多外表看不到的特点,还需仔细观察研究。中国有个桥梁专家叫茅以升,他对桥梁最有研究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石拱桥》,下面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写的,请大家打开书,整体感知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初步明白中国石拱桥的一起特点。给大家10分钟时间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说说《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一起点。

生:形式优美。

师:正确。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师:正确,更全面了!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师:更全面了!

生:除了以上特点以外,还有建造难度大。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刚才大家的感受非常好,现在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建造难度大。

(师板书。)

师:通过第一遍读课文,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起特点:

1、形式优美;

2、结构坚固;

3、历史悠久。

可以看出我们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很强,老师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没有大家的感受那么全面。那么怎样说明才干把这些特点说清楚呢?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例子。下面我们不看课文,谁知道课文选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的呢?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师:正确,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小组可以讨论一下,顺便组织一下语言,看哪组说得好。

生: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这两座桥作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二组同学归纳得非常好,语言表达非常完美,并且在回答的`时候没有看书,老师为你们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骄傲,大家为他们鼓掌。

师:四组和五组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横跨、雄姿、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师:这两组同学写的全对,各得100分。谁能说说惟妙惟肖的意思?

生:非常形象逼真的样子。“绝伦”中的“伦”是什么意思?

(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读课文不要放过每个不理解的词,这才是求学的精神,查查字典吧。

生:辈、类的意思。

师:那么绝伦呢?

生:就是没有它的同类,没有比得上它的意思。

师:很好。下面仔细读课文,在书中作批注、并小组交流,比较一下赵州桥和卢沟桥,看看你们组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生读课文、讨论。)

一组学生:我们组更欣赏赵州桥,因为它建造的年代更久远,比卢沟桥早五百多年,还依然坚固。

二组学生:我们组不同意一组的看法,因为卢沟桥也没有损坏,不到哪一座桥损坏的时候,是比较不出哪个更坚固的。

师:这两组说的都蛮有道理的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桥都很坚固。

三组学生:我们组更欣赏赵州桥,因为它的跨度大,距今年代更久,建造难度会更大,而依然那么雄伟,连作者都说它的设计巧妙绝伦,谁也比不上它。

二组学生:作者说它绝伦,是相对于当时来说的,不能用这句话来说明问题,不过赵州桥确实令人欣赏。

四组学生:我们看卢沟桥更美观一些,因为它上面的雕刻很美,各种各样的狮子,卢沟晓月是美景,并且马可·波罗也曾经赞美过此桥。

二组学生:讲到美观,赵州桥也是很美观的,它的美是古朴的美,至于马可·波罗嘛,他假如看到赵州桥也是一样会赞美的,所以不能断定卢沟桥更美一些。

师:看来二组同学蛮有个性的,说的也十分在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桥都是很美的。总结一下,这两座桥都具有“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点,假如说我欣赏哪一个的话,则更倾向于赵州桥。这属于个人喜好,不必强求。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两座桥只写一座不是更简洁吗?大家考虑后回答。

生:简洁是简洁了,但是那样就不够全面。

师:此话怎讲?

生: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石拱桥的概貌。

师:三组同学回答得很好,看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很高。选例子除了典型以外,还要全面,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保证主要方面有代表。选例子很重要,选准了例子把例子写好,通过它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重要。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4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自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标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师:对。难题被你想出答案时的感觉就与苇丛中出现桥给你的感觉一样,通过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么?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师:桥上的清闲与桥外的惊险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不由想到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瀑流泉,“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下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大家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定要在此展开一番格斗。

师:大家读得很好。以上,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语言也很优美。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5

师:现在是秋天,这几天呢老师感觉身体不舒服。怎么样的表现呢?就是心烦意乱,口干舌燥。然后呢我去看中医,一个老中医给我一把脉,说:“你这病呀,不需要吃药。你只需要吃一种水果就可以了。这种水果可以生津润燥,止渴化痰。什么水果呢?

生:梨。

师:对,梨。你去买点梨吃就行了。大家作为济源人,都知道什么梨最好。

生:马村梨。

师:是的,马村梨。我就买马村梨。到水果市场上一看啊,那么长一长溜摊都说自己是马村梨,我懵了。今天我来到马村梨的产地了,大家能不能告诉我,我怎么来辨别马村梨呢?马村梨有什么特征?(生交头接耳,但没人举手。)

师:你来说一下吧?(那个男生摇头)那你吃过马村梨吗?(男生又摇头。)

师:没吃过啊!太可惜了,这么近的距离。回头让爸妈买点儿尝尝。咱班有没有马村的?你来说一下马村梨的特征吧?

生:皮上很多点儿。点儿比较多。

师:颜色呢?

生:发黄。

师:嗯,发黄。这是外观,那么口感有什么特点?

