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别认怂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

《第一次包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幼,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处于被父母呵护的间断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课中教师问到:“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下母爱。“大部分学生哑口无言,虽然这和平时学生积累词汇又关,但重要因素在于对母爱的理解尚浅,所以整节课下来,知识点大部分学生掌握,但对于文中的`情感没有深刻体会。其实,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渗透品德的教育,我的这一节课,整体下来效果不佳,一种感觉,做了一节课无用功。如何补救,这成了我每天必思索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讲这课,而且是部分家长参加,我也参加了,这节课让我备受启发,真是没想到,学生的情感流露的淋漓尽致,打动着每一个听课人的心。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小男孩从上课到课堂结束眼眶里都闪动着泪花,是教师的真情带动了他,是教师真情的语言带入他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他的生活,一首《烛光里的妈妈》牵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这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情在此释放,并用实际行动让他们对母亲感恩,(和母亲拥抱)更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从文本中走了出来,感受母亲的辛苦,母亲的爱,这也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情感的世界中学习知识。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的课堂必须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必须先走进情感文本,带领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和文本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自己的感情,在感情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更好。

所以老师们,我们教学中,要上好每一节课的情感教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感受并没有我预想的深刻。也许是由于我的教学手段,也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在我记忆中,。年复一年。”一段,仅仅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实践下来学生感悟并不深,我想如果通过语言创设场景:“清晨深夜寒风中烈日下风雨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或许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段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另外,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背景画面时,如果配以恰当的解说,使立体的画面变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或许更能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触景生情,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最后的拓展环节——在心意卡上写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语,送给妈妈。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感人的话语跃然于纸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3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这类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要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平实却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当我真正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课文。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抱”字,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对这句话的.阅读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由此我抓住这句话中的“轻”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亲轻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抓住“重担”、“翻山越岭”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重担”一词,要想学生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未能处理好的地方,我想纵向深层的理解可用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来引导学生,但当时没能及时应对。学生没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学生的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未能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间,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说话时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得不着边际。

此外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全面。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母爱的伟大,同时从第一次抱母亲还能深深地感受到“我”对母亲的爱,再加上教学时未能准确把握好课堂时间,以致头重脚轻,对后者的引导感悟只是浮于表面,未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从而使得课文最感人的两自然段的学习成了走过场,在感情的高潮部分,学生却进不了角色,配乐朗读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要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语言的简洁凝练上下苦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4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看过日本《我的母亲》电影,母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早已经定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母亲,其实享受母爱都有着自己的体现。没有读这篇课文,我们的思考其实不由自主的在头脑中就有了,当然也会有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母爱不会有多少创新的心理。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想法是我错了,也许老师们和我一样。也许是我阅读这类文章太少了,不过在我头脑中存在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来看,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觉。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恐怕了了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读这篇课文之前,也思考过课题,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这种“抱”我找不到什么词来命名,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看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与“我”同时感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实录,从于老师的课堂可以看出,学生读那么几遍其实就有了感动。我想只要一遍阅读,然后放下课本,静静地想一想,留在大脑中的信息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学中每一次阅读后,最后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合上书,看看每一次阅读留在头脑中是什么,反复这样做着,学生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思考冲动。

怎么教这课呢?一遍遍地读,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亲,想父母亲的母亲,其实就行了。所以,这一课,我非常欣赏于老师引导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非常感动。我有了这份感动,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永远拥有这种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5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人人都会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怎样体会这伟大的母爱呢?俗话说:“情到深处,自然真。”我提前准备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图片,引导学生来感悟无私的母爱。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 体会母亲的轻

“轻”是作者抱起母亲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只有80多斤重,这么轻的母亲自己竟然多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回忆,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轻重对比作了铺垫。

二、 体会担子的重

首先,让学生明白“那么重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从而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

其次,轻——重对比让学生看着

80多斤重

100多斤﹢背着妹妹﹢拉着我

这两组数据谈感受,体会母亲超负荷的工作。

三、 感悟“母爱情”,体会“难过情”

文中有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为何难过呢?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

1、 为自己的粗心而难过。通过抓“竟然”、“没想到”等词语感悟作者的自责。

2、 为自己的不懂事而难过,小时侯年幼力小未能帮母亲,可长大后,母亲让我们放下重担自己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未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

3、 母亲几十年毫无怨言地挑重担,而今病成了这个样子,心疼母亲,自责而难过。

学生在朗读中如能理解这些、体会到这些,那么“母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四、 体会母亲博大的胸怀

重点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这句话来体会,“那些事”指哪些事,是否值得提?从而感受母亲博大的胸怀。

五、 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母亲

出示一组母亲抚养孩子成长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回想往事,体会自己母亲的艰难,自己母亲身上的重担。同时,教师通过范唱《我的好妈妈》让学生明白应该知恩图抱,回抱母爱。

