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心蛊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1、你认为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做什么?(读书,把书读好)

2、学生自由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二、了解居里夫人和老妇人

1、解题:题目中的“这”指___,“我”指___。

2、谁来介绍一下居里夫人。

(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波兰人,在德国工作,发现了镭元素,制造用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等)

3、谁来介绍一下老妇人。

(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文中还有什么东西很重要?(板书:鲜花)

有多少鲜花?板书:一大束。

比较:一大束与一束、一朵

2、形成板书:把一大束鲜花献给。

3、练习: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是因为_______。

读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居里夫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指导与练习。

4、练习: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是因为______。

读第3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

5、有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学习第1句“这位老妇人是谁?”

(1)这是什么句?

(2)应该怎么读?朗读练习。

(3)谁在问?

(4)人们为什么这样问?

板书:人们想:________________。

3、居里夫人怎么说?深情什么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居里夫人的话。

4、学习第3句

(1)重点词是哪一个?“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哪些地方说明“肃然起敬”?

(2)谁对谁肃然起敬?(人们对老妇人和居里夫人)

(3)练习: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

5、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四、深化中心

1、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人,她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成名后仍不忘小学老师)

2、你能这样做吗?

3、练习:

(1)今天,你是我小学的老师。

(2)明天,你__是我的老师。

(3)10年后,你__是我的老师。

(4)不管何时何地,你__是我的老师。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4、5、6、7题。

板书: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老妇人 尊敬 居里夫人

鲜花

人们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你是我的老师。

明天,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10年后,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不管何时何地,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具准备】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1.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一)读书展示会

1.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3.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二)结苹果、摘苹果

1.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2.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3.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三)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a.一位地()()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b.()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的书吗?

c.雨点留下的.脚(),叫雨()。

d.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习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朗读感悟(10分钟)

第二课时: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习读一读。

2.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3.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4.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5.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7.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8.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7.自由读我知道。

指导写字(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2.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3.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4.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6.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习。(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习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最大的“书”》教学片段设计

1.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书”为什么要加上“”号)

2.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3.拓展实践,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和川川一起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想一想川川现在心里会想些什么?

(2)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呢?

(3)你有什么想说给大家听的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的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是农业?你们想了解农业的变化吗?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3、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有生字的长句,指名读。

5、“开火车”读课后“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

6、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农业的.变化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农业的变化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指导朗读两个难句。

4、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组练习:根据图片配上文字,练习解说。

6、全班汇报,评选最佳讲解员。

三、积词语。

逐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作物的大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附:板书设计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做到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23蟋蟀的住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介绍的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难点: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推荐阅读文章(电脑、投影)

盒子一只

头灯一个(头灯:野营用具,可用松紧带绑在头部照明,设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另一道为闪烁开关,用于呼救或警示)

四、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将头灯藏入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猜不出

教师将灯打开,使光透出,请学生猜。——猜出是灯

教师出示头灯,戴在头部,演示其用法,并讲解:

这可不是一般的灯!这是头灯。将它戴在头上可以腾出双手来做其他事,适用于野外夜间行走。头灯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打开另一道开关,灯就会闪烁。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不公布答案,暂时保密!

这个答案你们自己也找得到。打开课本学习第13课,自然会找到答案。

2、 揭题——《会说话的灯》——齐读课题

提问(灯怎么说话?什么灯会说话?……)

这节课就请大家当当小科普员,一起研究研究会说话的灯。

3、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反馈:听了一遍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指名随意说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会说话的灯?(用双横线划出)

指名反馈,板书

4、再读课文,归类(分段)指导:

A两类:马路上会说话的灯(红绿灯、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B三类:红绿灯/ 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5、研读课文2——9自然段:

(1)分组自学

出示小科普员自学建议:

A、第2——9自然段:感情朗读,用波浪线划出灯说了些什么。

B、最感兴趣的灯:美美地读,与小伙伴交流、研究,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解答同学的疑问。

C、其他内容:找问题,质疑,考核其他小科普员。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作业:字词抄写作业,选做作业本相关作业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五、 板书设计:

13、会说话的灯

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第二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2、 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3、 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难点: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四、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看拼音写词语:交叉、船舶、桅杆、免得相撞;

2、 学习顿号的用法:

(1)感情朗读第2——9自然段。

(2)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灯会说话

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话!

