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读《爱的教育》有感

读《爱的教育》有感

争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读《爱的教育》有感[集合]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爱的教育》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爱的教育》有感1

曾经有一本书,它引起了全球轰动,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作品以平凡的故事歌颂了不平凡的爱,反映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及不同的待人处事方法。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介绍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千姿百态。他们看似渺小,看似平凡,但渺小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真情。此外,作者还还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他们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例如:恩利科、卡罗纳等。但他们个个都有不可忽视品质。

在回家的路上,每天都看到“爱在西宁,西宁是我家”的宣传牌。每到这时,我就想起书中动人的故事,就想起汶川地震,全世界人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想起巴勒斯坦攻击以色列,以色列失学的儿童以及战争给我们全人类带来的不幸。如果世界上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哇!

我建议大家都读一读《爱的教育》,因为它不愧是亚米契斯先生为我们青少年精心烹调的一份爱心大餐。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让世界成为爱的海洋。

读《爱的教育》有感2

《爱的教育》是在暑假的阅读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书中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深刻的道理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回味至今。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全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充满爱的力量,这些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友爱、什么是母爱、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感恩、什么是人间最无私的爱……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大大的疑惑:爱,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在《爱的教育》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我认为:爱就是付出和奉献,为同学、为老师、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爱就是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却从来不要回报;爱就是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借一块橡皮给同桌,让一个座位给老人,指一条路给迷路的人……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爸爸的陪护人”这篇故事了。虽然故事里的文字简单朴实,但流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实在让人感动。故事是这样的:西西洛的父亲在法国工作,前几天在回意大利的途中生病了。可是家里有一个孩子也正在生病,所以西西洛的母亲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他的父亲,于是让西西洛去看望父亲。西西洛天天陪在父亲身边,一心服侍父亲,给父亲喂药,为父亲收拾枕被、驱赶苍蝇……有一次,在取药途中,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才知道原来自己认错了人,一直在照顾的“父亲”是别人的`父亲。父亲要他回家,可西西洛仍然坚持陪护着这位素不相识的“父亲”,因为他要完成一个使命:照顾好这个已经5天生活在一起的“父亲”。

西西洛真是太了不起了,小小年纪便懂得了感恩,知道用一颗爱心面对生活的事情。他在不知道老人身份的时候,却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他知道真相后,仍然选择帮助他。他的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更让我知道了:当别人在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伸出援助之手,那你就是最快乐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那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心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朋友不高兴时,我们去安慰他;当同学受伤时,我们去看望他;当父母生病时,我们去照顾他们;当陌生人迷路时,我们为他们指出一条正确的路……

《爱的教育》告诉了我,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神圣的,爱是相互的。我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爱的抚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读《爱的教育》有感3

爱是什么?我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立刻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儿童学家德·亚米契斯。本书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故事,还有同学们的祝福,老师的三言两语和父母的给予与祝福。还有一则则美好又真实的每月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事物,就能体现出作者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组成。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十一月的每月故事费罗伦萨小抄写匠。

x

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一眼就看到了爸爸的.话:我的妈妈。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朋友对他的妈妈说了一些失礼的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对安利柯说起了以前的事情。安利可得了一场大病,他的妈妈整夜都坐在她的床前,安利柯的病情稍微有一点变化,他的妈妈就会心疼的哭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骂自己的妈妈,不能对自己的母亲说出失礼的话,因为母亲是最伟大的、是最神圣的。

我以后也要尊敬我的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是妈妈照顾的我,在我没有信心的时候是妈妈鼓励的我。

所以我要尊敬妈妈,多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多休息休息,以后再也不让妈妈生气了。

