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淡昧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课题

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课时序号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2、学写排比句,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排比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学写排比句。

教学难点

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补记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洞庭江南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敬亭山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播放课件)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指学困生读,然后听写。

板书设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

作业设计(随堂检测):

诗句默写,当堂过关.

教学后记

针对教学实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本节课学生在充分读、说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表达特点,体会到了这种句式在表达上的好处;通过诵读背诵,积累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效果很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理清脉络

1.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着,都有着自己的解释,我们来读读。

出示关于生命的名言。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 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肖伯纳

2.上节课我们在《生命 生命》中认识了一位作家,杏林子,在她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她的文字中 ,你将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3.还记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吗?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带我们回忆一下?(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脏跳动)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用心朗读,找出最叩击你心灵的句子。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来来理解。

“稍”:体会飞蛾当时所处怎样的困境;

“挣扎”、“极力”: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以及它对生命的珍爱。

(板书:珍爱生命)

(2)指导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和作者的'震惊。

(3)总结:那个时候作者明白了,生命其实就是……

2.飞蛾求生的欲望令我们震惊,那一截小小的瓜苗又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默读第二个故事。

(1)抓住“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冲破”“砖缝”体会瓜苗生存环境的艰难,体会其生命力的强。

(2)指导朗读,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3)总结:那个时候作者明白了,生命其实就是……

3.面对困境极力求生的飞蛾,面对困境顽强生长的瓜苗,都在让作者思考着、震惊着。以至于当她听到自己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是竟被深深地震撼了。

出示课文,读。

(1)出示资料,体会杏林子生活的不幸和坚强。

(2)用笔画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无限的价值。

总结:生命是……

三、升华感情

(1)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茁壮成长的少年,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生命呢?(课件出示)

生命!

生命!

我要( )!

我要( )!

我要( )!

(2)朗读

(3)再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

老师听出了你们对生命的感悟,那么在课下把它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19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珍爱生命

瓜苗生长

创造价值

心脏跳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标签:教案语文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