“情到深处,自然真。”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深切的感受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此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情感也能真正得到调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6

本篇课文简洁生动地记述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鉴于课文这样的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两大环节。

1、以读为主。

本篇文章虽然内容简洁,但每一字当中渗透的都是深深的情,渗透着爱。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每一字,每一词,就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读懂课文,读到纸背后的情感。后来学生的反应足以证明我的做法还是有效的,不光从学生举手读书的人数来看是有史以来,就连读书的情感要求这一次也是拿捏的最为准确,我很惊讶,才仅仅是四年级的学生,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对母亲的“愧疚”。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不禁深感欣慰:谁说他们小,什么也不懂,他们也懂得感恩,也懂得回报。不信就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难过”。

教学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很深,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文章的一处找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支撑点。都能够体会到母亲对于“我”的`付出,都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可是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的心情。“我”的“难过”是因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单纯的说是母亲“轻”的缘故,却不呢不过很好的联系上下文去深挖文本。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我”复杂而单纯的“难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谈

这是一篇好课文,昨天拿回家备课时,就有这样的感觉,黑板上中间是板书,右边是说话训练,左边是写话训练,黑板写满了,课文也就上完了。

无数次

我第一次抱—母亲

孝爱

赶紧背拉挑

难过翻山越岭年复一年

逢有重担叫我们放下自己挑

回报

首先是找出课文中描写护士的句子,护士是事情的见证者,所谓旁观者清,轻轻将护士的线索一拎,课文就串联起来了,接着进行说话训练,然后紧紧抓住护士这一条的线索,学习全文,解读每一段。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责怪:什么意思?辨别“指责”与“责怪”之不同。什么人为什么事情可以指责?那么,护士呢?她是什么身份?体会用词之精准。

动情:一个旁人也会动情?你们看到这段文字,又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文字一行一行地猜猜母亲有多重?每出现一组词,就猜,逐层深入。

指导朗读时,抓住“年复一年”,反复朗读,增强效果:

一天又一天,母亲总是();一月又一月,母亲总是();一年又一年,母亲总是()。

此外,文中“重担”的含义深刻,不仅仅指母亲肩上所挑的担子,还需感悟。

静静:

指名读第5节前2句,突出“第一次”与“无数次”,突出“孝心”回报“爱心”。

最后可以写诗,巩固深化主题:

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如今,我为母亲();

就像小时候,母亲为我()。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7

为期一个月的同课异构的准备,今天在新华小学结束了。首先感谢让区教育局的领导能够给予我们这些教师一个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平台,其次感谢新华小学的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感谢四年二班的各位同学的配合。

早早地来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了沟通,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准备工作,可是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却是情况百出,以下就针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和教学理念基础。

备一节课的基础,首先就是备学生。由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在前一天到学校了解了一下学生的基本情况,感觉他们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没有问题,而且都能够把握文中母亲的品质,可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这就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的不充分,导致在课堂中自己占主导地位,让学生的思想受我的牵制,以至于所呈现的课堂非常地沉闷。这就体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教育机制还是有待提高。

要想提高教育机智,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是不够的,还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报告单的时候,把小组合作部分学生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能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交流。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要让学生进行大量地朗读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的知识进行透彻地分析。在课堂中仅让学生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朗读,自己也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在后面的文段中进行朗读,可是在授课中却大大地忽略了这个环节,导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死气沉沉”的氛围。

这次活动让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在其他授课教师身上寻找到了闪光点,吸取他们的优点,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上,使呈现的课堂形式更加地灵活,课堂效果更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8

4月21日,我上了一堂语文课《第一次抱母亲》,感觉这节课比哪一次试讲都成功,非常感谢全组同仁的帮助,如果没有大家的集思广益,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没有大家的同筹构思,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课堂?一堂高效的课堂是打磨出来的。

针对道德课堂这一指导思想,在设计教案时,力求简单,高效,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文。起先,我先是采取按部就班的策略,逐段讲解,在实施过程中,我发觉只能是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文本的精髓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同时,同组的老师也毫不隐晦的指出,整堂课就是你自己在表演,在陶醉置身,没有让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产生共鸣。

我思忖着,若是要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打动,产生共鸣,必须要先熟悉课文。这也是我在试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少孩子没有熟读课文,所以在课堂上就不能顺利的引导学生。

于是,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先在班级微信圈里动情的朗读一遍,随即孩子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微信圈里的精彩的朗读此起彼伏。熟悉课文是学好文本的基础。

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开始设计问题,全文贯穿一个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全文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是“我”难过的.原因。因为一个机缘巧合而抱母亲,由此发现母亲很轻,于是开始难过愧疚,回忆起童年,青年,自责自己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在引导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让学生谈感受,契合主题问题,利用文本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谈及自己的经历,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

