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趁年轻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 “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词语———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3.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 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 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 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左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 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 (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 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 (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 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段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

教学前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但在把握目标,体现语文本位上做得还不够。尤其是本文有显著的文本特点:矛盾的集合--坦克的发明是一个思考、创造、发明的过程,对训练孩子的思维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教学设计应把握文本特点,遵循语文本位出发,我有进行了改正:抓住合二为一分三个层面三度理解合二为一,层层深入,最后模仿课文一至四段的写法,写清思考过程,并举个例子说明新产品的作用。使读说思写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在把握目标,体现语文本位方面做了尝试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

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坦克图,找找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坦克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坦克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

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师边画生边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4、理解“大显神威”,出示学习第5段的2、3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大显神威”的?指导朗读这两句。

(二)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2、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抓住“合二为一”理解:

(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体会用词的正确性。

4、这次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发明家是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5、再读课文1到4段,理清发明家的思路,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小组合作。

6、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吗?

(三)深化明理。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空调、带橡皮头的铅笔、取长补短等)

(四)课外拓展。

1、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吗?你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来,作为“我的奇思异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改进,收入自己的“资料袋”。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7

游戏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中国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游戏过程:

1、老师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

成语猜猜猜

二、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2、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初读课文:

1、按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我会填”)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悟理:

1、引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带“然”的词,把它圈出来。

交流板书:忽然 固然 当然

(2)出示: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现场演绎当时的情景,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c、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d、齐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结:产生想法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a、查字典,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理解“固然”一词,了解发明家本来的`想法。

b、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c、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怎么办呢?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认识破折号;体会发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小结:修改想法

(4)出示: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c、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小结: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a、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从这里你能读懂什么?

b、引导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五、拓展升华: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坦克吗?引导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