读《爱的教育》有感4

每个人的爱都有不一样的含义,今年暑假我读了《爱的教育》,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是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日记,他写出了人间最朴实,最平常,最感人的真情。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有安利柯的许多同学,有乐于助人的卡隆,有学习优秀的代洛西,无赖的弗兰谛,可怜的贝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助人为乐、保护弱者的卡隆。因为卡隆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我们要向他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可怜无助、有困难的同学,他们是多么地痛苦,我以后也要多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是给人一种安慰,别人也会感激你。我不由地想起孔子的一句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啊!我更喜欢卡隆的行为,我对他十分敬佩。书中有一段关于卡隆的故事:弗兰谛欺侮克洛西。笑话他的母亲驼背,克洛西忍无可忍,拿起墨水瓶砸向弗兰谛,没想到砸中了老师。老师生气地问是谁干的,卡隆竟然站起来为克洛西顶错。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这就是我喜欢卡隆的原因!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从这本《爱的教育》中,我感悟到了真爱。有爱之人必定是有情的人,无论对谁,都献出一点你的关怀,世界会更美好!

读《爱的教育》有感5

爱是什么?爱的教育又是指什么?

意大利的青年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在这本书里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部小说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些平凡的人物,还有一群聪明可爱、充满活力的阳光小少年。这些小少年中也有并不完美的: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家境贫寒,有的`身患残疾……但他们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爱,对祖国的深深爱意,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对所人的真挚之情!让我们能从作者描写人物中体会到意大利人对每一个人都怀着真挚之情。这种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正如我国的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爱的教育》却写出了最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爱为教育打定基础,教育使爱得以升华。就让我们幸福美满的一生,从爱出发,从《爱的教育》出发……

读《爱的教育》有感6

在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有一篇文章让我刻骨铭心,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叫做高尚行为,这篇文章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印在我心里了,抹也抹不去。这篇文章写了四个人欺负残疾的克洛西,但他却一不小心把墨水洒在老师身上。我边看边提心吊胆地想象着下面将要发生的事,可结果却和我想象的大不一样。谁也没有想到卡隆勇敢地站起来,为朋友背了黑锅,我越往下看就越发激动。可是纸是永远也包不住火的。真相脱颖而出,老师明白了,我明白了,同学们也都明白了,明白了卡隆的勇敢,为朋友挺身而出,两肋插刀的精神。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足矣证明卡隆的高尚行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在一个市场里,一个残疾的`乞丐在想一家卖肉的人讨钱,我好同情他。但我却爱莫能助,我本以为那个人会给他一点点。可我没料想到的是那个人居然会把他推倒在地,大骂起来。我想过去拉起他,可我没有勇气,这个大动作必然会引来许多人的目光。我只能在一旁呆呆得看着。我看到乞丐可怜巴巴地拄这半根棍儿一瘸一瘸地走了。通过这件事我实在佩服卡隆勇敢的精神,虽然那个乞丐只是个陌生人,但毕竟是老人有了难处。我应当学习卡隆地勇敢,为正义挺身而出。

读《爱的教育》有感7

我国闻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读完《爱的教育》,我觉得整个人都焕然一新了,灵魂已完全洗净。

本书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从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他在一学年里的故事。作者经过一件件平凡的、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伴之谊,展示人性的`真善美,讴歌了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读者读完每则日记,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息。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由,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就叫“心”!

恩利科有一群机智勇敢的好伙伴:有的家里十分贫苦,但靠自我的努力换来了家庭的幸福、美满;有的成绩年年第一;有的力大又正直;有的喜爱做交易……他们学校经常参加各个级别的颁奖仪式,参观各个展览,使孩子受到爱的教育。文中每月都有一则故事,资料主要围绕爱国、孝顺、勤劳、老实等主题。恩利科还有一位可亲可敬、教学有方的教师。

《爱的教育》里有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惧,如开学第一天我十分快乐;我与好友科咧帝吵架时的愤慨;可敬的教师病危时我们的悲伤;坏小子弗朗蒂往教室里扔鞭炮时的恐惧……

