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瓶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教案9篇(热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3、拓展练习作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全班同学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二、了解内容、分析写作方法。

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描写了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

3、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

5、师生交流。

三、拓展写,完成作文集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板书:

美丽的晋祠

在山,巍巍的,高高的,拥

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在水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风”字,认读。

2、启发学生回忆不同季节风的特点。(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一年四季的风吹过时的不同感受)

3、小结过渡:大自然可真奇妙,春风使我们感到温暖,秋风让我们感到凉爽,夏天的风犹如一股股热浪,冬天,呼呼的北风使我们感觉寒冷。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北风呼呼吹来,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呢,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风和小鱼》。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话:北风一吹,大自然发生了那些奇妙的变化?

2、读第一自然段。

3、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是在其他的季节,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

4、小结:大自然真是千变万化,每个季节的景色都各不相同,使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斑斓了。在这样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生活,我们是多么地快乐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呼呼的北风,不仅给大自然带来了奇妙的变化,而且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2——5自然段

1、看图说话:你从图上看出谁与谁发生故事了?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故事

(3)小组合作准备表演故事

(4)故事表演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读、说、演、评,使学生熟知北风和小鱼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个环节中,不要让学生对北风和小鱼进行评价。)

3、谈话明理,深入理解

(1)小鱼喜欢这呼呼的北风带来的寒冷的冬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你喜欢吗?为什么?(在让学生自由作答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最后一幅插图)

(3)小结: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和勇敢的.小鱼一样,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找到了快乐,享受了北风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设计说明:笔者曾多次聆听多位教师执教《北风和小鱼》这一课,发现所有执教教师在教学时,都把北风和小鱼对立了起来,使学生痛恨北风,甚至痛骂北风,让它滚蛋,而仅仅喜欢勇敢的小鱼。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教材是不妥当的。北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的意志无法抗拒的,那么诅咒它是没有用的,就如同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逆境仅仅诅咒也是没有用的,而是应该勇敢的面对它,适应它,享受它,如同小鱼那样快乐地生活成长。

我们知道,语文是关注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你今天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学习,他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否能够增强面对逆境的勇气,从而不管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他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于是笔者在进行设计时,重视和生活相结合(第一课时中说说四季的风,谈谈四季的景;第二课时中,让学生谈为什么喜欢冬天),目的是让学生能联系已有的体验感知生活的多彩多姿,而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风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从而对北风有了一个肯定的态度,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基调。而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时,变对单个形象(北风)的评价为对整体环境(冬天)的评价,不引导学生去评价北风,而引导孩子去评价北风带来的寒冷的冬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是喜欢冬天的,每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都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而这快乐是北风赠送的,这样的处理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冬天的乐趣,在冬天里快乐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笋芽儿》教学案例和反思

【情景说明】

《笋芽儿》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祥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和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本课认生字、写字是重点,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物不同语气,让同学自主发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大熊猫爱吃什么呀?

生:竹子。

师:对,你们知道吗?竹子小时候不叫竹子,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笋芽儿。

(师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注意儿化音。)

(课件显示“雨后春笋”)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生:(兴致勃勃)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或句子不好读?

生:“仍然”的仍不能读成 “rēng”;

生:“撒娇”的 “撒”不能读成“sǎ”;

生:“乐曲”的“乐”是多音字,不能读成“lè”;

生:“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这个句子很长,要注意停顿。

师:你们读得真用心!老师这儿有很多笋芽儿,你能送她们回家吗?

(课件出示生字)

(同学跃跃欲试,指名完成)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记住她们。

三、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师:认识了生字,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生:想。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挑战读”,看谁敢向同学挑战。为了你更有掌握,自身再好好儿读读课文。

同学再次自由朗读。

(同学情绪高涨,读得更专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谁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生:(很自信地站起来,非常投入地读第四自然段)“轰隆隆……呼唤着笋芽儿。”

师:你真棒!谁敢挑战他?

