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淡忘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8篇【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难点:

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流程:

辅助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珍珠鸟图片)简介珍珠鸟,这节课我们跟随冯骥才先生的文字走进《珍珠鸟》这一课,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二、出示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圈出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

2.再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先学环节:

  四、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学习。

后教环节:

出示“竹笼、一卷干草、垂蔓蒙盖”三组词语。

讲解: wàn(名词) juǎn(动词)

蔓 卷

Màn(动词) juàn (名词)

1.在练习本上书写本课生字。

2. wàn( ) juǎn( ) long( )

蔓 卷 笼

Màn( ) juàn ( ) lǒng( )

  板书设计:

珍 珠 鸟

wàn(名词) juǎn(动词)

蔓 卷

Màn(动词) juàn (名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学习〈〈一鼓作气〉〉,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板书课题: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圈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说说对题目"一鼓作气"的理解。

(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所以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播放故事片《一鼓作气》,说说故事讲丁一件怎样的事?

三、精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1)当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庄公出兵迎敌?

(2)曹刿的.破敌方法妙吗?为什么?

2.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与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曹刿说的话。

(2)因为当时齐国的攻势很猛,如果鲁军在齐军士气正旺时出兵迎击,势必会伤亡惨重。当齐国三通鼓过后,士气低落,此时出击,自然会一举歼敌。

4.播放录音带,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感悟寓意,拓展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相机指导)

五、课堂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再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作业:双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能力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诵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师问: 生答:

1、诗人看见了什么? (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 (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 (故乡、亲人)

4、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 、诵读与感悟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笼罩lǒng zhào 模糊 móhu 鲛人jiāo

3、朗读指导:节奏和重音 (课件)

4、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写实:月光、树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小结: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5、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

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

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

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6、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课件)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7、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课件: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地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8、联想在诗中的作用(课件)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鲛人流珠》的传说,从而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四、秀一秀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风采。

五、拓展延伸:

1、理解小诗

繁星 冰心

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 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诗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2)这三节诗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说的话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它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2、请仿照例子用下面所给的6个图形,先拼成一幅图,再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并给所拼图形起个名字。

例子:

我这幅画名字为《青山绿水》,它可以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拥有清秀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希望大家都来珍惜保护这份灵秀,不要随意破坏!

六、作业设计

1、背诵

2、阅读《倍速》第27课练习《云和月》,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1、重点:

⑴ 理解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含义,结合海伦简介资料和课文中“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描述,弄清课题的含义。

⑵ 课文既展示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凸现海伦自强不息的进取形象,叙述中有议论抒情,感情真挚。我们多读课文多去品析,那样我们才会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⑶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残疾儿童,她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不妨在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时,加深对语言的感受。

⑷ 海伦作为盲聋哑的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人,该怎样从海伦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呢?大家在阅读中,也要思索这个问题。

2、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语文教案 篇6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

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十分惊讶。

10.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插叙旧事,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顺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信”在小说起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封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围绕着这两封信,更好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铺垫。

5.文中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妻子、女儿吃牡蛎,直至于勒的出场做了铺垫。

6.“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分析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此处菲利普神态异常,多处省略号可以看出他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种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8.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多余的吗?

小说写若瑟夫付完牡蛎钱,按情节的发展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安排了若瑟夫给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过钱,赶紧道谢,并尊称自己的侄儿为“年轻的先生”,表现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9“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紫色的阴影”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7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8

课前透析:

课文《夕阳真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因此,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课前准备:

1.观察实践:

组织学生在傍晚到柳堤观察夕阳。

2.教学用具:CAI课件

(3)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柳堤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实践观察时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以学定教,自然导入课题,不仅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还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检查复习

游戏:摘云朵

合作复习

开火车读生字

4.看录像,听范读

5.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把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巩固,孩子们学得开心,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范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学生通过细看录像中的景象,静听课文的范读,能清晰的掌握每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情景,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拐杖”。]

(三)有感情地朗读,激活画面。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1.老师也非常喜欢课文的第2自然段,注意听老师读,待会儿请同学们给我评评?

2.师生评价。

3.轻声读读这段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些什么?

4.指导朗读。

A: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读这句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时太阳的样子像什么?

师:这时的光已经不再刺眼,我们能很清楚地看着太阳,你看到的和课文里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样的.呢!真会想象。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这句话。

B: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

(1)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小手比画比画?

(2)大伙评评,到底谁比画的是连绵起伏的山?为什么?

(3)(手势表示)对,一个接着一个,一起一落,这就是“连绵起伏”。

师:我们广西也是山水之乡,你在哪儿也见过“连绵起伏”的山呢?(放课件:广西连绵起伏的山)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1

5.美美地把这一段课文读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创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引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2.那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课文,你还有别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3.学生反馈。

4.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5.展示成果。

句式联系: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 ……

火红的天空十分壮美。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6.有感情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品味第5自然段。

1.(放课件: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仅夕阳红了,爷爷奶奶的脸也红了,他们的心更红了呢!{板书:更红)我们祝愿他们的生活也像夕阳一样地美好、幸福1

2.如果你就是课文里的这个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回归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夕阳真美》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表白,摒弃了以往归纳、升华中心的生硬,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教学效果很好。]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夕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夕阳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赞美夕阳,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么荚的课文,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回归板书,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回归板书,总结全文)日落任从容,余辉照晓丛。山河多壮丽,人老心更红。

2.美丽的夕阳,曾令无数人陶醉,进而为它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走近夕阳,更多地了解它吧!同学们上上网,网上的资料可多了,有你喜欢的资料,可以动手抄写下来。

3.若有时间,课堂交流展示,若无时间,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的放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尴尬。]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