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安笙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精)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以及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技能: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概述所读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精彩的部分。

情意:激发学生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文章的感情,从多个角度中选择一两个角度写己读后的感受。

对策:指导学生反复读例文,感受写读后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引导学生写出所读书本的读后感。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霭侯(诸侯)小年(少年)

做在(坐)手搞(手稿)

永往直前(勇往直前)柏年(拜年)

再帽子(摘)双体日(双休日)

检险(艰)白织灯(炽)

退锁(退缩)晃张(慌张)

那为(位)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来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他曾多次住进医院,却顽强地坚强的活了下来,它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3、后来就不见了,双休日就然还睡懒郊。

4、读了着文章,让我想到一件事。

5、大儿字捷克借蜡烛去搬捆柴,还是失败了。

6、而司马光小时候发生的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很敬佩,

交流说说这些句子存在的问题:

有些语句写的太哆嗦。

前后的语句不连贯,看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

四、

从小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读后感大多数写出了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并且能写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但有许多同学的文章语句不够通顺,前后也不能很自然的连接,个别同学的错别字较多。希望他们今后认真读课外书,写好。

五、集体修改。

1、投影出示(黄天伦)较差学生的习作。

学生读这习作,说说存在的毛病(内容空洞,错别字、病句较多,结构安排较零乱)

2、分小组讨论并修改这习作。

3、交流修改意见。

4、指名读修改后的这习作。

5、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并加以修改。

六、板书设计:

读后感

真实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同学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战略和方法。

3.

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考虑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同学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同学可以自身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同学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协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同学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同学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同学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同学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六。习作要求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再根据这些音响编一个故事。编的时候,要大胆发挥想象,可以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编童话故事。

【设计理念】

1.快乐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顾及学生的层次差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放飞想象,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

3.扎实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词句训练、标点符号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指 导 课

一、猜谜语引声音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老朋友,它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不管大和小,总往耳朵里跑。它是谁?(声音)

声音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今天就来选声音,编故事。

2.点击课件,出示题目:选声音编故事

[猜谜激趣,切入主题。]

二、听声音学表达

课件播放生活中及自然中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声音,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尝试用拟声词说听到的声音。

[由于播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学生们很快就沉浸在听声音的喜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通过示范要求学生用拟声词说说听到的声音,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现听到的声音,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

三、听声音说画面

过渡: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变的,即使同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听,也会有不同的'想象。

1.课件播放铃声。

2.让学生用几句话说说听到铃声想象到的画面,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说清楚,争取说具体。

[生活中的声音必然是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所以选声音编故事必须要唤起学生这种与声音相联系的情境的回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由一种声音想开去,想象各种不同的画面,为后面能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奠定基础。]

四、听声音编故事

过渡:一个简单的声音就激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想象,如果把几种声音连起来听,可不可以编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1.课件播放:羊叫声、狼嗥声、狗吠声。

[选择彼此有联系的声音,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

2.学生先用拟声词说说听到哪些声音。

[弄清听到的声音,是编故事的第一步]

3.同桌讨论,试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