还有《爱的教育》里知识丰富,既有课本上的知识也有课外的知识,如教你怎样区分“催”与“摧”;“布拉沃”和“埃维沃“是意大利语,表示“好哇”和“好极了”的意思。

读《爱的教育》有感8

爱――是最真的一段情;书――是最亮的一盏灯。《爱的教育》是这些书中最亮的一盏,它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在我的人生路上,为我指引了方向,指引了我前进。

这几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文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其中,特别是11月的第一个故事《扫烟囱的孩子》,让我特别感动,并让我知道了“爱”的`价值。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所女子学校对面的街上,有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有一天他靠在墙上大声哭泣,经多次询问,才知道是因为掉了钱,怕被打,才在这儿哭。女生们一听,就开始帮他凑,有的拿得多,有的拿得少。总之,钱凑齐了,但钱物还不断向他“抛”过来,没钱的就把鲜花送给他。这时校长来了,大家都逃走了,只有小男孩还站在街上,手里攥着钱,身上和身边都散落着鲜花,高兴地哭着……

我读完后,经常反思“爱”到底是什么?后来,我回答自己:“爱”像空气,看不见,但如果没有了空气,人们将无法生存。没有了“爱”,如同没有空气一般,甚至比没有空气更可怕。“爱”像空气,无形、无色、无味,但无处不在,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爱”还可以传递,你给了别人爱,你会感到幸福,别人也会把你的爱传递给其他人。“爱”和人类是好朋友,因为“人因有‘爱’而活,‘爱’因有人而存!”我相信《爱的教育》中的小男孩在以后的某一天,也会把手里的鲜花送给其他人。

想想以前,自己是小皇帝,小公主,觉得什么事都应该别人为自己服务,自己只用享福就行了。有什么不顺心,只会哇哇大哭。而父母,把我们的“皇帝”、“公主”的思想当作对我们的爱!啊,我是多不应该啊!父母是多好啊!想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爱的教育》有感9

夏日,烈日炎炎,白云也仿佛怕被烧化了,悄悄地躲了起来,池塘里,蛙声一片。

而我正在看《爱的教育》,并被其中的一篇吸引了。

主人公安利柯的老师病了,安利柯和同学们听了这个消息后,大家都没精神了。于是,他准备去看老师。安利柯的母亲说,你们的老师是累病的,是为你们操心过度了。他来到老师家,看见了墙上有许多学生的照片。老师让安利柯毕业时也给他一张。好让自己临时前看看这些学生。

这位老师没有孩子,他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奉献给了他们,而孩子们也深深地爱着他,这老师一病,孩子们都很担心,连上课都没有精神了,生怕会失去老师。孩子们把老师也当作了自己的亲人,给;老师带来了欢乐,可想而知,这位老师有多么的伟大!

曾读过一首献给老师的歌:您手中拿得明明是一根粉笔,却有人说,它是一条奔流的溪水,它流过一片片心灵的土壤,播下智慧,也播下情谊……每当我读到这里,就会让我想到安利柯的老师,和我以前的葛老师。

葛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老师。虽然我们儿时的调皮会让老师操心,不过葛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在我们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这些幼小的树苗在她如甘露般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小河边玩水,不幸掉了下去,他浑身湿漉漉的,冻得直打颤。葛老师发现后,立刻把自己身上的羽绒服脱下来给他披上,还赶紧和他家长联系给他换上了干净温暖的衣服……您瞧,我们就是这样在她关心和爱护下长大的。

感谢您,葛老师!虽然您现在不教我们了,但在我的心中,您永远都是我最敬爱的老师!

