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ぐ夏筱沐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战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身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只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沛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需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置事情。情况变了,处置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考虑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有一个多音字“差”)和新词,认读7个字含一个多字糊.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积累词语.在艰巨”顾名思义”和前功尽弃”三个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1个多一字差)和新词,认读7个字(含1个多音字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29课<<缝纫鸟>>,齐读课文.看到课文你会想到什么?

注意缝纫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

处理:差”和糊”两个多音字

2.师对韧和纫进行指导和点拨

3.12个生字中有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写一写要注意左右之间的避让关系.

4.注意梭”字的写法.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互相帮助.

7.指名课文.师注意点拨.

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怎么想就怎说.(课文继续了我在坦桑尼亚观察缝纫鸟编织巢穴.修补巢穴.

四.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提出来.

五.作业:

1.生字组词.写在田格本上.

2.完成课后作业4题.

3.查阅有关缝纫鸟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缝纫鸟的`喜爱之情,我们也走进缝纫鸟,欣赏欣赏它美丽的身姿,体会体会它勤劳的品质。

二、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我”观察缝纫鸟,“我”观察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把几次观察的情况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结果。

(一)“我”第一次观察,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

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但那

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1、你能不能把缝纫鸟编鸟笼的过程加上几个顺序词?加上后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它们先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接着用自己的尖嘴,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

2、你从哪知道了缝纫鸟很聪明很能干?(抓住“有经有纬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些词句谈)

3、你从“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1)想象缝纫鸟编织鸟笼的样子,做一做它们的动作,说一说你的感受。

(2)读出自己的感受: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4、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细致?读后条理又是这样清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时有顺序)

5、再次读这段话,体会缝纫鸟的能干,以及作者的写法。

(二)第二次亲手拾起缝纫鸟的草窝,作者看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

出示: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特别像我们小时侯用秫秸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解散或变形。

这句话中作者对缝纫鸟编织的草窝感到惊叹,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那草窝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把这种草窝的精致读出来。

(三)第三次作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它们是那样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你感受到什么了?(缝纫鸟坚忍不拔)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对缝纫鸟的赞赏读出来。

这么好的句子、这么坚忍不拔的鸟,值得我们把它记在心中,练习背诵。

三、这篇文章就要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写法上谈,也可以从内容上谈)

板书设计:29.缝纫鸟

编织巢穴

忙碌.勤劳.而又欢乐坚忍不拔

修补巢穴

语文教案 篇3

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他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行、笔顺,分别给他们找个朋友。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二)精读练习。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2)指导看图,理解“做工”。

(3)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4)齐读第二句,我们怎么用好这两件宝?

3、学习第三句。

(1)指名朗读。

(2)启发学生领会什么是“创造”。

(3)小结。

(三)看图试背课文

(四)指导写字。

四、课后小结:

这是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兴趣比较高,学生在说手脑的用处时,说的很好。但是,刚开始生字就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用、才”这两个字,学生记得不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把龙龙德梦说清楚,说明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交流把自己的梦说给别人听,并从中获得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具个性的文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具个性的文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打开教材,读一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写话教材,明确本次写话的`内容和要求。

二、观察插图,想一想。

三、伙伴互动,说一说。

把龙龙的梦将给小组内的好朋友听。说的时候,要把梦的内容说具体些。

四、亲近老师,写一写。

同学们,刚才你们把龙龙的梦告诉了好朋友,你们愿意把老师当朋友,把跟好朋友说的话告诉老师吗?请你们把它写下来告诉老师。

五、小组交流,评一评。

六、集体交流,欣赏品味。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