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安笙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

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平等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3、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4、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学习体会。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语文知识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安排下,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我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知道语文来自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了解传统节日》时,因为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学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等,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然后将传统节日的故事整理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最后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灯,做月饼等。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中取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我树立了“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了。作为老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添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育学方法资源知识学习评估等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多种功能(课件推送)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后的课堂练习时,通过课堂互动,将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中,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生生互评,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改动较大,但都是在原有课程标准上的创新。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研读,在教学中始终立足新课标,尊重课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方能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4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让我充分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性。

1、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新课标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规定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三个层面六个任务分四个学段进行具体的说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跨学科学习。可以结合数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语文可以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学习、活动、研究、讨论,更好地体现“大语文”学习概念。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5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6

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4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新鲜出炉引发了全国教师的的关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新课标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无可取代的强有力的指引。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必然都要面对和学习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打开新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力。遵循课标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创新前行,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尤为如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认真地反复研读语文新课标的文件,学习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解读语文新课标的文章和讲座。我深知:意识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发教育教学行动的改变。那么接下来,我便想抓住“变化”一词,把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较的维度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梳理我对20xx年语文新课标学习的思考。

第一,新课标把“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开新课标的不同版块,我们发现育人导向一直贯穿其中,并且进一步被强化。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20xx版课标的表述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20xx班新课标的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上了“国家通用”4个字,看似微小的改变在我看来其实是在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第二,在“课程理念”上,明确地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见其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要放在首位的关键任务。语文课程担负着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育人任务,课程的站位高了,视野也便会更加开阔。这便让我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继而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设计丰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时间教授《大雁归来》一课,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灵动的拟人修辞以及层次丰富的对比手法。这一个版块花费了不少时间,符合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语文教学价值,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为赏拟人、对比而赏析,那么这堂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影响又是极有限的`。从“技”上升到“道”是新课标“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赏析拟人和对比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感悟写作手法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怀,即利奥波德对于大雁的喜爱、佩服和尊重,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是一种对“自然之子”身份的坚守。这促使着学生去思考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第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语文的方式实现。我们需要明白: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不是以喊空号为途径实现,绝不能架空语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说,语文课首先要是语文课,要坚守语言文字运用的底线。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地实现的。同样以《大雁归来》的教授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利奥波德的赤子之心,继而引发学生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引导学生圈划文章出多次出现的“我们”,联系语境理解“我们”的内涵,进而又适时补充了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这样,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我们”,通过深入的品读与思考才得出:在利奥波德笔下,“我们”不仅是指自己和大雁,还指土地,指植物、动物、人构成的自然共同体。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单独存在。

第二,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的设置。我们比较20xx年课标和以前版本的课标,会发现这是“课程内容”第一次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课标中,并且,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我想这个改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需要关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学习任务群”这样一个新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是陌生的。这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文文字积累和梳理;第二层次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个层设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别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这样的组织呈现形式让我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这是初高中进行衔接的一个重要标志。20xx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初中课程的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放在一起,恰恰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段衔接的重视。同时两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是有区别的,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宽泛和灵活,而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专业而细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第二,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是一种对原有线性推进、单篇教学形式的改革,是对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课程内容”这一板块有这样一句话:“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中也提到“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在我看来,这是要求教师从“一篇篇教”到“一组组教”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关键。具体是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联系,这确实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第三,新课标中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于之前版本的课标,“学习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如在“课程性质”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再如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情境的设置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创设情境有怎样的要求呢?新课标中这样一段话引发着我的深思:“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着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情境的设置充分考验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引导学生“用语文”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最近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情境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课时,我从课堂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化身新闻编辑,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编写一本“新闻特写”写作指南。而后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共同创作了一套“新闻特写”的写作指南,具体内容是:“单刀直入写场景;紧扣特点显价值;拆分动作慢镜头;调动感官多角度;生动刻画写法丰。”并且这堂课的语文作业布置依旧在学习情境内,让学生观看“全红婵10米跳水决赛”的视频,写作一篇新闻特写,作为这本自编“写作指南”加上一篇范文。整堂课是学习情境下推进,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学习情境,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广阔的生活中。正如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机会,增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情境可以开发,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国家体育馆鸟巢,举办了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我抓住了这样一个社会热点,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北京冬奥会学习“中国式浪漫”》这样一节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课,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内学习中国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就在前几天,五四青年节前夕,我看到了网上众人转发的莫言在青年节前夕的《不被大风吹倒》的演讲视频,我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莫言学语文》一课,带领学生向文学大师莫言学写作、学演讲,学生活。通过这样鲜活的、有意思的、有热度的、根植于生活中的学习情境的设置,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着他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打通语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绝对离不开真实的学习情境的设置。