读《爱的教育》有感10

孩子的心总是如此纯洁和透明。爱的轨迹就被清晰地记录在了上面。

读这朴素的文字,竟有说不尽的感动和熟悉。曾几何时,自己也象这些小学生安利柯一样用简单纯真的心认真去看、去爱这个世界。但直到读了《爱的教育》,才发现自己这颗充满着孩童般好奇、期待着爱和美好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看着书上的铅字,不由地,脑海里伏现出小学生歪歪扭扭的字来。稚气的文字,稚气的言语,非但掩盖不了它的美,反而更让人觉得这是种难能可贵而毫无修饰的纯真。书中那颗勃勃跳动着的纯真的心灵,正在为爱作着最公正的栓释。用他的经历、他的感悟,告诉我们也告诉他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我们该如何去爱;这世界上永存的爱的主题。

孩子的心是最纯净最美好的,或许也是最伟大的,因为他的关怀在整个世界。他爱同学、爱亲人、爱老师、爱每一个他所遇见的善良的人们,哪怕是囚犯,只要能拥有一颗遥相呼应着的善良的心,他都会给予他们完全的爱。更何况,他的父亲耐心地教会着他,去爱所有,不应鄙视任何一个人。就像看到小石匠身上有脏东西,绝不该说:"啊!脏啊!"应该说"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因为凡是从工作上带来的,决不是脏东西。

多么令人赞叹的精神!有了这种爱的力量,还有什么困难的无法战胜的吗?爱能将世界融化,能把不同的人与人和谐地交融起来。"博爱"二字简简单单,却是蕴涵了所有的美好在其中。于是想到了我们自己,想到了所有已经不是小学生的学生。"寒窗读"十数载,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在学些什么?精神的世界往往比物质的世界要广阔得多,心灵的修炼也比知识的汲取紧要得多。而心中,若没了那份博爱的精神,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的看来也就苍白乏力了。活着,最可贵的`莫过于是胸中美好的爱的心灵。

爱啊,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早就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底;爱啊,它又是如此羞涩以至于它常常只肯落户在我们至亲至爱的人身上。只因着我们渐渐不再有孩童时无瑕的纯真,在爱之外又多了些许自持和冷静。却不知爱的美,就在于它的不作选择,去拥抱一切的美好。我们又何必担心自己的爱会枯竭,因为那永远也不会发生!

我们该爱的,早已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更多更多的等着我们去热爱:是家乡、是情谊、是真知、是所有善良勤劳的人们。小学生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而去,美好的心却是会永远陪伴我们。去爱吧,因为这原本就是个美好的世界!去爱吧,因为有许多人正需要这样的温情!去爱吧,因为爱会是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

读《爱的教育》有感11

《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这本书是妈妈送我的“六一”节礼物。书中收录的都是中小学生获奖作品,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倍受感动。

冰心奶奶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虽然这些文章讲述的故事都很平常,但是平凡中却能见真情。

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日记都感人肺腑,语言细腻流畅,我来为大家介绍一篇我印象最深的吧。

《我是您的女儿》,是一个六年级同学写的日记。讲述了一个尊老爱老的故事,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敬老院中,一位九十三岁的老奶奶无儿无女,孤独一生。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虽然和老奶奶非亲非故,却无怨无悔坚持照顾她十多年。有时,老奶奶一吃东西就吐,大小便失禁,老人每天不厌其烦地服侍她。这样精心的照顾体贴,抚慰了老奶奶,也感动了我们读者。这使我不禁想到,我的老太太也有九十多岁了,如今也住在敬老院里。她理应得到儿孙们的照顾,幸福地安度晚年。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一定要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

还有一篇《爸爸为我削小棒》也感人至深。文章讲述了一位父亲患上了可怕的白血病,但他不忘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习。在儿子即将升入小学时,这位父亲用他颤抖的双手,用香樟树枝磨出了100根小棒,作为数学课上的.用具。但这位可怜的父亲却在五天之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儿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切厚重的父爱。天底下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种父子连心的亲情,它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本书中的日记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字字真诚,篇篇动人,流露出真爱之美。读这本书,可以接受爱的教育,培养和树立高尚情操。一个人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素质。我们应该将“爱”看成是一个自然、高尚、美好的字眼,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类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有爱,到处充满了真情。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要知恩图报,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我想化成一缕清风,抚平爸爸额上的皱纹;我想变成一阵细雨,滋润妈妈粗糙的双手;我想化成一道阳光,温暖所有爱我的人的心灵。

读《爱的教育》有感12

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小学生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从中使我得到了启示,这些启示都离不开一个人的爱!

