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情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认识4个二类生字。

2、带领学生参观我们的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哪些字,通过识记标牌上的汉字,了解学校的设施和场所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拿出语文书,看看书面上最醒目的'两个字是什么?

拿出课程表,请同学们找一找一周共有几节语文课,各在第几节课?

二、在我们学校里有很多字,我们一起出去看一看。

讲清要求:不说话;排好队,手拉手;前后不落队;认真观察。

路线:

1、校门口看看学校的名字。

2、到卫生间看一看。

3、到班级的标牌看一看。

4、到阅览室看一看。

5、到老师的办公室看一看

6、有可能的话,带领学生参观体育馆、食堂、广播室、大队部、医务室等。

7、到操场上看一看地面上各种游戏的图案、花坛、蘑菇亭、草坪、动物造型等,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三、回到教室,请同学模仿书上的小男孩、女教师介绍去过的地方。

在参观的过程中,你还认识哪些字,说给大家听。

四、作业设计:

回到家里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校园。

五、板书设计:

看看我们学校里的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形式是打电话,内容是芳芳给小明打电话,约他出去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两段文字和两幅插图。一段文字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两幅插图分别是小明与芳芳打电话的情景。

二、教学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分述、总结思路。

三、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与别人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2、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说话要简洁,明了,有礼貌。

3、能用普通话进行电话交谈,能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注意与别人口语交际时态度大方,有礼貌。

五、教学难点:

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注意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六、教学准备:

电话2部,功放机、音箱、无线话筒一套,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吗?小马在往磨房的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小马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如果故事发生在现代,我们为小马想个办法,使它既能与妈妈商量,又不用跑那么远的路。(打电话)师:现在电话已经得到普及,人们可以瞬间与千里之外的朋友互通信息,而不用跑很多路,电话的出现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生活当中,你们见过哪些电话?(家用电话、IC电话、移动电话)师出示电话实物: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如何打电话,在打电话是,该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二)设情境,学打电话。

1、请两位会打电话的同学上讲台示范打电话内容:小雨打电话给琳琳,告诉琳琳明天不来学校上课的事。

2、问:刚才两位小朋友,给我们表演了打电话的过程,谁来说说她们是如何打电话的?

3、板书打电话过程:摘机——拨号码——通话——挂机听电话过程:听铃声——摘机——通话——挂机

4、学生练习打电话的过程。

5、指名说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师相机板书:把话听清楚说明白注意礼貌用语

6、让学生以小马给妈妈打电话为例,进行说话练习。

7、学生练,老师相应做指导。

8、学生练习后,指名上讲台用实物进行演练,练完后,学生评比。

(三)进行自主练习(实践)。

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打电话,你们想不想试一下,你现在最想打电话给谁,打算跟他说些什么?老师这里有一部电话,谁想好了,就可以上讲台来试打。

九、板书:

打电话步骤:摘机——拨号——通话——挂机

接电话步骤:铃响——摘机——通话——挂机

把话听清楚,说明白;通话要求:注意礼貌用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6.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7.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禹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治服洪水为人类造福为世人敬仰;大卫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打败巨人拯救以色列人民令我们钦佩。这些生动的故事与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启迪了找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也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2.板书课题:夸父逐日,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夸父:是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逐:追赶、赛跑。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

4.认识文体。了解特点。

⑴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这课文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①简短,只有三行三句话。

②字句简练,但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意思。

③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⑵教师:是的,这是一古文,也叫文言文,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讲述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

三、自学反馈,理解内容

1.提示自学方法。

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集体评议,纠错正音。(多请几个学生来读)

②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③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④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⑤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的意思,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3.出示文中生字,认读理解。

渭: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人黄河的一条大河。

邓:是一个姓氏,文中“邓林”指的是桃林。

4.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弄懂词句意思。

5.生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①逐走:追赶,赛跑。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②句意:夸父追赶着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①欲:想要。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水。

②句意: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⑶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大泽:大湖。

②句意: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⑷未至,道渴而死。

①未至:没有直到。道:路途中。

②句意: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⑸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弃:遗弃。邓林:桃林。

②句意: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6.学生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述夸父逐日的意思。

(巨人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四、课堂

1.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2.教师: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了

极其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那么,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表现了夸父的什么,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质疑拓展,丰富文本内容,完整感知故事情节。

2.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3.了解著作《山海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认识《山海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2.全班齐背课文。

3.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⑴师生合作,教师抽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意思。

⑵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的吗?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⑴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⑵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

……

6.教师,导人:是的,课文虽然为我们讲述了夸父逐日的过程及结果,但仍有许多空白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夸父的,以及古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交流拓展,体会

1.学生展开想象,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交流解疑。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⑴夸父逐日是为了抓住太阳,叫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表现了夸父对光明的热爱。

⑵夸父弃杖是为了将手技化为桃林,让追寻光明的后人摘取树卜的鲜果解渴,使他们百倍,奋勇前行。表现了夸父身虽死而志长存,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品质。

