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伊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初步学会写借条、收条和领条。

二.教学重点

懂得三种条据的不同用处,学会三种条据的书写格式。

三.课前准备

投影片每位同学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的用处,理解借条的写法,学写借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张三的人借给李四三千元钱,说好一年以后还给他。可是没想到,李四做亏了生意没钱还,死活不认帐。于是他们闹得十分厉害,谁也说不清他们的事情,到最后,这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他们在法庭上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法官对他们说:“你们以后千万记住,借东西要给别人打借条,收了别人的东西可要打收条呀!

2.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会一项本领:学写借条。

二.学写借条

1.知道借条的用处。

(1)轻声读课文。

(2)讨论:谁向谁借书?借了多少书?马老师为什么请赵玲写一张借条?

2.掌握借条的写法(格式和内容)

(1)投影出示借条范例,读一读.

(2)自读课文第2--5段,想想借条分几部分写?每一部分应写在什么位置?

(3)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

a.第一行,中间写“借条"”,表明这是一张借条。

b.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向谁借,借到什么东西,数量多少。数字要大写。还要写明物品什么时候归还。

c.最后,写上借东西人的.单位、姓名和借东西的日期。

(4)再读书上的借条。

(5)学了这一张借条,还有什么问题?

3.认识、书写大写数字。

4.练习写借条

(1)修改有错误的借条。(投影出示)

今借到

学校实验室烧杯10只。3月2日归还。

三(1)班实验员张红3月1日

(2)根据下面内容写一张借条。

教室里有一把椅子损坏了,劳动委员王新向学校总务主任借一把锯子,一把榔头。借用日期12月20日,准备第二天归还。

学生各自仿写;集体交流评议;自我订正。

(3)巩固练习

学校体育室有很多体育用品,许多同学到那里去借。三(2)班的体育委员平华借了三只篮球、十条绳子、一个排球。借用时间是12月11日,准备第五天归还。请你代平华写一张借条。

自己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互相借看一个星期。练习写一张借条。

互相批改,纠正,收存。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区别这三种条据的异同点。练习写收条和领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借条的用法和借条的基本格式。

2.朗读课文。

二.学写收条

寒假过去了,新学期又开始了。2月15日那天,三(1)班的图书管理员赵玲把书还给了马老师。马老师对赵玲说:“我写一张收条吧!”他拿起纸和笔写了起来。请大家也替马老师写一张收条吧。

1.学生试写(请一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交流,评议。

2.修改有错误的收条。

今收到

三(1)中队上缴的支援灾区捐款90元。

少先队大队部12月6日

3.说说借条和收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结。

借条、收条、领条是三种不同的意思。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写借条,还给别人时,一般地说别人收到你归还的钱物应写收条,表示已经收到。领条,一般是向公家领钱物,或是公家按规定发给你钱物,不用还。当然领到公物应注意保管。

三.学写领条

1.课本141页内容。

2. 9月3日,四(1)班卫生委员王小红领到医务室发下的医药箱1只,红药水和紫药水各1瓶,创可贴10条,药棉2包。请你代她写一张领条。

学生试写,交流,评议。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交流作者信息

简介文体和作者: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2、教师活动

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 wǎn)

瘘(l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

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

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3、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4、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1、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四、学生按要求激情诵读。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五、学生质疑性朗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六、学生巩固性复读。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4、讨论:

《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七、展开竞读。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八、背读大比拼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

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学与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请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自由读第一节,完成填空。

2、学习第二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节,思考:

(1)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那些词句反映哥白尼好奇、好问?理解:希奇古怪

(3)指导朗读

(4)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节,完成习题。

(2)小结:课文列举沈括小时侯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4、学习第三节

自由朗读第三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讨论:

(1)我们所面临的是个怎样的世界?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理解:能者为师

四、课堂小结

1、分发“金钥匙”。(有关问的名言)

2、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关于好问的两首小诗。

五、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揣摩,学习生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3、描红、反馈。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镇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后思考: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三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一、音乐、画面,让小朋友的心灵诗化

一篇美文对小朋友的心灵的“诗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同学心灵的“诗化”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同学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同学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开始,通过出示美丽的珍珠泉画面,将小朋友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再通过描述珍珠泉的美景让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珍珠泉真美啊,珍珠泉实在太迷人了”,接着让小朋友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徘徊,他们看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泡泡的声音,感受着这所有的一切,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小朋友们的视觉中走向同学的心灵深处。

二、对话、感悟,让小朋友在珍珠泉中漫游

1、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这一课例中,老师是同学学习伙伴、与同学同欢乐,同思索,不时地加以引导。比方:

师:为什么说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说射下呢?

生:射下表示太阳光直射,而这里因为有密密的树叶遮挡着,太阳光不能直射到。

生:太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有些光线被遮住了,有些光线穿过缝隙,找到地上,所以用筛下一束束金光。

师:你说得真棒,俺想你一定也能把它读好。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只有如此,才干在对话中小朋友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漫游了珍珠泉。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文本的整体感悟,重语句朗读熏陶。

文章的主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一次次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在体验中师生完成了文本主题的生成。为了突显“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俺们村的珍珠泉!”所蕴含的情感,俺布置多次出示这句话,在整体感悟中第一次出现,而后又分别出现在感受完水和泡泡里,最后回归整体时又再现它的身影。通过这一系列的在教师的导语中,在同学的感悟声中反反复复的朗读、交流,同学的情感愈来愈浓,愈来愈强烈,这样同学的情感和美丽的珍珠泉融为一体,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情感徘徊在珍珠泉里了。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