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

幻想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怎么说?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今天是12月13日,从日历上看,这不过是一年中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已,可是这一天,尤其是1937年的12月13日,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不该忘却的日子,是一个让人的心会流血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饱蘸鲜血的日子,那一天,可恶的日本人,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一幕幕悲惨的情景不堪回首。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残杀了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这些人中,有的被当作活靶子练习射击、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活生生的推进长江、有的成为细菌实验的牺牲品,甚至连未满月的孩童都不放过!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蹂躏祖国的土地,列强的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中国的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黄皮肤的民族,终于在屈辱中站起来了,她挺直腰板,高抬头颅,终于扬眉吐气了。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打破了苏美两国的核垄断;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向世界宣示中国再不是“东亚病夫”,建国__周年庆典,使世人再次认识了一个生机勃勃、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站在国旗下,我们为祖国的腾飞而骄傲自豪,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心潮澎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同学们,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记住“耻辱”,记住祖国历史的创伤,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今天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2)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无比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铭记那些为民族的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用“三心”践诺“吾辈当自强”,化悲痛为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用“坚毅之心”追逐信仰,强化“吾辈当自强”的信念。回望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呼号呐喊的声音、激荡热血的战斗、驰骋奋斗的身影,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英雄的情怀感天动地,英雄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奋斗为民族的解放注入了磅礴力量。民族危亡的关口,他们奋起反抗,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的安危抛于脑后,他们的心中只有“前进,前进”的声音,只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信念,用生命和鲜血书写这段抗争的历史。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非凡力量,感悟先辈拼搏奉献、奋勇向前的崇高品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以高远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锻造出“精神脊梁”,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奉献青春。

用“爱国之心”持续奋斗,激发“吾辈当自强”的豪情。铭记历史,凝聚起的是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华大地,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山河破碎。面对日寇的野蛮行径,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空前地团结在一起,汇聚成奔涌向前、劈波斩浪的滔滔大河,势不能阻、锐不可当,一起捍卫共同的家园,共同维护国家的利益。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心中至真至深的情感,是逐梦不息、奋斗不止的行动,我们要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悔担当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事业,心怀家国、砥砺奋进,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将爱国精神转化为持久奋斗的力量。

用“奉献之心”为民服务,凝聚“吾辈当自强”的力量。日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民族英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为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始终冲锋在前、奉献在前,面对枪林弹雨和凶残的敌人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他们的意志由钢铁铸就,在战斗中迸发出强大力量,他们甘愿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和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回望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开拓梦想的大道上继续奋斗、赓续前行。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伟大梦想、民生福祉放在心上,用无私奉献的情怀为民服务,激发出更饱满的激情、更坚决的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朝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砥砺奋进。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3)

86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古城沦陷,血染长江。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警钟长鸣,以史为鉴,勿忘国殇,要想山河无恙,唯有吾辈自强。

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让党性更“坚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岁月在不停流逝,而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是不朽的。“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在铭记历史中激扬爱国主义民族魂,无论是战争中人们的殷殷爱国心,还是历史中人们的慷慨报国行,都是让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年轻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始终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爱国主义贯穿于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听烈士的感人事迹震撼心灵,感受先烈为国家作出的巨大牺牲坚强党性。历史无法改变,但明天的历史是今天可以创造的,我们要以更加斗志昂扬的姿态,当好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锤炼坚强党性。

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才干,让本领更“高强”。历史中的“断壁残垣”和“战火泪书”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告诉着我们只有发愤图强,学习本领,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向书本学,从书本中汲取优秀的历史文化、政策法规和岗位专业知识等,打牢扎实的理论功底,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向群众学,“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充分发挥“小板凳”“民意箱”的作用,倾听群众的困难苦衷隐言,学习先进的群众经验,把群众的言语记在心间,把群众所提的意见登记成册。在实践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当干事创业的“先行军”,深入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一线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练就高强本领。

在摸爬滚打中蹲苗壮骨,让意志更“顽强”。回顾历史,有抵御侵略、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士,他们身上有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中国的战士们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中锻造了顽强的意志,积累了经得起人民和历史考验的经验。俗话说:千尺大树扎根基层,万丈高楼立于坚石。年轻干部要把基层当作成长的课堂,当成自己的“练兵场”,坚定自己的前行方向和斗争意志,增强忧患意识,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抓在手上,克服遇到问题“腿发软,心发慌”的本领恐慌,经得起大事、难事、急事、险事的考验,蹲苗壮骨、厚积薄发,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锻造顽强意志。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4)