⑴“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感受夸父逐日路程之遥远,体会夸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

⑵“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口渴难忍,饮干黄河、渭河的水仍无法解渴,足见夸父在追日途中英勇顽强的。

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为逐日最后焦渴而死,从中体会夸父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⑷“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为了鼓励追求光明的人奋勇前行,他临死前奋力抛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希望树上的鲜果能为追求光明的人解渴,并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从中再次体会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教师: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渴死途中。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7.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

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没有灯火照明所可能带来的不便与危险。

⑵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体会。

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三、课堂,认识著作

1.教师: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和力量,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2.认识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的山水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堪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作业设计

1.默写课文。

2.完成自测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节奏、视唱、听唱等学习方法感受乐曲的旋律,体验乐曲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舞蹈动作扮演感受军队乐曲的风格。

2、 通过对重点乐句的分析,感受乐曲中的重复与变化重复,并通过乐曲分析了解作曲方法,并引导同学运用 1 2 3 三个音尝试作曲。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旋律。

2、分析乐曲,尝试作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光盘、电脑、投影。设计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跳音练习

51 11 ︱ 51 11 ︱ 54 32 ︱ 1 — ‖

li lo

引导同学对气息的感受。

2、认识节奏

6 6 5 3 5 ︱ 6 — ‖

X x x x x ︱ x — ‖

寻找乐曲中的节奏。

节奏的`演变过程的感受。

旋律视唱,学习找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听旋律,找重复乐句

教师示范演唱乐曲歌谱,请同学根据耳朵找出重复乐句。

找出重复乐句,听唱 1 2 遍。

2、哼唱

师生合作,生唱重复乐句,师唱其他旋律

用 拉 哼唱旋律,同时可用li lu 等巩固音高。

3、乐曲分析

问:几次重复,有何规律?

师生合作,看谱演唱。

分析:完全重复 变化重复

划分乐句,找出乐句相同点、不同点。从节奏、旋律上分析。

4、填词演唱

三、结尾

1、运用 1 2 3 三个音作曲

尝试用重复与变化重复的方法创作旋律,找出核心乐句,然后从这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结束在 1 上。

2、拓展

演唱自身的效果,修改后可填词演唱。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修改一段话,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修改。

4、了解电视科技发展之迅速,懂得4种新型电视机的名称和特点,感受科技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能修改一段话,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修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读题、提问。

2、“日新月异”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电视机“日新月异”呢?学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二、课内预习

1、按五步预习法预习。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思路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多音字:屏幕、品种、调低、用不着

重点词:日新月异身临其境微型袖珍

2、抽读第1、5小节。

3、质疑问难。

4、分段指导。说说本文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总分总)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说说这一段里的哪一个词语最重要?

[板:日新月异]

2、哪几句话具体说明了这个词的意思?电视机有哪些发展?

[板:从无声到有声(声音)

从黑白到彩色(色彩)

从平面到立体(形像)

从用手到遥控(性能)]

3、小结:这里连用了四个“从……到……”说明什么?

(进一步说明电视的发展、变化快)

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表示作者对电视机发展变化快的赞叹)

读最后一句,读出赞叹之情。

4、讨论课后第3题。说说这段话哪里不妥当?为什么?书上为什么还要有前面一句话?并用上“可”来连接?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1、2题

板书设计:

从无声到有声(声音)

日新月异从黑白到彩色(色彩)

从平面到立体(形像)

从用手到遥控(性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有关练习。

2、了解电视科技发展之迅速,懂得4种新型电视机的名称和特点,感受科技的力量。

3、体会拟人化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电视科技发展之迅速,懂得4种新型电视机的'名

称和特点,感受科技的力量。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化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中介绍了哪几种电视机?

(1)自学并完成表格:

[电视机的类型主要特点介绍方法

超大屏幕电视机屏幕大列数字、作比较

微型电视机机体小作比较

声控电视机用声音遥控举例子

装上电脑的电视机智能反应举例子

立体电视机让人身临其境作说明

全息电视机全方位接收信息作说明

闭路电视机增加内容、加强联系举例子]

(2)请一位同学介绍一种电视机。

(也可用第一人称来介绍)

(3)讨论:每一段在介绍不同种类的电视机时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写法: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类电视机的特点,再进行具体的说明)划出每一段中概括特点的一句话。

师引读2—7自然段。

3、问:“电视”与“电视机”有什么不同?

4、你觉得电视机还会出现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问:电视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你能谈谈看电视的利与弊吗?

(了解国内外新闻、天气变化、观看文化娱乐节目、丰富各种知识,开设电视技术等等)

三、课堂练习

1、课后题2。(注意带点的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结: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最年轻”表示时间短。把电视机当作人来叙说,显得更为亲切,也从侧面说明电视机与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你能在文中在找出一句同样写法的句子吗?

