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

果儿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 订正作业。 三、 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