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暗香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花儿开了又落,相顾无言。千古红楼,悠悠一梦。一场《红楼梦》,记载了多少人的爱恨离愁,又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韶华。

——引子

难忘《红楼梦》中病榻前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的身躯,还有那飘动的素衣。就这样,她在轻唤一声“宝玉”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一如葬花般平静、安详。她是朵生性纯洁的芙蓉,幽幽芬芳留下的是无尽的凄美。她美丽的容颜尽管被泥土覆盖,但她的倔强、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墓碑边久饶不散的轻烟。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芙蓉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窗纱前宝钗面带愁意的笑容,那抹笑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悲凉。她自是如愿地嫁与了宝玉,但宝玉心中对黛玉的思念她又如何不知?她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名号,却独守空房。她是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浓艳的颜色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泪水。她那绝美的容颜后,又藏了多少哀愁?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牡丹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绿荫下湘云金光灿烂的双手,那只麒麟在她的手中熠熠生辉。她那豪爽大气如须眉般的品格,是大观园中最洒脱的风景。冬日里她扑出的那个雪印子,承载着她多年来美好的回忆,随着来年春日的阳光和煦,消逝在茫茫天地间。她是朵娇柔怒放的海棠,怒放过后,却仍是“湘江边逝楚云飞”的悲惨。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海棠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秋风中探春满纸墨香的花笺,秋爽斋内的海棠诗社,记载了大观园鼎盛之时的繁华。高雅奇清的诗句,是她闺中的`慰藉。她是朵杏花,淡淡花蕊中散发出清幽的芳香。清婉温和却又非她的本性。她的结局纵是远在海外,却也是保住了一世的平安。可一世平安过后,她会在思念亲人的痛苦中逝去吗?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杏花凋零,却犹存暗香。

再绮丽的梦,终究也是梦醒。红楼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意识到,那些风花雪月、富贵荣华,不过只是虚幻,悲剧的结局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收尾

《红楼梦》读后感2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黛玉对这世间最痛彻心扉的诘问。那日瑟瑟风起,落花满地,人影孑立,终是一场未了的戏,再画不出完满的局。

宝黛的故事落得个人人唏嘘。“这个妹妹我好似在哪儿见过的?”初见已是旧识,倒不如从未见过。“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今想来,倘若未有前世亏欠,今生又怎教“生死作相思”。

曹雪芹为黛玉魂归离恨天安排了个如此戏剧的结尾:宝钗大喜之时,却是黛玉大去之期。如果一个人的离开能成全两个人的幸福也是值得了,只是那日渐痴憨的宝玉终日难解相思之苦。最懂他的`林妹妹,他最爱的林妹妹,带着缠绵的怨,带着彻骨的恨,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兀自去了,这天地间再无如她这般的人儿!也罢,浊臭的世间毕竟比不得那冰清玉洁的幻境。还是走吧,走了的好。

想那天宝黛二人都迷了心性,但一颦一笑却知卿必解意。这是他们两个最后一次相见,来的突然,可又是必然。总要有一场告别吧。不用浓墨重彩,亦无需别开生面,只要有你,有我,便足够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留下的承诺在众人的哄骗下成了黛玉临死前的离歌。秋窗风雨夕,魂锁葬花吟,那些一起捡拾起的记忆在黛玉朦胧的泪眼里烧成了灰。

还记得潇湘馆里的魂断声绝吗?还记得心尖上被谁剜去一刀吗?还记得错看袭人时说的肺腑之言吗?那是宝玉小心翼翼又真真切切的爱,黛玉,你知道吗?

我记得大承鞭笞时我的心痛难耐;我记得每次话到嘴边的有口难言;我记得你听闻我要回南时的痴傻疯癫。我记得所有欢喜,所有无奈,所有悲戚,所有心酸。宝玉,你的爱我都明白,可我的爱,你又如何知晓呢?

