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执手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

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

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

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偏旁“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偏旁“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用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投影出示课题:自选商场。(“商场”两个生字是注音的。)

2、指向本课生字“商场”,问:谁认识这两个字:先指名认读生字,再全班同学认读生字。

(二)、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让学生认识商品包装上面的汉字并读给同学听(四人为一组,进行识字交流)。

2、让学生将商品包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以便更多的学生进行识字交流。

3、小结: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用投影出示)。学习生字:东、西。

(三)、学习字词

1、通过生活识字,你认识了哪些字?(指名认读不注音词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了解识字方法。)

2、借助拼音认读词语。(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学情况。)

3、读书上9个注音词语。(指名认读,每个学生读一行词语。)

4.巩固字词

(1)认读不注音的词语(投影出示本课的9个不注音的词语)。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生字用红色打出,学生齐读词语中的生字:将词语中的熟字去掉,只写下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将这几个生字打乱顺序再让学生认读。)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汉字“本、笔”?出示一支毛笔,指出上面是竹子制成,下面是毛。那你怎样记住汉字“笔”的?

(4)找一个学习伙伴,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同伴听。

(5)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

(6)“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7)出示商品(图),学生贴商品标签(词卡)。

(8)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读词。

(9)小结:商品分类摆放,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10)出示句子:“在自选商场里购物真方便”,指导朗读。

(四)、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指名认读商品包装上的汉字。

2、学生去展板前认读商品包装上的汉字。

3、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五、作业布置:去超市认商品。

六、板书设计:自选商场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二、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办“擂台赛”,复习词语,请两人读词语,其余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说得对。

2、听写生字“毛、巾、牙、尺”。

(二)、学习短文

1、谈话激趣:(出示图)今天有一位小朋友第一次跟着妈妈来到自选商场购物,他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

2、指导读短文。

(1)自读短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相机正音。

3、理解短文内容。

(1)提问激趣:如果你是记者,会向图上的小朋友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

(2)同桌练习。(启发学生依据图和联系自己的感受“提问”和“回答”)

(3)上台演示,指导评价。结合图理解“东西真多”;知道“东西”指的是商品;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真方便”。

4、指导朗读。

(1)读好句中的停顿。学生尝试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用惊喜的语气读出“东西真多”和“真方便”。自由练读,四人小组练读,互评,推举代表朗读。

(3)齐读词语和短文。

(三)、扩展活动

举办“商品展销会”

1、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收集的商品包装名称。

2、学生给商品包装名称分类。

3、选派每类商品的促销员,带领大家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

4、开展“购物”活动。能读出商品的名称,就算购买成功。

五、作业布置:

1、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女—( )( )( )

口—( )( )( )

2、补充句子。

我去自选商场买了( )、( )、( )。

3、和家人一起去自选商场认识更多的商品名称。

六、板书设计: 商品展销会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通过开展赠言活动,旨在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使学生留心生活,注意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

2.通过学习写赠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3.初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想:

1. 分小组研讨,让学生共同完成赠言。

2. 公开评选,评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

优秀赠言七条,并编辑初一(11)班和初一(13)班“赠言集锦”。

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赠言的形式及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什么叫赠言。

二、 赠言的形式与写法。

三、 学生搜集有关新年的各种赠言,或自己曾得到的.赠言,体会赠言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写赠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欣赏及评价赠言。

教学步骤:

一、 简单复习赠言的写作形式及技巧。

二、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赠言写作。(可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三、 分组选出优秀赠言,写到黑板上。

四、 在全班进行公开评选,公开竞争。

五、 评选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优秀赠言七

条。

六、布置编辑“赠言集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识字8》是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本课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文。

教学要求:

1、认识“初、眉”等十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引发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生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5、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半部,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赴快找出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6、再读课义,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宁,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学生描红、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四、自读课文

五、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a、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有节奏,像诗一样,很美)

b、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a、多媒体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b、第二句:出台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v

c、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让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朗读全文。

3、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附:谚语

十雾九晴。(这里的雾指的`是辐射雾,即日落后由于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一种雾。)

雨过天晴。(天空纯蓝,往往出现在雨后,比较纯净而显青。)

天上星星跳,风雨就来到。(因星光闪耀往往反映出大气不稳定。)

东虹日头西虹雨。(天气系统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虹在东面说明阴雨天气移过此地,该地天晴;反之,虹在西面预示坏天气科来。虹是“日照雨”的产物,即内紫外红光弧。)

人黄有病,大约有雨。(天黄一般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尘埃较多,预示将要下雨。)

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丁里。(由于朝晚霞的色彩鲜艳程度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水汽多时,呈暗红;水汽少时,呈青白。)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是指的是由卷层云而形成的晕圈。)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意思是说,当早上出现有棉絮状的高和云时,往往预示着将有雷雨天气的降临。)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归类方法识字。

2、比较形近字。

教学重难点:

1、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积累词语。

2、进行观察、说话和朗读的训练。

教学准备:苹果树贴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语文园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吧,你们想去吗?