生:甜。

师:特别的甜是吧?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学生还是不吭声)个大个小有没有特征?(不吭声)

【知道借班上课会很尴尬,并且 班级老师告诉我这个班学生不爱举手发言,只愿意集体回答,所以专门在上课前两分钟进行谈话,告诉他们很喜欢他们的笑脸,并且说自己大学时候的导师就是尚庄的,只希望他们踊跃发言。可还是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下课后有老师说什么没吃过啊,就是不想说。思索:课前老师的交流谈话本为让学生活跃起来多发言,但是不是也给学生一种暗示呢?】

师:我呢离马村比较远,没办法见实物,就上网搜查了一下资料:济源马村梨有什么特征呢?显示的是以下几个:个大、皮薄、肉厚、汁多、渣少、糖高。然后我就按照这六个特点到市场上去买去了。捡颜色黄的,皮薄的,一尝口感好的,汁多渣少特别甜的去买。可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同样一车梨中,有大有小。我按照个大的特征去挑却发现大的吃不了。咱中国人又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梨(离),然后我就想,个小的是不是马村梨呢?大家依据自己的常识判断一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这个个大个小能不能成为挑选马村梨的标准?

生:不能。

师:其实刚才我跟大家的谈话的马村梨的话题,不知不觉咱们就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板书】咱们看,说,什么意思?说话介绍。明,明白。把话说明白。有一种文章,把事物或者道理说明白说清楚,这样的文章就叫做说明文。

师:那么我们刚才的谈话中,把马村梨的特征说明白了没?如果咱们把它的特征写下来,就是一篇短小的说明文。给大家介绍一个名词:说明对象。一篇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或者事理就是说明对象。刚才咱们说明的马村梨特点时候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马村梨。

师:那么咱们再思考一下,要说明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道理,咱们要抓住事物或者事理的什么?

生:特征。

师:就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刚才咱们分析的马村梨的六个词语中有一个不能作为特征,为什么?(生七嘴八舌)

师:所以,我们要抓事物的特征,就是所有事物都具备的共同点。【板书】

【导入到此结束。其实严格意义上我还是认为这节课是没有导入的。作为学生初中生涯的第一篇说明文,我将重点放在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上,用生活常识来和知识想衔接,使得新知识对他们来说不陌生,感觉目的还是达到了。而在评课环节,有老师说还可以让他们介绍离的大小,甜度糖分,用数字或者其他说明方式会对下面的讲解更有利。设计时候也想到了,但感觉大小不能作为标准来衡量,糖分和甜度又没有查到完整的科学数据,就没有实施。】

师:今天我们走进《中国石拱桥》一文。大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一下,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应该是什么?

生:石拱桥。

生:中国石拱桥。

师:我听到了两个答案,到底是哪个?(生齐答中国石拱桥)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说明对象之后,我们要知道它的什么?(学生翻看资料,要求合上。)

师:看黑板上的总结,我们应该来找说明对象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然后在原文中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两点问题:一是学生资料书不离手,只要一分析课文内容就在资料书上查找,所以不得不提醒他们合上,并走到下面帮助他们合书。二是这个朗读到底需要不需要。作为一节公开课,让学生读了近五分钟,其实在自己班里讲的时候是默读的,但这个班学生不回答问题,好像都不张嘴,就想围他们创设一个张嘴的机会。但这在预习后的.课堂上这样的设计确实很浪费时间很没有必要。】

师:读完了吧?请大家在课文中快速的寻找词语作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生1: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并且有悠久的历史。

师:在课文哪里?

生1:第二段和第三段。

师:两个特点,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要补充的?

生2: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分布广泛,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无人应答)我认为中国石拱桥有三个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说明对象特征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点,下面我们就为自己找的答案在原文中找理由,证明你的答案的正确性。看有没有同学帮老师也把理由找出来。

【这个环节预设时候知道将会有点困难,许多同学会把目标盯向课文最后的小姐:“结构巧,形式美,强度高”上,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学生思维从后面拉到前边。而对于手头有参考资料的学生来说,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完全跑偏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当时有些意外,有些惊诧,更有些无措。不过好在我知道问题下放后会有无数答案,于是就想到让学生为自己的答案找理由,以发现她们思维问题。】

生1: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横跨在河流上。《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它有悠久的历史。

生2:第六段,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狮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这说明了形式多样。第五段赵州桥桥长和卢沟桥桥长不一,说明了大小不一。

师:大家同意她的看法吗?(同意),好的,我们来看第六段这段话。(读段落)说的是谁的样子?师卢沟桥的样子还是石狮子的样子?(石狮子)而我们要找的是谁的共同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所有的中国石拱桥都必须有狮子?这个能不能作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师:再看第五段,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2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说明石拱桥大小不一,是不是呢?

生3:这是说桥在横面上的……

生4:这是说桥的宽度和长度……

师:本科作者曾这样说桥:桥,就是放大的板凳。咱们现在就以课桌为例,给大家讲解桥。看课文,赵州桥全长50。82米,应该指什么?(长度),那么两端宽9。6米,应该指什么?(宽),中部略窄,只有九米,指的是哪里?(桥面的中间部分)这是不是指桥大小不一呢?所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不能作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那么中国石拱桥特征师什么呢?我刚才说我的建议是在刚才那个同学的两点之上加了个形式优美,为什么这样说呢?谁给老师找找依据?