指名说,板书[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指导顿号用法,板书顿号

3、 学习用“不仅……还……”写句

灯仅仅是用来“说话”,表示某种意思的吗?——不是

别忘了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用处还是照明和美化环境。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意思?划出来。读句

灯不仅能照明,美化环境,还会跟人们说话。

句中什么词语连接了灯不同的作用?加着重号。

能调换顺序吗?

4、 仿写练习

(1)要成为合格的`科普员,还必须通过下面的考核(任选一种):

A、改写:选择文中写一种灯的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法来写;(如运用语言)

B、加写:你还知道哪些会说话的灯?像作者那样生动地向同学介绍一种或几种。

C、换写:《会说话的_______》例如:颜色、图画……

(2)学生写作

(3)反馈交流

5、 揭示谜底

头灯的谜底在哪里?

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教师揭开谜底

6、作业:继续完成或修改写的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培养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二、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四、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 )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五、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六、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录音机、录音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吃的大米饭、穿的花衣裳是怎么来的吗?学了第19课,我们就知道了。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50页,学习课文《白米饭和花衣裳》。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并标上“饭”、“裳”的拼音,读题,教学“饭”,认识“”字旁,“裳”,注意翘舌音,在这里读轻声。

2,听录音

(1)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3,图文对照,学习生字、生词。

(1)看挂图1(小明手捧大米饭图)。

①问:小明手上捧的是什么?(大米饭)大米饭是怎么样的?(白又香的)然后结合起来说一遍:小明手上捧着的大米饭是白又香的。

②假如你是小明,当你吃了白又香的大米饭之后,你是否会想一想它是哪儿来的呢?然后过渡到教学“吃”。“吃”是左右结构,是用口来吃的',注意右边是“乞”而非“气”。还要注意“哪”与“那”的区别,“哪”读第三声,是用在问句里面的。

(2)看挂图2(农民在烈日下插秧图)。

①问:图上画着谁?(农民伯伯)在干什么?(插秧,重点说明汗流浃背,引出烈日,突出其劳作的辛苦。)

②教学“农”、“民”、“粮”。

农民两字介绍笔顺笔画,“粮”字教学“米”字旁,注意右边是“良”而非“艮”。

(3)全班一起读第一节。

(4)指名读第二节。

(5)看挂图3(小红穿着漂亮的花衣裳图)。

①问:小红穿着怎样的花衣裳?(小红穿着漂亮的花衣裳。)教学“漂”、“穿”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学“漂”时,注意右边上面的“西”字,它作字头里面两竖不拐弯,学习“穿”字时,注意“穴”字头,让学生自己数笔画,记字形。

②问:漂亮的花衣裳是从哪儿来的呀?

(6)出示工人阿姨织布图,问工人阿姨在干什么?(织布。)教学“织”字。

4,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让学生口头组词:

农:(农民、农村、农田)

布:(花布、织布、白布)

民:(人民、农民、民众)

5,书写指导。

指导各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重点介绍“漂”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大米饭、花衣裳是从哪儿来的,懂得珍惜粮食,爱护衣服,尊重别人的劳动。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录音,思考:白米饭和花衣裳是怎么来的?

3,学习第一节。

(1)指名朗读,说:经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又香的大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那么,看着这幅图(农民在烈日下插秧图),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么?他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他干得怎样?

小结:炎热的夏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却弯着腰,在田里一枝枝的插着水稻。汗水一滴滴地滴下来,他也没顾得上擦一把。

(2)学习古诗《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生动地描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以及大米饭的来之不易。然而从稻子转变为我们手中的白米饭还要经过很多其它的劳动。看挂图(农民施肥、收割、脱粒、碾米)问:他们在干什么?

(3)总结:指着图说,你们看,我们吃的白米饭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呢?联系实际,我们应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

(4)指名学生看图说话。

(5)齐声朗读第一段。

4,学习第二节。

(1)指名朗读第二节。

(2)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节。

①出示种棉花、纺纱、染布、织布的挂图。

②想想:花衣裳是怎么来的?

(3)进行检查,指名说说花衣裳的产生过程?我们该怎么做?

(4)总结:花衣裳是工人阿姨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它,并尊重工人的劳动。

(5)问:怎么爱护我们的新衣服?

(6)齐声朗读第二节。

5,作业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抄写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