其实,语文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上、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上、在核心素养的提炼上、在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上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而这样一些改变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非常浅薄。我知道,这样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我需要在反复阅读中,在思考中,在实践中,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7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半年里,经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培养,我收获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近半年的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较为全面的语文知识

有人把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比着一棵大树,树的庞大根系是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树的主干是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树的顶端枝叶是教育科学知识,而树生长的土壤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棵“树”在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营养,是不断生长着的。我想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教到老、学到老,使知识之“树”常青不老。在听完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许惠兰特级教师的《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题讲座后我明白,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借鉴、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专业化的成长。之后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程立民校长的《新课改下的教学中的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题讲座,从课改的角度谈了谈“教师观念、思维、评价的转变”的重要性,结合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151”生动课堂的.实例,启发我树立并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转变我的传统教学思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在这一学期中,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外,平时还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特别是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这部书后,深受感动和教育。

二、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

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为完备的能力结构,才有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也是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科研,是语文教师修养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听完郝春生特级教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后我更要向语文研究者的方向努力。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治学呢?我今后该怎么做呢?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要有钻研、思考、总结的习惯;

3、要逐步系统地研究;

4、要有不时写心得、反思的习惯。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半年的学习中,教学能手工作室的成员们上了11节各具特色的优质课,如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李芳老师的“151”生动课堂《望江南》《江城子》,在李老师的整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率很高,处处都有学生质疑、争辩、解答的声音,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巴州二中郭荣荣老师的传统课堂《武陵春》《望江南》,和穆筱麟老师的写作课堂《王几何》,穆老师科学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当堂写作环节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库尔勒市第八中学邹静老师的升本课堂《湖心亭看雪》,库尔勒市第五中学毛婷婷老师深情并茂的《秋天》,让学生们在美图、美读、美文、美析中欣赏美丽的秋景等。

在本校又学习聆听了9名同事们的竞赛课,如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赵金芳老师的《敬业与乐业》,理性而富有教育意义,拓展反思环节的设计能很好的将文章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在科学有效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李红老师的《秋天》,详细传授品析第一幅图的手法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品析后两幅图,并全班展示交流,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品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郑光敏老师的《老王》,重难点突破有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很强,并在素质拓展环节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性。

在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聆听了王红特级教师的《听课与评课》和教务处主任陈主任的《高效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讲座,名师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确的认识到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几个月的耕耘,硕果累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理论去推动工作纵深发展,这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我相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待我去开拓。现如今,我正以百倍的精神,旺盛的精力,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两项工作中孜孜以求的探索着,我的努力必将赢得更可喜的收获,我的耕耘付出必将使我青春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成为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一员是我的幸运,我不是一名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但在工作室的成长中,在李芳老师教导下,在同仁们的帮助下,我会成为那个更勤奋、更优秀的一位。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8

20xx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做了比较多的调整,增加和细化了许多项目。

一、育人目标更适应时代。

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变化过程看,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更注重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在复杂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体现了时代性。

比如网络、“双减”等,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足开齐课程:书法、劳动、综合实践、特色地方课程等,发展学生特长,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主阵地的地位。

三、重视对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文化传统的教育。

四、关注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力军,新课标的指导方案从“教什么”、“学什么”到“怎么教”、“怎么学”再到“学的怎样”、“结果怎样”,都更加具明确具体。

总之,在新课标面前,作为课程标准的领跑者的一线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充分理解课标,创造性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9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今后的教学活动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导作用。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0xx版语文新课标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在新课标学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语文学科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读,为高质量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本学期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课标,针对课标附件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结合日常的教学,我做了如下思考:首先,可以分类推荐。课标给的是按文体分类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我认为可以根据阅读习惯和常见的内容分为:杂志、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历史传记类。其次是由课本向外延伸拓展。可以由课文自然延伸。如七上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延伸到《世说新语》的整本书阅读。重视自读课文后的推荐。

如八下《大雁归来》一文课后便推荐了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还可以根据作家作品推荐。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这本书是短篇科普文集,非常适合补充阅读。以上的.推荐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兴趣的培养,和集中了解,同时也适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最后,课外读物一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

老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遵循从现代文到古文、由短到长、小说散文先行等原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平日里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的作品,在较长的假期里推荐学生读一些历史小说及人物传记,不但可以和历史学科进行互补,故事性强的小说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2

今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3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有论者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新课标的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体现的就是一种大语文观,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六大学习任务群,实现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教材主体——生活融入、被动接受——实践探究、精心预设——创新生成、听记默写——问题解决、碎片讲解——鲜活情境、成绩分数——生命成长,最终指向学生终身发展。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4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5

学习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明白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教语文,并不单单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几篇拗口的诗文,公式化地赏析几段文字,按照模板写一些没有经历体验的'空洞文字。而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体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让他们活学活用,而非纸上谈兵,则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知识的愿望,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