2、作业本第4、5、6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电视机的类型 主要特点 介绍方法

超大屏幕电视机屏幕大列数字、作比较

微型电视机机体小作比较

声控电视机用声音遥控举例子

装上电脑的电视机智能反应举例子

立体电视机让人身临其境作说明

全息电视机全方位接收信息作说明

闭路电视机增加内容、加强联系举例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仿写练习。

一、复习检查

1、词语听写

2、练习朗读,指名读课文。

二、词句训练

1、找出文中有“逼真”、“不仅……还……”的句子,体会用法。

2、用“逼真”、“不仅……还……”造句。

3、评议、书面作业。

三、仿写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总起、分述再总结的写作方法)

回忆课文的2—5自然段是怎样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机的?(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具体事例说明)

2、自选内容,学习课文2—5自然段的写法,练写一段话。

3、写后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电视的特点,从而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文章又多处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应当说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好文章。

五、作业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认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积攒、千变万化、憨厚、照顾、训练、惭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学习石匠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

4、理解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和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变的这两句话的含义。

5、引导学生抓这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学会如何做人。

2、理解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和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变的这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朋友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可是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小事,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一些启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出生字。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识字写字。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认读。

2、重点指导读音。

3、教师范读生字。

4、全班认读生字。

5、记忆生字。

6、重点分析的字:邻、封、替。

五、再读课文分清条理。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2、学生汇报。

课文共8个自然段,讲了一对好朋友对待钱的不同态度的故事。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赵、李两人是邻居,又是好朋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石匠要求商人保管自己的钱,回来后发现钱不翼而飞,而商人却说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石匠只好作罢。

第三部分(47自然段):商人外出,托石匠照顾孩子,石匠乘机教育商人。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石匠和商人消除隔阂,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积累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不翼而飞:本文指东西突然不见了

憨厚:朴实厚道。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深意长。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二、分段探究。

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

3、学生汇报

4、教师指导。

他们俩是邻居,也是好朋友。是也是表示并列关系。学生练习说句。

提问:他们是好朋友,为什么会产生隔阂呢?

引导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本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他们产生隔阂的原因是什么?发现银圆不翼而飞时双方的表现各是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4、指名学生汇报。

探究学习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看看石匠是如何感化商人的。

3、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从商人看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都长胖了可以看出石匠对商人的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

4、对比阅读感悟。

A、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千变万化的嘛!你出去这么久,银圆就变成了瓦片,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B、世界上的东西总是千变万化的。你出去这么久,你的孩子变成猴子,这有什么奇怪的。

教师总结:世界上的东西的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绝不会一种东西变成不同性质的另一种东西。也就是说,银子不会变成瓦片,孩子也不会变成猴子。石匠之所以这么说,就是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商人进行感化教育。

5、自由感悟。

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变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自学最后一部分。

1、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感悟。

3、指名汇报。(经过这件事后,商人和石匠消除了隔阂,成了真正的朋友。)

三、回顾全文,感悟升华。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

”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1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闲饿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

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1.读准三个韵母的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准确读出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读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其中二声和三声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a o e"字母卡片请同学读。

2.读"a o e"的四声。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习单韵母"a o e"的音和形的?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i u ü"三幅图和三个字母,让学生看图,自己说说怎样记住"i u ü"的音形?

二、学习"i u "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i

1.观察"i"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借助衣服的"衣"读"i"的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i"的音时,口开得很小,上下牙齿对齐,舌面前部抬高,嘴角稍往两侧咧。

(4)学生自己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

(5)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6)开火车读。

2.学习"i"的形

(1)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i"的形呀!

(2)学习记忆小儿歌:牙齿对齐"i i i"

3.学习"i"的四声

(1)出示单韵母"i",问:"你们知道"i"怎么标声调吗,可以看看书。谁愿意说一说?

(2)师强调:给韵母"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íǐì"。

(3)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顺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顺读)

(6)指名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7)问: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哪些字的读音读"i"的四声呀!

(ī医院;í怀疑;ǐ可以;ì艺术)

(8)同桌同学打乱四声顺序读。直呼带调韵母"ī í ǐ ì"

(9)指名读四声。

(二)学习单韵母u

1.观察"u"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自己试试借助乌鸦的"乌"学习"u"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u"音时,双唇尽力拢成圆形,嘴巴突出,使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读准字母的音。

(5)指名读。

(6)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学习u的形

? ? ?(1)观察插图:你觉得哪部分与"u"相似?

(2)学习记忆"u"的小儿歌:嘴巴突出"u u u"。

3.学习"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 "ū ú ǔ ù ",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按顺序读,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问: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

(4)打乱顺序读四声,直呼带调韵母"ǔ ù ū ú "

三、指导书写"i u"

1.出示四线三格中写好的"i u"。

请同学们观察"i u"的占格位置。

2.指导书写出"i"

(1)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丨"竖、". "点。

(2)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3)说书写韵母"i"的小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3.指导书写u

(1)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小弯,竖一定要直。

(2)请同学试着编一个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先大后小紧相连。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5)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6)再次展示学生书写好的、有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i、u"的音形和它们的四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