全班同学在前期的发言上都很积极踊跃,但是在小练笔时却发现举手的孩子为数寥寥,甚至是不少孩子可能是只字未写。在写法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得有些学生感觉无从下笔。同时,也是因为学生平时训练的少,今后在这个方面还要多加强训练。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9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0

1、通过音乐、课件创造情景,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情感迁移、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读书,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学习语文方式。本课我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这句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画找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品位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我”的.感受和想法。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感觉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感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文中母亲流下了怎样的泪水?学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师没有过多干预,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4、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伦理的教育,通过闭上眼睛回想母亲为我们做过的感人故事,想想我们又为母亲做过什么?当看到“无数次抱我、第一次抱母亲”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妈妈我想对你说”以及联系几天后的“三八”妇女节你准备为母亲做什么等环节,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动,亲情的洗礼。

5、注重了读写结合,抓住文章的动情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笔的机会。

不足之处:

1、

教案还不是很熟,准备不是很充分,加上课件切换的故障,教师没有完全投入,激情不够。

2、

怕时间不够,课上的有点急,有几处朗读指导忘了,前半节让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读书形式不够多样,读得不够充分。

3、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方式不够多样。

4、对于文中护士一角的学习理解我放在了第一课时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思考:

1、如何实现情感型课文中文字与情感的双线并行?

2、如何触及学生心灵,是否流泪就是情感型好课的标志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四、要在议中深化理解。读、想、议三位一体为语文学习有效性途径,充满智慧火花撞击的'讨论是能深化孩子的理解,让文本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内心协调一致,并沉淀在心灵深处。阅读本课教学设计,处处可见“议”,如在走进“我”的内心时,组织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形成了共识,更为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2

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主要讲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篇很好的感恩教育的文章。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父母,每当有重担时,父母总是抢先来担,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力气是很大的,自己干不了的事,或者能干的事,都可以让父母来干,也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后果很难想像。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过的一些孩子回抱父母的成语,如“舐犊之情”、“乌鸦反哺”,懂得自己也要回抱父母,应该替父母挑起担子,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还让学生出了一份“妈妈爱我我爱她的”手抄报,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下午,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解读名师,感悟成功”的名师研修班的活动。作为主持人,我特意请于老师谈一谈在西安上的《第一次抱母亲》。

一、“读书至少十来遍!”

于老师没有马上解读文本,而是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听着听着,眼泪就从我的脸颊滑落下来。就像于老师自己说的“我的普通话不好,但是大家都为我鼓掌。”的确,常常听于老师读课文,常常会感动。也许源于他对于生活独到的理解,也许是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力吧!

谈到钻研教材,于老师说他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就像写自己的事。

二、读透字面,了解内涵。

1、抓住“重担”进行教学。

师: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2、“无数次”和“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三、不放过文章中闪光的地方。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于老师说:“这些闪光的地方不要放过,但是一句话就够了!”

搞完活动,我细细品味于老师的话,感到受益匪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4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医院看护母亲,抱母亲换床单时,才知道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曾经以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重的生活艰辛,我十分难过和愧疚。于是,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轻摇着让母亲入睡,却突然发现母亲流泪泪了。

课文语言明快,没有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点:

一、比较两次抱母亲的不同

文中有两处作者抱母亲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在课文的开头——“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挽,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另一处在课文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作者两次抱母亲的动作之所以前后完全不一样,是因为抱的原因不一样,作者抱的心境不一样,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仅是因为方便护士换床单,所以作者的动作比较随意,稍稍显得有些鲁莽,要不是护士扶了一把,险些把母亲摔着。作者第二次抱母亲,抱得那么柔情,是因为作者在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后,对无私母爱的一种特殊回报。

二、联系生活去体会文中“身体轻”与“担子重”这种强烈反差中蕴含的内涵。

文中母亲说自己最重时只有89斤,学生对这个数字所包含的意义一般不会太注意。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母亲的体重与自己的体重、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较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瘦弱。而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母亲,超负荷地承受着看得见的肩上的担子和看不见的生活的重担。肩上的担子可能担了些什么?生活的重担又是承担的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生活中,母亲是怎样为家庭为儿女默默付出的,来进一步丰富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三、体会文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

文中由三个人物,分别是作者“我”、母亲和小护士。这三个人的感情变化细腻而微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当看到母亲流泪时,“我”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母亲最后流泪了,这到底流的是什么泪呢?护士作为局外人,是什么也让她感动了?