生:(非常认真地读第一自然段)“沙沙沙……春天来了。”

师:请“评委们”评判,谁读得稍好一些?

(说法不一)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好一些他把“重重地”“繁重地”这几个词读得很重,让我们就像真的听到了春雷轰隆隆地响声。

生: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好。春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声音很小,所以是“低声呼唤笋芽儿”,她读出了春雨轻柔的感觉。

生:两位同学都读得好,“评委们”评得也很好,真是难分上下。

(第二位同学的读书声音、表情、感情处置都很好,得到大家公认。)

师:我们也学着她读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认为多种形式地朗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在教学中,我注重声情并茂地读,全神贯注地听,调动同学多种感觉,让同学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如: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你觉得谁读得好?这样同学在师生听读活动中,自身体会到每句话该怎么读好,自身感悟到了文本蕴涵的内涵。同时,也正因为有这样轻松的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和谐的氛围使同学无拘无束。

师:还有哪个自然段你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自然段,因为第六自然段里有描写春光的句子,写得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读一读。

生放声朗读。

师:读得真美!

(课件播放:美丽的春天)

生:我也想读这段。

师:读得真好!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再读读。

生:我通过读第七自然段,感觉到笋芽儿很幸福,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协助她。

师:同学们真棒!边读课文还能边考虑。

(同学争着汇报自身的`发现)

生:我发现笋芽儿像我们小孩一样喜欢撒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动词用的好,“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完全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来读读,做做动作。

生:我觉得笋芽儿不怕困难,才干长成健壮的竹子。

(课件播放: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生:我从“不停地唠叨”这句话中,感受到笋芽儿的妈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时时关心着她,惦记着她。

生:我觉得笋芽儿胖乎乎的,挺可爱的!

(同学想说的欲望还很强)

四、角色扮演,情感升华

师:这么多同学还想说,我们在小组内说说,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师:你愿意扮演谁?来,戴上你的头饰。

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积累拓展

1、鼓励同学积累自身喜爱的本课词句。

2、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情况,课后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时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同学的视觉器官,配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同学的听觉器官。从而打开心灵的窗户,调动同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课文,自主阅读,与文本进行交流。在同学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的语言进行情感朗读、合作扮演,在扮演中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和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让同学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同学动了情,入了境,发生了心动的感觉。

【专家点评】

课程规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化程度很高的概念,融合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形成和发展同学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元的、丰富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朗读,用多种形式将课文读得充沛,比方:首先自由读全文,让同学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然后竞赛读,激发同学有兴趣将课文读通读懂,最后分角色朗读,让同学的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 到守信用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 信用的。

教学难点:

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等别人的情况吗?

(学生说自己等人的事)

师:当你等人等了他好长时间,他还没有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庆龄一块儿去等等小珍,感受一下这个过程,看看小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屏幕出示:课文讲了宋庆龄答应( ),为了等小珍,她没有( ),等了( ),可最后( )。

(指名填写——集体填一填)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1、学习1自然段,感受宋庆龄等小珍答应得很坚定

师: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的?(学生说1自然段)

大家都读读1自然段,当时宋庆龄是怎么答应小珍的?

学生回答: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句子对比:宋庆龄点头说:“好,我等你。”

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师:读一读两个句子,你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谈感受,可能会抓住“点点头”、“一定”两个词语谈宋庆龄答应得很坚决。)

师: 你们体会得真好,能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练读——指读——师生合作读)

过渡语: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宋庆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读,画)

3、引导汇报

师: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1)宋庆龄拍着手说:“太好了!”

引导:从这儿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去李伯伯家做客,宋庆龄特别想去,她非常高兴。

师:你们能用朗读来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吗?试一试。(练读——指读)

师:和家人一起出去做客,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接下来,宋庆龄又是怎么说的呢?

(2)忽然,她想起小珍要来的事,说:“哎呀,差点儿忘记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约好了,等一会儿她要来学折花篮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

问: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可她为什么没有去?