生5: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师:嗯,很美。请大家读第一段。卧虹飞虹长虹卧波,是不是形式优美啊?所以,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三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板书】

【为答案找理由,才会使学生真正得到自己的知识。

一点意外,没想到生2的答案能够离谱到此种地步,更没想到学生们竟然赞同她的意见。使得我常用的要学生来反驳学生得出答案的方法不能使用。依然记得当时大脑飞速旋转,怎么引导?一是要学生分析到底写的是什么,二是用课桌做例子帮学生理解。后来反映效果还不错。

一点不足,中国石拱桥特点在前三段,先写石拱桥特征,然后是中国石拱桥特征,非常鲜明,要学生把前三段读一下答案就可以得出,这点有教师挖坑自己得出结论的嫌疑了。】

师:可能还有些同学嘀咕老师说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例子,看看中国石拱桥是不是具有这样共同特征。首先我们来读四五段,然后在原文中进行批注——这句话可以看出赵州桥具有形式优美的特征;这句话可以看出赵州桥具有结构坚固的特征……

师:起来后我们先读一下原句,然后再说一下它说明了赵州桥具有什么特征。

生6:赵州桥修建于公元……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说明了赵州桥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拱上加拱,桥身更美观,说明形式优美。

生7: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景色……表现它形式优美。

师:大家往后面再读一句: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说明桥——形式优美。你看,赵州桥具有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那么作者在写特征的时候要用到一定的方法,就是咱们常听到的说明方法。那么这两段,作者为了说明赵州桥具有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用赵州桥做例子,这就是——举例子。【板书】

师:那么在举赵州桥做例子的时候还用了哪些方法呢?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说一下?例如我们先来看列数字。哪里用的是列数字?(生齐读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这样的数字说明有什么作用?为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结构坚固。

师: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生默然)

师:咱们看这段话:“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是什么?(引用)

师:到了说明文中,我们可以叫它引用说明,也可以叫做引用。数字说明也可以叫列数字。那么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它“形式优美”特征。

【在学习本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说明文有关知识印发给了他们,并且他们每人手头都有参考资料,说明方法也较为简单容易辨别,所以这个环节简略处理。】

师:好,我们看,说明方法的使用是为了什么?(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赵州桥已经可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那么卢沟桥可以不写,可以不可以呢?为什么呢?大家速读六七八段,然后找到理由,为什么必须写卢沟桥?

师:卢沟桥和赵州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8:修建时间和长度,还有卢沟桥是联拱石桥。

师:修建时间和长度对中国石拱桥来说重要不?(重要)你觉得咱们马村有一座桥,咱们尚庄有一座桥,时间不重要,形式很重要。你能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座桥的样式吗?(师画赵州桥简笔,学生9画卢沟桥简笔)

师:11个拱,拱拱相连,中间有石墩。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如果作者举例子时候只说赵州桥,那联拱石桥能不能算作中国石拱桥了?所以我们举例子时候一定要举全面。

【这段对话最见功力浅薄,意思不通表达生涩。】

师:下面我们来看作者在写卢沟桥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生10:“每个石柱上都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这些狮子有的……”这是打比方。

师:下面我读这段,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石刻狮子的样子,看能不能想出来。(范读)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外面花开了,我们要写它的颜色,香味。写一个人,要写他的眼睛头发衣服打扮。这种方式叫——描写。而在说明文中,不是主要用来细致的刻画一些事物,而是写事物的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叫做摹状貌。摹,描摹描写,状,形状,貌,外貌。把事物的形状外貌写下来,这在说明文中就叫做“摹状貌”。通过描写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样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卢沟桥具有什么特点?(形式优美)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教给大家这些知识点,回顾一下。首先我们要写或者读一篇说明文,我们首先要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然后要知道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接下来看的是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练习:你见过哪些笔?(生七嘴八舌圆珠笔水笔彩笔油画笔毛笔钢笔铅笔……)

生11:粉笔、钢笔、圆珠笔、铅笔、自动铅、彩笔、画笔、蜡笔……

师:还有电子笔。那么笔的作用是什么用的?有什么功能?

生:写字画画。

师:所以,笔是写字画画的工具。我们的说明对象是“笔”,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字画画的工具。接下来我们怎么写呢?使用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12:举例子。

师:我们在写书法时候分为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所以我们在举例子时候可以着重写两种笔,钢笔和毛笔。

生13:摹状貌,写毛笔的样子。

生14:列数字,笔的长度。

师:给你一个事物,就可以写说明文了。

【练习这个环节学生们表现还可以,气氛比较活跃。但遗憾的是总结能力太差,对于举例子举哪些例子不够清晰。】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