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

情の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透镜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透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透镜教学反思1

本周教学进入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总体上难度有所提高,尤其是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很重要的实验课,也十分有趣。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实验,参与实验,主动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规律。

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老问题,尽管再三强调课堂纪律,提前打预防针,但仍有部分学生因被实验强烈吸引而向前走动,课堂气氛有些杂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看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与高效的课堂质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点,这还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探索。

讲课中也出现了一个另人意外的现象,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令人吃惊。“物近像远像变大”这个规律我认为比较难以理解,就先让学生记在书上,再解释意义,可有一个学生却抢着发言,并准确地解释了这个规律。看来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信任,部分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放手发动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做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透镜教学反思2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分析现象 体验感悟→归纳总结 交流评价→课外实践 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

透镜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应用及其光路图,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利用视频简单介绍了哈勃望远镜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照相机成像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对于实验交流情况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抢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我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看起来有些难度。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施行翻转课堂的动机和需求。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无法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了呢?

透镜教学反思4

作为一节公开课,准备之初仔细研究了新版八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稍作调整。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示范性的公开课应该是一堂常态课,所以撇开了许多花哨的东西,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性质提出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尽可能地做好铺垫:

如复习引入实像、虚像、焦距,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归纳成像特点和数据分析和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灯泡、凸透镜和白板模拟照相机和投影仪作为观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如何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将课题引出。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学生用放大镜看书,老师模拟照相机照像、投影仪成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顺利猜想后,再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初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按照u>2f、f

(3)第三组实验:根据数轴上的红色和黄色蜡烛,让学生猜测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当学生猜出来u=2f时后,再换不同的焦距的透镜再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顺利的猜出u=2f的时候成等大的像并及时用实验验证。

(4)第四组实验:总结完成实像的三条定律后,对于部分学生在第一组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如果蜡烛靠的`很近找不到像。进行解疑。通过观察虚像的动画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较快的找到虚像,并得出其特点。这样一倍焦距分虚实就能得出。从而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整的归纳出来。最后有时间预留了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的实验,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下节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凸透镜做好充分的感性认识。

3、总结内容时再次回归生活:

将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得出,从物理又走向社会生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最后还要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也为下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好的设计必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比如发现小于焦距不成像的时候,学生是经过探究后获得的成功,他们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所以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应该达到一种认知的状态。

透镜教学反思5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

(3)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习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透镜教学反思6

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兢兢业业地讲,自己心里明明白白;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学生往往是认认真真的听,死记硬背的记住;在实验室里,教师往往是指导学生,努力做对实验,而不是设计合理的实验,学生往往是无目的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报告册的做实验,而不是自主的完成实验探究。这样形成的种种弊端,我就不再一一列举,其最终效果就是导致学生能死记硬背的“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平日学习和考察中不能灵活运用。

鉴于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反思,总结出了关于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形一点心得,现阐述如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个人认为凸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紧密联系生活,而且在学生身边与学生紧密相关,应该充分借助于此,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在讲解凸透镜基础知识的时候,结合数学中的数轴知识,把主光轴分为三段:

1、光心到焦点一段,标记为 “近”(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2、从2倍焦距点到无穷远一段,标记为“远” (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照相机的物距);

3、从焦点到2倍焦距点为第三段,(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因此就形成了“远”“近”两个物距的直观概念。由于本人作图水平不高就不在此做图像了,如果能做出图像,教学很简单,效果很好。

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出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各自所成像的性质:照相机成的像是缩小、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放大、虚像;电影(投影仪、幻灯机)成的是放大、实像。(在可以渗透倒立、正立这一性质)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两个字“远”、“近” 三个常用生活用品“照相机”“放大镜”“ 电影(投影仪、幻灯机)”。而且他们相互对应:

虽然是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但很不成熟,文字表述有所欠缺,思想内容仍觉空洞。

透镜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透镜教学反思8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9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透镜教学反思10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11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2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透镜教学反思13

反思一: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所执教的《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入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一支地质勘测队巧妙取火的办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体验,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改进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太少,部分学生还没有得出实验结论。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地让学生动手实验,才能体现主动探究精神。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反思二: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

架.这时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在课堂之外,教师要多了解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说要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吃什么零食,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说什么时髦的口头禅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些切身的生活体会加入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语言习惯说话,学生就会感到这位老师的思想和他们很接近,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老师也同样感兴趣,从而学生就会渐渐地的愿意亲近这位老师,慢慢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进而逐渐地对物理感兴趣。所以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有很多体验生活的机会,但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却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也不能有意识的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些生活体验和感受与物理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因素时,讲到绿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的是绿色光,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反射绿色光呢?因为绿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这样以来既让学生掌握了要学的物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外,教师要多了解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说要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吃什么零食,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说什么时髦的口头禅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些切身的生活体会加入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语言习惯说话,学生就会感到这位老师的思想和他们很接近,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老师也同样感兴趣,从而学生就会渐渐地的愿意亲近这位老师,慢慢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进而逐渐地对物理感兴趣。所以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有很多体验生活的机会,但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却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也不能有意识的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些生活体验和感受与物理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因素时,讲到绿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的是绿色光,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反射绿色光呢?因为绿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这样以来既让学生掌握了要学的物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三: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各地中考中有关透镜及其应用的考点较多,主要围绕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眼睛及视力矫正的有关知识命题,一是考查学生的应用技能,如眼睛及视力的矫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等.二是对探究实验的考查,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低等为主.但是近年的中考题中呈现出透镜与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的特点.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占总分的3%~5%.光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部分内容,光的折射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理解凸透镜成像的静态及动态规律对于分析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我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探究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明显观察到像的大小变化、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物像之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可以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在实验中虽然我讲了一下光具座的使用,但我发现学生在使用时还存在问题,说明了我在教学前过高估计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认知能力。在 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吸取教训。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上,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发现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还不够。在今后要多加训练。本节复习课教学内容多、密度大、难度高,多媒体的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模拟实验弥补了实验无法做到缺憾。如:在研究物体和像沿主轴运动的快慢变化,利用课件很容易实现,但实验就无法实现了。所以,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将抽象的、不好理解的规律直观化,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同学上讲台来演示软件,那样就可以亲自体验,印象会更为深刻。

通过对这一课的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4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触摸实物元件并进一步归纳透镜分为几类。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还是中薄间边缘厚,逆向思维地掌握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说: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反过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就平行于主光轴。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本节课的难点---焦点(F)和焦距(f)的区分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学习中。因为器材的限制我采用演示实验,并让学生上黑板画图。学生讨论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自主归纳测量方法也比较适合,然后我还详细地进行点评,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另外,我在这节教学中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本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5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所执教的《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透镜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