生可能会说:因为她答应小珍要等她,就应该等她。

师: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办到。你们说得多好啊,宋庆龄是怎样说的?

(“我不能去李伯伯家!”字体变红)指名读——练读

师:宋庆龄不能去李伯伯家了,可是爸爸想让女儿去,他是怎么对庆龄说的?你们都读读。(指名生读)

师:听了爸爸的话,宋庆龄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3)出示:宋庆龄想了想,说:“爸爸,你们去吧!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等她!”

A、(学生读)宋庆龄想了想,她在想什么?(是去李伯伯家,还是等小珍。)

如果换做你,你是去做客,还是等小珍,谁来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我会等小珍。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做到。不然,小珍来了一定会等着急了,很失望。下次就不相信我了。以后有机会我再去李伯伯家。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宋庆龄也和你们想得一样。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我不能不讲信用。”字体变红。)

B、师: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句子对比: “我要讲信用。”

“我一定要讲信用。”

“我不能不讲信用。”

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三句话给你的感受相同吗?哪句话更能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

再读原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连起来分角色读2自然段,或者师生配合读,去掉提示语读。

师:一家人出门做客,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多开心呀。可是为了等小珍,宋庆龄放弃了和家人出门做客的机会。此时,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孩子?

过渡语:宋庆龄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三自然段。

(4)宋庆龄一个人留在家里,一直等到十点多,始终不见小珍来。她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是仍旧耐心的等下去。

A、师:读了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一直、始终、虽然、但是、仍旧等词语,体会宋庆龄是个讲信用的人。

B、师: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了十点多,小珍还没来,此时此刻,如果是你在等小珍,你有什么感受?会想什么?(学生说。)

师:再想想,此时此刻,爸爸、妈妈他们在李伯伯家有说有笑,多开心呀。可宋庆龄却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等了小珍半天,现在,你对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C、应当怎样来读?指读——齐读。4、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十点,又从十点等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小珍还是没有来。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出示对话,学生读)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

②爸爸惋惜什么?妈妈为什么亲吻宋庆龄的小脸蛋?

③既然没有等到小珍,又没有去成李伯伯家,你觉得宋庆龄等了这么半天,值不值呀?(学生发表看法,可能会结合5自然段的内容来谈。)

④小珍为什么没有按时来呢?你觉得她是“讲信用”的人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⑤宋庆龄全家人,为什么会心地笑了?

四、补充课外资料

学了这课,你们知道了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你们还想听宋庆龄的故事吗?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已经是宋奶奶了。 师讲故事。

宋庆龄很喜欢孩子。一天,她说好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不料,这天天气突变,狂风四起,风沙弥漫,人们走在大街上连眼睛都睁不开。工作人员劝她取消活动,她不同意。幼儿园的老师们都以为宋庆龄不会来了,可是宋庆龄却冒着漫天风沙准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师:同学们,当幼儿园的老师问宋奶奶:为什么这么大风沙还要来?你们猜宋奶奶是怎么回答的吗?生答: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来。师:对,宋奶奶就是这么回答的。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宋庆龄又有更深的了解吗?师:宋庆龄一生都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她得到了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五、作业

1、摘抄有提示语的对话。(或者给对话加标点)

2、选作

①收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②选择合作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我一定要等她》

板书设计:

我一定要等她

我不能不讲信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入境悟情,并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课文“放鱼”与“得到启示”部分的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品词品句,体会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简述课文主要叙述顺序。

2、提问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钓鱼部分)

(1)“我”钓到一条怎样的鱼?