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86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那一段沉痛的教训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党员干部,当在追忆历史中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昂扬奋斗之志,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在新时代凝聚继往开来、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勿忘苦难、坚定信念,凝聚“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力量。日军侵华,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战士们浴血奋战、绝不退缩。光华门一战,守城官兵“人人抱必死之决心”,绑着一身的手榴弹,向敌军坦克车轮扑去,用生命和热血守卫疆土、捍卫尊严。英雄者,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身处和平时代,虽不似先烈般“抛头颅、洒热血”,但仍要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爱国之志,无论何时都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党员干部要守住方寸之间的那一抹中国红,将其作为心头的堡垒、心头的依靠,始终坚信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实现宏伟蓝图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无愧使命、实干为民,凝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力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侵略者“黑云压城”,面对枪口和炮火,英烈们毅然选择用凡体肉身去抗衡,前赴后继、万死不辞,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人民今后得以安定生活,这正是解放全人类、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厚重了众英烈舍己为公、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烙于心、笃于行,保持好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听其声音、达其诉求,用实际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干担当、锐意进取,答出一份“为民服务”的满意答卷,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重托。

不负梦想、英勇无畏,凝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力量。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一次次出生入死的杀敌,英烈们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他们的大无畏气概换来新中国的成立,没有他们与敌人的殊死斗争,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未来还会有更多可预见、不可预见的复杂局面,党员干部要克服不敢战的畏惧心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在搏击风浪中赢得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在困难和斗争中磨练自我,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5)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300000人的扎眼数字,再次唤醒我们的记忆,我们怎能忘记,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怎能忘记,日本法西斯带来的沉重苦难,怎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泪史,这亘古难以忘怀的沉重一页。

我们怎能忘记,血泊中站起的民族魂,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需要接续传承这不畏强敌,把一切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伟大的抗战精神。

我们怎能忘记,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来自于党的领导下,来自于书写“十一书”的前辈们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英勇战斗。

我们怎能忘记,改革开放四十五年以来的伟大成就,正洗刷掉民族的耻辱,但我们还是无法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

永远不会忘记“落后就会挨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保持居安思危,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清醒,保持砥砺前行的奋进姿态,更好书写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人生画卷。

永远不会忘记“欲灭其国,先亡其史”,我们要加强中国革命史、党的历史的学习,需要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更好地负重前行。

永远不会忘记,无论我们走多远,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根、我们的家、我们的魂在中国大地,我们都是党的人。

永远不会忘记,“__、牢记使命”,我们才能行稳致远,我们才能无论经过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个疾风骤雨,多少个寒冰酷暑,我们才不会迷惘,不会困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战斗,为什么而奋斗!

苦难铸就今日辉煌,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我们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不再有南京大屠杀的苦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永不能忘记,不是要延续中日民族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带动更多国家更多人民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我们永不能忘记,不是为了渲染被屠杀的悲情历史,是为了坚持历史的正义,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弱国饱受欺凌的惨痛,激发精忠报国的志气勇气和信念。

我们永不能忘记,不是为了简单的“仪式感”,是为了在国际内外波澜诡谲、万重迷雾面前始终__,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永不能忘记,不仅是对我们这代人的激励,更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同样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努力。

我们永不能忘记,不仅是为中国一家之幸福,更是为了永续中华血脉,是为了让中华民族走上复兴强盛之路,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擘画人类社会治理的恢弘篇章。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6)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惨剧,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这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暴行,在人类发展史上刻上了阴深的一笔。

为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同胞,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于同年的12月13日举行了首个公祭日。

列宁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忘记不了也不可能忘记南京大屠杀这个惨痛的日子。记住它,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更好的珍惜、保护和捍卫,珍惜和平的时代、保护国家的安全、捍卫民族的尊严。