整部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些朴素平淡的语句。里面的每个小主人公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卖炭人的儿子、父亲的老师等等。他们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

卡罗纳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看见二年级里有一个小孩因为掉了钱,不能买笔记本,站在街上读,他就把钱给那小孩。他也是个孝顺的孩子,每到他母亲的生日时,费了3天功夫,写了一封有8页长的信,纸的四周还画了许多装饰的花纹送给母亲当作生日礼物!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台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人物仿佛站在我面前,时时刻刻感动着我。而在同学之间,我也曾经会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最后我明白了: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真正知道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住过世界上最豪华的房子,那便是母亲的肚子。(指导教师:李其贤)

读《爱的教育》有感13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一本1924年,是作者耗时十年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出自于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它主要讲述一个四年级小学生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庭里的故事。在生活中每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主角有着一颗纯真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所有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馨动人的世界。以学校教育为背景,对父母的爱护和老师的`关怀及其辛劳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它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了正在成长中的我们的心灵,也感动了众多教师和家长。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把“爱”变现得动人真切,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生的善良与纯洁。它包涵了作者对社会中下层生活艰辛的深切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枕赞颂。

这书真的充实了我的假期。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令我阅毕全书后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伏。作文

读《爱的教育》有感14

教育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了,鲁迅早在80年前说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没有过时,因此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教育子女的关键是父母要具备教育的资格,老师要具备教育的资格,可是不幸的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在"问题父母"、"问题教师"的教育之下,社会上批量生产"问题少年",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人在焦急中束手无策。

在《爱的教育》之《译者序言》里,译者夏先生把办学校比做挖池塘。他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把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先生给这部小说的评价很高,说作者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小说原名《心》,夏先生觉得这个书名不醒豁,不能表明内容,先想改成《感情教育》,最后决定用《爱的教育》。

看了《爱的教育》后感受颇深,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爱的教育,“用正确的爱去滋润、培养青少年的成长,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爱,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句极一般的解释。更有许多人说: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种教育又有多少实际效用呢?在这里,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那就是“正确的爱”。

一说到爱,人们的脑海里出现的,总是那种要啥有啥、样样迁就的溺爱;管头管脚、包办控制的占有式的爱;或以满足物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物化的爱。

其实爱既需要慈,同样需要严,它是严慈统一的爱。如果对孩子不讲原则,没有严格要求,只能培养自私、任性、依赖、骄横的人。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也没有能力服务社会。这个不是正确的爱。

爱也绝不能把活生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占有物那样去控制。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天赋、意愿,剥夺了他的自由思想和实际能力,这将使孩子不会自己走路,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这不是正确的爱。

同样,爱不是物资的代名词,人们可以通过物资赠与去表达自己的一份爱,但华服、美食、新车、豪宅绝不能与爱划上等号。爱更多的是情感的.东西,精神的东西。在日常的生中,爱给人一种被肯定、被重视、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使人感到温暖、快乐、振奋和上进。爱包含四个要素:

1、爱是关心。心中装着他人和集体,时刻敏感到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拿出实际行动,主动去帮助别人。如敬业中学韩老师班的一位好学生,一次考砸了,黯然地在操场徘徊,不知如何向对他期望值很高的父母交代。韩老师有意借倒垃圾,走近他身旁,轻轻地说了一句:“所有困难都要靠自己去面对的。”这句话竟成了这位学生日后的座佑铭,上高中后,他在一张贺卡中写到:“那个篮球场上的傍晚,是您为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回了回家的方向。”爱,有时并不要化很多时间,只要你时刻敏感到他的需要,就能及时为他的心灵作向导。

