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凉月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此时师调沉郁地独白: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美丽富饶的家乡,看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二泉,看不见照耀清泉的月光,所有的美好的一切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们,你们明白了阿炳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音乐,而是:渐渐地、渐渐地……

6、想象感受阿炳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

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2、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播放《二泉映月》)

指导朗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表达:怀念、思索。

高潮: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表达:抗挣、向往。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

2、享有怎样的声誉呢?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3、(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板书)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蚕 妇 昨 归 泪 遍 满 者 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

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蚕、妇、昨、遍、养”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 养蚕 昨日 归来 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2 蚕妇(张俞)

难字: 昨 蚕 妇 满 养

归 茫 着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自主、合作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高超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歌曲渲染,启动情感。

1、课前出示课题和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詹天佑》,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按课文出现的顺序排序。屏幕显示“开凿隧道”,“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制服陡坡”,“全线竣工”。学生回答后,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制服陡坡。

(设计意图: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老师要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

二、研读交流,体验情感。

1、学习“勘测线路”一节,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1)屏幕显示: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初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请个别学生来回答,并板书:周密计算

(2)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评点: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学习“开凿隧道”“制服陡坡”两节,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1)、屏幕显示:选读“开凿隧道”或“制服陡坡”其中一节,四人小组讨论:詹天佑是怎样开凿隧道或者设计线路的?请画出简单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2)、屏幕出现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图,请选读“开凿隧道”一节的小组派代表拿示意图到讲台前去介绍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屏幕随即展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方法和中部凿井法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高度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居庸关:(高)两端凿进法八达岭:(长)中部凿井法

(3)屏幕出现“人”字形线路,请选读“制服陡坡”一节的小组代表拿示意图到展示台前边展示边介绍。然后屏幕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情形的动画,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推一拉

(4)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再次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评点:学生与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三、回文朗读,强化情感。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充分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板书:杰出爱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为了表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课文选取了下列一些具体的材料:他亲自深入实地,到野外;他采用和方法凿和的隧道,把工期缩短了一半;他设计,解决的问题。

3、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让学生有疑难就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四、延情课外,升华情感。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的三个困难,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詹天佑饱满的爱国热情、杰出的创造精神和才干鼓舞了我们。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像“詹天佑”这样,把祖国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不怕困难,维护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飞天英雄王利伟就是其中的一个。同学们,让我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下面让我们用饱满的爱国热情高唱《国歌》吧。出示CAI10,屏幕播放雄壮的国歌,全体师生起立齐唱《国歌》。

2、屏幕出现“再见”,在《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1.认认 板书课题:第十三课 爱护公用设施。认识哪些公用设施?

2.夸一夸 板书:公用设施

师:没有“路灯”行吗?它有什么用处呢?

师:不夸不知道,公共设施作用可真是大呀。公共设施是使用的,能的生活带用来方便。(板书:方便大家。)它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要怎样对待它(爱护)。

3.报纸

师:说得对,我们要爱护它们。可在生活中就有些人就不自觉爱护公用设施。最近,老师在《泉州晚报》上就看到了一些这类报道,我们一看。(出示报纸、照片)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生:很气愤)

师:这些公用设施可真可怜。再看看它们本来的样子,就知道它们被破坏得有多严重了。它们的烦恼可多啦,你们想知道吗?

1.学文

师:“叩叩”咦?谁来了,哦,原来是熊猫果皮箱呀!它就是一种公用设施,正好,同学们的机会来了。同学们可以当当小记者,来采访熊猫果皮箱的一些情况。

师:听完了熊猫果皮箱的`诉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呢?

师:边听边板书:(公共财物)

3.过渡

师:公用设施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它是公共财物,是国家和政府为了方便大家而设置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们。

板书:爱护

师:刚才同学得说得真好,都懂得要爱护公用设施。黄老师听了可高兴啦。但是,我们要怎样爱护公用设施呢?在一次“爱护公用设施”的主题班会上,有几个同学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得可好了,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翻开P61页,先看看这些同学的发言吧。

师:这些同学说得好不好呀?(好)可光听别人说,还不够。现在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可以用上自己材料,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生讨论后发言)

2.辨析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要做得好,黄老师还希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身边同学

的一些行为,我们要像“包青天”那样明辨是非。大家能做到吗?(能)

师: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大家看书本P62页,

师:哪些同学做得对?(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师:要怎样劝,才能让他们既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能很自觉地把错误改掉呢?(同桌交流)

:老师发现大家都成为爱护公用设施的小能手了。对公用设施不仅能正确使用、不故意损坏,而且,看到别人损坏还能加以劝阻。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老师在班报上看到“新北京新奥运”的宣传语,是不是同学们都想为国家申报8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是)那老师要告诉大家,在申奥过程中,国家要花很多的钱来建公用设施,如电话亭、果皮箱等。如果我们爱护公共设施,就是在为申奥出力!大家愿意吗?(愿意)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师:可是光我们这些同学做好够不够?(不够)那我们要怎样做呢?