二、学习第一题“我会认”

1、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贴有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分别贴有带有“言字旁”、“单人旁”、“口字旁”偏旁的字,共有22个。

激趣:多漂亮的`一棵苹果树!谁能准确地叫出苹果树背面的字,摘到的苹果就归他。苹果背面的字就藏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小朋友们赶快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小组比赛看谁摘的苹果多。

⑴同桌两个互相问问,读读。(忘了可以查生字表)

⑵边读边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⑶四人小组互读、识记。

⑷开始“摘苹果”的游戏。(每组比赛,师生相互正音)

师在苹果树一侧贴出三个分别写着“言字旁”、“单人旁”、“口字旁”的大苹果贴图,摘一个苹果后,领读,并把字卡揭下,贴到相应的大苹果上。读准音并贴对的,就能得到这个苹果。

2、归类识字。

⑴找出三组字各自的字形特点。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3、变序抽检。

教师用三组卡片随机抽检认读。

4、扩展训练。

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已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

三、学习第二题“我会读”

1、同桌练读,互相指正。

2、四人小组下互读,齐读。

3、开火车读。可以横着读,也可竖向读。

四、学习第三题“我会写”

1、投影出示12个字,指名读,开火车读。(注意读准字音)

2、做“找兄弟”的游戏。(师出示12个字卡)

在这12个字中,有六对兄弟长得可像啦!看看谁最聪明,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

⑴指名六人上台找,把找到的字“兄弟”(字卡)摆在一起。

⑵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它们哪儿像,哪儿不像?(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引导比较)

⑶小组互说,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⑷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3、指导书写。

⑴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书空。(先写“马”与“鸟”)

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把不同的地方记住,字要写准确。

⑵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字要写准确、匀称)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正确;理解“巴山蜀水”等词。

2、研读课文第12、14、16自然段,品味养蜂人的生活,体会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和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及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寻入新课

1、逐个板书“赶”和“花”,谈谈对这两个字的感受。

(1)请看一个字“赶”,说说给你什么感受?谁能给它组个词?

(2)再来看一个字“花”,也来说说给你什么感受?也给它找个朋友吧!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

学生读课题,质疑:是谁在赶花?为什么要赶花?是怎么赶花的?

二、一读课文,谈感受。

1、带上你们的感受和困惑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正确。

2、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3、交流感受。

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三、再读课文,品艰辛

1、看来,养蜂人生活的艰辛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有写到养蜂人的艰辛?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后指出是第12、14、16自然段。

2、你从哪些句子里特别能感受到养蜂人生活的艰辛?找出来,用心地读一读,仔细地研究研究。

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研读,反馈交流。随机板书

天南海北(分布广)

马不停蹄(赶花忙)

千里迢迢(路程远)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过渡:他们的生活艰辛岂止这些呢?

述: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过一首纪实诗,真实地记录了养蜂人的生活,诗中不但写了他们脚步匆匆,还写到他们吃的是熏黑的腊肉,喝的是山泉和溪水,住的是山洞和简陋的帐篷,脚上穿的胶鞋已经破了,身上的中山装是没有口袋的,照明用的是废旧的沼气灯,甚至干脆靠月光照明,交通工具是闷得死人的闷罐子车,而且还得提防野兽、强盗的袭击。

四、三读课文,入画意。

1、养蜂人的生活是如此艰辛,可为什么作者又说是诗情画意的.呢?

(1)出示填空:

之所以说养蜂人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美丽的鲜花)之中,还因为他们用艰辛的劳动酿出了(香甜的蜂蜜),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2)口头填空,齐读。。

2、想不想看去看看养蜂人看过的风景?

学生看彩图,感悟养蜂人的生活的诗情画意。

3、同学们,你们现在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养蜂人,你想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五、回味生活,悟诗情。

1、体会养蜂人内心的情感。

2、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标签:教案语文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