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0篇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0篇

ぐ夏筱沐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尔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

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他“大江东去浪涛尽”的那份豪情气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从容,还有悉心钻研留下美食“东坡肉”的那份热爱生活。选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也是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文人,看看这位文人如何下笔描写东坡先生的。

作者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他在题记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直言不讳对东坡先生的喜爱,再看文章,也很佩服作者,尽管喜爱东坡先生,但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展现了东坡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敌人”和那个时代。

务实——苏东坡一入仕途,丝毫没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夸夸其谈,总是务实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与水灾饥荒战斗,解救难民;主政杭州时,解决杭州城供水问题,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三潭映月,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东坡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

重情义——苏东坡对待朋友和亲人,感情真挚细腻。东坡一生有三个妻子和一位暗恋的情人,他的诗词里透射出对每个人的深情,第一任妻子王弗在他28岁时去世,十年后悼念亡妻时,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他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在他被流放在惠州时不幸染病去世,苏东坡写了一首咏梅词来悼念她,把她比做圣洁的梅花,月下梅花,白衣仙女,隐约朦胧,绝与尘世俗态不同其格调,痛之深,爱之深。苏东坡的初恋(也是暗恋的情人)是他的堂妹,因为道德伦理,不能成婚,闻之堂妹离世的信息后,对墙而泣;即便是到去世前一个月,还特地为初恋的堂妹写了祭文,祭文注满了他的情思。可见他如此重情重义。

豁达——对待迫害自己的政敌没有恨,太息而已。章停原是苏东坡的好友,后来成为政敌,章停得势后,迫害苏东坡,将他贬到惠州、海南,后章停失势,章停的儿子章授想拜访苏东坡,探一探苏东坡对他和他父亲和他的态度。苏东坡写了一封回信,文中毫无愤恨报复之心,尚以己之遭遇可怜仇敌之境遇,困惫方笔,太息而已,林语堂誉之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由于仗义执言、乌台诗案,屡受政敌打压、诬陷被贬,面对逆境,面对挫折,依然是胸怀古今,傲然独立,这种胸襟和态度没有丰厚的知识、智慧和修养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苏东坡自我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以此共勉。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2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5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6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7

《欧也妮﹒葛朗台》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它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对于它,我却始终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喜欢那个美丽善良的欧也妮。她温柔隐忍,对于自己吝啬的父亲,她始终是顺从的态度。但为了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币给了表弟查理,在父亲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币的时候,她因拿不出金币,被父亲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因为此事,她胆小而贤淑的母亲被吓得一病不起,而最终,她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亲,视财如命;她的母亲,懦弱胆小,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不了她;克罗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为继承万贯家财的跳板;而她深爱的表弟查理,在发财后,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最终负了她。

那时候,觉得这样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爱情,敢于把金币给自己爱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顺从的父亲起冲突,真的很勇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个女子而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更为客观地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台这个形象。

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一般人的吝啬,大多是对于别人,而葛朗台却不止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吝啬不说,对自己,也是吝啬得很。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他们一家人却过着近似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从来不买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8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9

寒假,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感慨颇多。

他是这么描写苏东坡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认为苏东坡的作品之优秀除了本身才华横溢外,有一些是因为经历之广阔。司马迁曾有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苏东坡也是如此,他最著名的几篇诗集,都是在落难时著作的,他一生的“辉煌”落在黄州、惠州、儋州,此时他正遭受贬谪。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此。

其次,苏东坡的人生有点像我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棋盘上,充斥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到临近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胜负在哪。”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一切皆有可能,但又带着些许希望。苏东坡童年便酷爱读书,希望长大做像范滂一样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人。不想长大真做成了。第一次应试便考中,后因母去世,服丧;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写抗暴诗被贬密州;之后因为倔强,被贬数次;再王安石、吕惠卿下台,神宗仙逝,任翰林学士辅佐幼帝。

最后,也是最不易的。苏东坡在遭受一路贬谪,仍然没有丢失仁爱之心。我记得初中课本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在奉献中不断提升。”王安石变法前期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渐渐暴露,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甚至卖儿卖女,啃树皮、树根,消化不良胀死的。而与此同时,每年的孤儿越来越多,很多冻死在街头,饿死在垃圾堆边。苏东坡不忍,便收养孤儿,但“和尚多粥少”,睿智的他想到成立一个机构,让当地的富裕的家庭帮衬,自己也省吃俭用。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也远高于它。

苏东坡的人生还有很多故事,读完这本书,凝练成两个词:敬仰、佩服。我做不到经历万千挫折,仍以爱报答社会;我做不到积蓄不多,仍收养别人家的小孩;我做不到……

我现在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人看,因为苏东坡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苏东坡那面对困难乐观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苏东坡那……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0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诬蔑,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0篇

苏东坡传个人看书心得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