师:那你有什么好方法?你要用什么方法让更多人来爱护公用设施?写稿、写宣传栏、画画、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做好准备,下次班级举行的讨论会上,我们再把它们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

出示ppt: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

(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二)自由读书,要求正确流利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

简陋弘扬腰缠万贯解囊相助癌症保留穷困一贫如洗镭捐献

2。解囊相助的反义词是什么?

一贫如洗的反义词又是什么?

3。结合句子读懂词语:

(1)简陋什么样?文中说什么简陋?该怎么读。

出示ppt(句子):

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简陋的实验室。

那简陋前面再加上异常呢?又有什么新理解,那读怎么读这句话。

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

4。能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深入读书,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

2。分段段意

出示ppt:

第1—4自然段先从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1920年5月的一天采访居里夫人讲起,讲居里夫妇在十八年前炼出了第一克镭,当时每克镭价值七十五万法郎,这位夫人应该早已富甲一方了,事实上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原因是居里夫妇十八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

第5、6自然段讲麦隆内夫人为居里夫人奔走、募捐购买一克镭的饯的经过以及数年以后美国公众再次向居里夫人捐赠一克锂的情况。

第7、8自然段揭示了居里夫人始终不要专利的崇高思想和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引导质疑

1。题目是《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对于这三克镭文章有描写吗?读文章,找出来,读读。

2。你能结合居里夫人的处境,想想有什么疑问?

(这三克镭她都做什么用了?第一克镭研究出来时她做什么?)

3。读课文自己试着解答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可不可以对居里夫人做个简单的评价。

(居里夫人十分伟大;居里夫人很傻)

  二、讨论、辩论中加深理解

1。过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令我们惊讶,哪种评价更符合居里夫人的做人准则呢?我们从书中寻找答案。

2。用笔画出有关描写居里夫人的句子,来证实你对她的评价,准备时间(5分钟)。

3。引导发现,深入探究,感悟居里夫人的伟大。

出示ppt(句子):

端庄典雅的'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

(1)对于这段文字,认为居里夫人伟大的同学,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ppt:

镭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2)结合资料,对于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居里夫人的伟大就在于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人类而没有考虑自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克镭的价格曾高达七十五万金法郎,我们一起来换算一下,合人民币多少?

生:(略)

师:那这一克镭可以为居里夫人换来什么?

生:豪宅、汽车、高档实验室

师:这些居里夫人有吗?

生:没有

师:那她有的只是

生:简陋的实验室

师:这简陋前面再加个异常呢?

生:感觉居里夫人的生活十分贫困,也感受到她对科学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

师:(出示资料,最初研究出的一克镭的去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

(一)还能找到什么理由来说明居里夫人的伟大?

(二)体会重点句理解

1。出示ppt:

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1)读懂了什么?

(2)用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3)用异常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4)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什么?

(5)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到那异常不平淡的是什么?

(6)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2。出示ppt:

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1)读懂了什么?

(2)读出居里夫人的无私

(3)读出居里夫人的忘我

(4)引出资料理解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出示资料:

居里夫人、牛顿、爱迪生、研制神州的科学家的阅读资料。

3。读读这些人的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

4。在这些醉心于事业的梦想者心里有的只是什么?

生:有的是人类科学的进步,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科学研究,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为人类造福,没有

(1)能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样的人吗?

(大公无私、伟大)

(2)赞美的读

  五、从三克镭的用处上体会伟大

六、对比体会伟大

第四自然段对那些冷漠的富商的描写是否可以不要,为什么?

  七、归纳结论

现在你再来评价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八、布置作业

1.写感受

2.给课文换题目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种动物什么样?它们的特点。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自学

回忆学习的步骤:(用投影列出)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鸦 洞 肉 站 流 亲 漂 麻 雀 极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肉 :第五笔是“撇”

漂: 熟字“飘”去掉风字旁,换上三点水,就是漂亮的.漂。

流:左右结构,右边第四笔是点。

亲:上下结构,下面是一横加一个小字。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用投影罗列出来)

叼 漂亮 亲爱 流口水 不做声

4、朗读

(1)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全班评议。

(4)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及( )( )

( )( )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朗读课文,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狐狸和乌鸦鸦

洞 肉 站 流 亲 漂 麻 雀 极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专家评课: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设计的。

1、崔老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课题开始:“‘鱼游到了纸上’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读了课文,你肯定还能提出很多问题来。认真读一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者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课文中设疑。

3、自学后交流:“你提了几个问题?”崔老师没有让学生说提了哪些问题。当一个学生说“提了9

个问题”时,崔老师表扬说:“真棒,提问的本领真大!”“再读读课文,看还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这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变无疑为有疑。

4、小组讨论:“把个人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边交流边读书、讨论,看哪些问题通过读书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的。”这是让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为大组交流做准备。

5、大组交流,读书解疑。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阶段。

6、存疑,留作学生课后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活动之中。

分析崔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

1、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