(2)钓到这条鱼后“我”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得意,欣赏)

3、指名配乐读,生边欣赏画面边体会当时作者与父亲的愉悦心情。(播放课件:“我”钓到鱼的过程。)

二、 思维拓展、迁移

过渡:是啊,在这么美的夜晚,钓到这样大的一条鲈鱼,真是一件人生快事啊,如果你就是当时文中的那个小作者,想想看,你准备怎样处理这条鱼?(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

1、生写自己的'处理方法在纸条上。

2、抽生说说自己写的内容。

3、指名部分学生把自己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三、 学习“放鱼”部分

过渡:同学们的处理方法丰富多彩,但文中的“我”的父亲却叫“我”把鱼放回湖里去。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后面的内容,找出放鱼的内容。

1、抽生说放鱼部分的段落(4-9自然段)

(1)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思考内容)

a、请找出父亲动作词、神态词、语言,联系这些词语想想父亲是怎么想的?

b、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句,体会“我”当时心理的变化。

(2)抽生解决“思考”中的问题。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4)指名朗读,抽生,师适当点拔。

(5)抽两小组分角色朗读。

2、最后“我”放了“鱼”吗?为什么要“放”?“我”愿意“放”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我不愿意放?

3、讨论: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鱼回湖?

(1)抽生汇报。

(2)师。

四、 学习“得启示”部分

过渡:尽管“我”极不情愿地放鱼回了湖,但这件事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从中得到了一个终生受益的启示。作者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由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边读边把你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抽生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1)齐读句子一,想想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诱惑人的“鱼”。)

(2)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句子二,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勇气和力量。)

a、联系课文内容“放鱼,留鱼”来理解第一句话。

b、你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3、看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1、2、3),边看边想:诱惑人的鱼是什么?道德的“是”与“非”又是什么?

4、拓展,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这些诱惑人的“鱼”,如果再一次让你处理刚才你钓到的这条大鱼,你现在又会怎么处理它?写在纸条上。

(1)抽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2)指名把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5、师。

6、齐读最后两段话。

五、 延伸:

说说自己学了这课文后得到的启示或感受。

板书设计:

29

放 钓 留

是 非

道德 实践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

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案点评: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4、在日常生活中有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识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难点在于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量词小卡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9个生字,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再认生字。

2、学习数量词的使用,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

3、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拓展识字的途径。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想不想现在就去?(生答)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开起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吧。

二、第一部分生字识记:

1、师:到站啰!同学们,谁能说说第一站我们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展示第一幅图,背景是大海边,有沙滩、海鸥、军舰、帆船)

(学生自由说话,练习口语表达)

(学生说到一处,将对应的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说。那就请你当当小导游,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2、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景物,海边才会那么美。你能美美地把这几个词语读一读吗?(请学生个别读)

师:刚才几个小朋友读得非常好,我们也像他们一样读一读吧。(齐读,开小火车读)

师:读得真美。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就像站在了大海边一样。

3、师:看这些词语当中,有几位新朋友穿着红衣服要跟我们小朋友来交朋友。你来当当小老师,带我们认识它们一下。

(学生当小老师来带读生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尽快记住这些新朋友呢?(学生自由讲述认字方法,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能干,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

师:接下去老师考考你们,指着一字,请你为它组个词。(师指着某字,请小朋友组词读。)

三、学习数量词搭配。

1、师:远方来了几位小朋友,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找好朋友。

(将四组数量词贴到黑板上。)

师: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齐读)

(请四位小朋友们上台将数量词与事物搭配)(齐读)

2、师: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这还有几幅图片想让小朋友们看看。

(出示有关海鸥、军舰、帆船的图片)

师:你能不能用上数量词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学生讲述:一排军舰、一队军舰、几条帆船、一群海鸥……)

师: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数量词来形容。

3、(出示鱼这个词语)

师:请小朋友用上不同的数量词形容它。

(鱼:一条鱼 一群鱼 一缸鱼 一盘鱼 一种鱼……)

(出示书、粉笔、水三个词语)

师:先请同桌小朋友互相用不同数量词来说说。

(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4、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老朋友。(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小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反复朗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里面有数量词)

师:如果把这个数量词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学生说理由)

5、练习数量词搭配。

(四人小组发一个小纸包,内装数量词若干)

师:请你们帮个忙,帮数量词找到好朋友。找到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这些词。

(教师巡视,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答案,用电脑播放。学生齐读,积累词汇)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