2、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独立存在,尊重他的独立个性、情感、和特殊的成长规律,平等与之相处,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二期”课改强调以孩子发展为本,使“教师在学会倾听、解读中理解欣赏孩子”“教师在学会支持、引导中创设让幼儿互动的环境” ;“二期”课改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信任”,“活动空间”;“二期”课改中重视了隐性课程对孩子发挥的作用,等等。

3、爱是理解。教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过去教师是幼儿园活动设计者、组织者,而今教师们将幼儿园活动设计部分空间让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兴趣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题生成新的课程。

4、爱是责任。以孩子的成长、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为己任。对集体的事业有一种承诺感、义务感。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如“三八”节发给每位幼儿五元钱,让他们进入超市为妈妈挑选礼物,虽然只有五元,但是包含了孩子对妈妈的爱,他们首先要了解妈妈喜欢什么,然后要了解五元可以买哪些东西,最后把买好的礼物要保管至妈妈的到来,这些就是任务,这就是爱的教育。

我们强调爱的教育,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付出。处以“独”的生活环境,使独生子女们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他们只知道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冷暖,自己的饥饱;却不知别人的需要、冷暖、和饥饱。他们只知父母是万能的依靠;却不知父母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痛苦和悲伤。只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不知别人的感受,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伤害别人。

因此,我们的任务是让独生子女们从自我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懂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巳外,还有别人存在。除了自己的需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外,同样要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感情和感受。

爱其实又分为两个方面,它是爱和被爱的和谐统一。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大多人想到的是被爱。尤其是孩子们,总是等待大人来关爱、呵护自己。甚至一些年龄超过18岁的大学生,还是习惯于向父母伸手,向学校和社会伸手。贫困生接受了社会的赞助,不知感激,不思图报,还以为是理所当然。

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和体验:不但接受爱是人的需要,而且付出爱也是人的需要。如果只有被爱而不会主动爱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途径是从被爱中学会爱。爱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不能用说教,用命令和收买来获得的。只能象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只能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我们提出用爱去培养爱,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碰见,幼儿们看到一位在楼梯上跌倒的小伙伴,开始大家只是大叫“XX摔交了”,没有一人过去搀扶,安慰他。老师走过去,把他轻轻扶起来,仔细察看膝盖上小小的破皮,拿出红药水擦一擦,用手轻轻揉一揉,并关心地问:“还痛不痛?”“不要怕,就会好的。”以后,每当有孩子跌倒时,孩子们都会拥上去,搀扶他,问候他,拿红药水了。这就是爱的教育。

要别人爱你,首先学会爱别人,从小在爱的雨露滋润下,长大才能成为有爱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一定是得到爱的人。

读《爱的教育》有感15

今天,老师布置了看课外书半小时,我打开书柜,找出《爱的教育》,看了起来。看了1个小时,终于看完了。不光我看完了,我还懂道了里面的道理。

里面内容丰富,有车祸、上学时、碰到新老师。我觉得里面最尊重祖国的事情是:老师给他们讲的“爱国少年”。这个爱国少年是一个西班牙的小男孩,一些有钱的人给了他500多个西班牙币。后来,那三个人侮辱了西班牙,那个爱国少年听了,脸气得通红,将那500多个西班牙币扔到了一个人头上。

有母亲给安利柯写的信,是“要有爱心”,最然我感到深刻的是:你给乞讨人一些钱时,乞讨认准会说:“上帝会保佑你平安的!”,因为你有爱心,“上帝”就会喜欢你。”还有父亲写给安利柯的信,是“学会尊重别人”:爸爸说了一句话,就是“那是劳动人的一双手,你不能说劳动人的衣服脏。”

里面有几个我们该学习的'主人公:比如新来的老师,他胸怀大志,小朋友愚了他,他没有对小朋友发火,而是耐心地教导他。还有卡隆,他经常去探望生病的同学,不歧视贫穷的泼来可西,还经常帮助他。

标签:有感教育

读《爱的教育》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