不忘历史,方知来时之路。“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过是历史长河里毫不起眼的沧海一粟;但是,当历史的画卷徐徐打开时,一定要知晓我们的过去,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过去都不了解、都不主动认知,那他将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反思自己?如何走向未来?历史、现在、未来,它是一脉相承的。缅怀历史,我们才能珍惜当下,走稳脚下路;缅怀历史,我们才能憧憬明天,筑梦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今天来之不易,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幸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中华民族富裕强盛的今天。来时之路布满荆棘、悬崖峭壁,我们从不惧怕,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越过一道又一道丛林,抵御敌人、抗击侵略,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铭刻耻辱,坚定信念之路。耻辱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耻而不知进取。中华民族的昨天,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昨日之耻辱,激发了千千万万的爱国人士的奋斗之情,他们积极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前进之路,无数革命先烈为此抛头颅洒热血,顽强拼搏、忘我斗争,把强我中华的铮铮誓言付诸于行动。今天,虽然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驱动成效突显;但是,我们一定要铭记曾经的国耻,将耻辱之柱刻入灵魂深处,用之来检视自己、勉励自己、鼓舞自己,焕发爱国热情、增强爱国信念。

牢记使命,走好初心之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前车之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它变成“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必将强大起来、也必须强大起来。我们珍爱和平,但我们也不惧怕侵略。我们是和平的制造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也将是侵略的制止者、反对者和揭露者。“__,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做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当前和近期最紧迫的任务和最光荣的使命。共产党人必将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走好初心之路,用实际效果阐释使命之道,让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7)

202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在国家层面立法之后的第十个公祭日。历史不会远去,真相不会磨灭。85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也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黑暗的一幕。

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只为警醒吾辈当自强。如今,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居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概括的首位。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共产党人从未屈服,而是秉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和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付出了大牺牲、战胜了难万险,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但崇高信仰、优良品质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我们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坚持在__、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下功夫、做学问,用__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

__、牢记使命,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从井冈山上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的温暖”,到辽沈战役的“不吃一个苹果”、 河南兰考的“焦桐成雨”,再到脱贫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抗疫斗争中的“不放弃一名患者”……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华民族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 传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要筑牢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追问初心、叩问使命中走好群众路线、切实解忧排难、密切鱼水之情,用实际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情壮志。斗争精神一直是我们党和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也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光辉岁月中。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一封从南京发出的电报称,“我军士气悲壮,人人抱必死之决心。”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无数英烈们前仆后继、万死不辞,用血肉之躯与顽强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一定会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实际的,“躺平”“躺赢”更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握斗争方向,多经历几次困难,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困难中磨砺初心、增长才干;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树牢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紧紧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篇8)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接下来长达40多天的时间里,对南京城进行了疯狂的抢掠砸烧,对南京市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富庶的古城被洗劫一空,30万生灵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今天,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松肃穆,国旗低垂,汽笛长嘶,山河呜咽。全国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向30万死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我们就是要通过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日,向全世界表明我们鲜明而坚定的立场,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坚决捍卫人类尊严、坚决维护世界和平。我们也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一定要正视历史、拒绝虚无,一定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由此闪回到长达14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从淞沪会战到徐州会战,从南京沦陷到武汉丢失,从围剿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到扫荡华北平原,从侵占国土到扶植汉奸,从杀人如麻到掠财无数,从“三光政策”到“活体试验”……惨绝暴行令人发指,累累罪行罄竹难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数千万平民蒙难,数千万百姓流离失所。由此闪回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这部“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史、“永不屈服”的抗争史。由此闪回到上个世纪那两次生灵陷涂炭、绿洲变焦土的世界大战。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历史不会忘记,从中华民族到全人类,我们都曾深受战争的危害,历史也会警醒,战争的阴云并未真正散去。

战争,在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于外是地区斗争、民族斗争、国家斗争的工具。这个工具表面上是为阶级利益、地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服务的。实际上被独裁的统治阶级和少数的既得利益阶层掌控着。战争的发动,无论它穿着什么样的外衣,都改变不了其用于得利的暴力及罪恶本质。难道为了有限的水、食物和生存空间,人们就只能一战、人类就只能自相残杀吗?显然不是。

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共生”,既追求独立自主、特立独行、人人平等,又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既信奉“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既推崇“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又向往“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大有抬头之势,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抑或是否愿意,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小小村落,全人类已联结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同的地区间、国家间、民族间、文明间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的正道,才是共同谋求发展和进步的王道。

今天,中国的发展是为自尊自立自强,对内造福人民,对外惠及世界。中国永不称霸,这是我们铁的承诺。中国的发展是为国际承担更多的责任。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二十国集团到金砖国家集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并展现着独特而巨大的责任担当。中国的发展是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智慧。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不断引领着世界潮流。中国发展何以能?因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我们九千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演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