四、拓展渲染

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诗词、名言有很多多如:《游子吟》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吟诵,即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场母爱的`春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在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第一次抱了自己的母亲,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撞击与融合。儿子在这一抱中产生了对母亲新的理解,感受到了母爱的朴实与伟大,母亲也在这一抱中感受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语言文字,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母亲的伟大;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激发情感,促进情感的感悟升华。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去认识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2、齐读课题。(抱母亲是作者的第一次,要注意把这个词突出些,再读。)

二、品味轻与重

1、生活中,许多事情总是让我们没有想到,而文中的我,第一次抱母亲,也抱出了许多的出乎意料,许多的没有想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忆一下,我没有想到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板书:重 没想到 轻

3、抱母亲,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一下1——2自然段,画出作者没有想到的句子,用心地读一读。

1、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2、“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中没有“没想到”三个字,你怎么看出来的?)

4、“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齐读这四句,体会一下作者的意外。

4、我一直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却很(轻)。那么,母亲到底有多重?书上是怎么说的?

最年轻最健壮的时候,母亲只有89斤。现在年纪大了,生病了,体重一定还要轻许多。

5、我与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一直以为母亲很重,这又是为什么呢?说来说说。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学生自由读。

6、研读。有人把读书叫做“煮书”(板书)。饭可以煮、菜可以煮,这书怎么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的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一边读这段话,一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7、学生交流。

(1) “翻山越岭”什么意思?母亲翻过的仅仅是一座座艰难崎岖的山岭吗?还有什么?

(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让她来挑。”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呢?

(3)“我一直以为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那么重的担子”,担子里有些什么?而这样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只有八十斤重的母亲的身上,母亲真是板书(力大无穷)。

8、这样的母亲太能干了。(出示图文)你看,她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能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怎么能让我们相信,她只有80多斤的身体!

我们为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谁来读一读,读出你读母亲的崇敬。

9、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文字会说话,这段文字中还隐藏着什么内容呢?老师发现,这里有一道数学加法题,你能读出来吗?静心默读。

100多斤的担子+我+妹妹+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总是=母亲的重担

过渡:而这样的重担压在了母亲八十多斤的身上,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她是靠什么挑起了那么重的担子?板书:(母爱无边)

10、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读出了这一份情感,相信你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一试。

(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指名读,齐读。

三、体会作者的感恩

1、想到母亲这几十年来为我默默地付出的一切,我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可母亲却笑了笑说(引读)

2、自由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指名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把这些辛苦的事情看得很淡;母亲非常谦虚;母亲很乐观,生活虽苦,始终保持着微笑。)

“哪个母亲”,说明了什么?你的母亲,平时是怎样关心你的呢?

3、我为什么要突发奇想抱母亲入睡呢?

母亲抱了我“无数次”,我想“抱一次”自己的母亲,以示感恩。

于是,“我坐在床沿边……”引读最后一节

4、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母亲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

(1)这是两行怎样的泪水?

(感动、自豪、汇报……)

(2)这时,有两行泪水从护士的眼角里留下来,这是怎么的泪水?

(感动,为这一对母子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为母亲的伟大而感动)

(3)同学们,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啊!护士不忍离去,我们读者也久久不愿离开。一首熟悉的小诗,又一次在我们耳边响起……出示诗歌

5、作者仅仅抱了母亲一次(指题目“第一次”,仅仅抱了一次,母亲就如此感动,如此欣慰。而我们小的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记住这个词:无数次。我们欠母亲的实在太多了,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关爱实在太少了。

严老师这里有一份补充阅读《一碗馄饨》,发下去,大家读一读。

教师范读。

总结:母爱是一首歌,一首需要我们时时记在心中,又要付诸实际行动的歌。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再深情地读一读。 下课。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无数次

煮 重 没想到 轻

书 力大无穷 母爱无边

教学反思:《第一次抱母亲》一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我在“备学生”中,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片面的,是肤浅的,更有甚者认为母爱就是理所当然。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近母爱,感受母爱,进而孝顺自己的母亲,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课中这样说过:“语文课并在追求花哨的亮点,如果真要说我的语文课有什么亮点的话,那么归结起来,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我在本课教学中,以朗读为面,以关键词句为点,以生活链接为线,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朗读中接受母爱这场春雨的充分滋润。

一、“轻”“重”之间,掂量母爱之沉

作者无意之间第一次抱了母亲,就抱出了许多的“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一抱,抱出了意外,更抱出了一份自责,一份难过。母亲到底有多重呢?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我们可以想象,在母亲最年轻健壮的时候,她也才89斤。现在年纪大了,身体病了,体重之轻可想而知。而“我”,却疏忽了。

母亲的身体是“轻”的,可母亲几十年来身上的担子却一直不“轻”。“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在这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轻”一“重”,让他们从中真切地掂量出母爱之沉。母亲不是力大无穷,她是用母亲的责任、母爱的力量,扛起了那么重的“担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