浮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心凉。终归是梦,缘来是劫。红楼一曲终了,倒落得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有怜香惜玉的贾宝玉,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凶狠泼辣的王熙凤……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个满口黄牙、看似贪财的老婆子——刘姥姥。

刘姥姥的出场次数并不多。第一次是借着和周瑞家的关系进了荣国府,讨要好处。第二次是为了答谢上一次支援之恩,刘姥姥带了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二进荣国府,并与贾母等人游大观园。第三次贾府家道中落,刘姥姥砸锅卖铁救走受难的巧儿。虽然刘姥姥是一个平凡的配角,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感恩贾府。

刘姥姥的感恩不仅在言语上,更在行动上。因为家里贫穷,实在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礼物,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将自己辛苦劳动所得的新鲜瓜果蔬菜,挑选最好的部分,送予荣国府,以示感谢。第二次更是砸锅卖铁,凑出银子,帮助巧姐脱离苦海。刘姥姥的仁义之举让人感动不已,她的感恩之心有多少人能做到?感恩并不需要十分宏大,哪怕只是轻轻地一声“谢谢”也是感恩。

有一次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很成功地以较高的票数入围了,心里早已得意忘形。第二次评选的时候,同学们认为我对有些人不是很友好的,票数大幅度减少,差一点就落选了。回家我哭着跟爸爸抱怨,爸爸听了我的哭诉说:“我觉得你做得很不对,同学们投给你的赞成票都是来之不易的`,你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而不是得意到忘了根本。”我听了之后心里十分惭愧。我没有像刘姥姥感恩贾府一样,感恩同学们的信任,我应该向她学习。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需要感恩: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感恩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心怀感恩,行动感恩,感恩身边每一个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幸福,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成功。

《红楼梦》读后感4

“谁能许我佛桑花期,不弃亦不离?谁能许我长乐安宁,无忧亦无惧,梦一世欢喜?”

—题记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是一出爱而不得的悲剧,是一纸讽刺封建礼教的指控。初看不知其意,再看,却发现写的并不是爱情悲剧如此简单……

本书开头是一个神话,是为宝玉身上的玉埋下伏笔。神话里也写了宝玉和黛玉前世的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就当这神话是个前言吧。黛玉从小生活就很悲惨。六岁时丧母,父亲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大,却又身染重病,离她而去,她只好投靠贾府。初见贾母,我只感觉贾母是个慈祥的老人,对她并没有什么恶意。后当凤辣子含笑前来,后又悲悲戚戚时,我感到这人是何等的虚假!再回过头来看,满贾府的人都似带了个面具,把所有情绪隐藏了起来。

看到《红楼梦》中部,时不时便会看到有人哭泣,惘然,或是发痴病。我感觉古人真矫情。不过,我对宝玉也有所改观。刚看此书,只觉宝玉就是一个登徒子,但看到后来,却发现宝玉虽然风流,但情绪总会被黛玉牵动。一回有人跟宝玉说黛玉要走了,宝玉一天都浑浑噩噩,茶不思饭不想。结尾是贾府被抄,黛玉去世,宝玉出家。一出悲剧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很悲凉,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其实我很不赞同高鹗的续写。我相信曹雪芹本意非此,可高鹗却偏这样做了。让黛玉流着泪,怀着深深的思念去世,不是很浪漫吗?可高鹗却让黛玉很庸俗的气极而亡。所以一个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在高鹗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为情所困的俗世女子。

在红楼梦里,我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的神秘情感境界。书里的人物思想的深处都蕴含着不可逆的悲剧,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中的悲剧角色。回头看看,人生的小路上徒留自己苍凉可悲的脚印。我们有比古人发达的科技,更多的见识。但我们也许没有像古人一样至死不渝的爱情。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红楼梦》读后感5

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也许只有曹雪芹才能写出这千古绝唱吧,可惜了没能让众人看到真正的结局。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和人生无奈。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的愤怒与不满。

这本书处处充满着悲剧。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从原来的繁荣胜景变成了凄凉的'景象,也看到了发生在这一封建家族的悲剧,探春远嫁他方,元妃病逝宫中……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了一场场悲剧。

其中最让人伤感的要数宝黛之恋了吧。他们一个是被看成“花花公子”的宝玉,一个是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黛玉。在那个以考取功名的时代,宝玉的思想被大家当成不学无术,连他的宝姐姐也劝他考取功名。而他却说“林妹妹是从来不会说这些话的”,没错,或许只有黛玉能够懂他,她从来不会劝宝玉考取功名,也不会责备宝玉不思上进。而面对叛逆,以及对世俗不屑一顾的黛玉,也只有宝玉能够懂她。只有宝玉能够看出黛玉的与众不同,能够读懂她的诗词歌赋。两个就这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们互为知己,慢慢生出情意。可是她们之间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最后黛玉含恨离世。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这一,其中的深意肯定不仅仅在于对爱情的表达,这本书中的学问,远非读个一两遍就能理解的。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一本读过就会上瘾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6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众所周知的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书籍就是可以让人类站在高处鸟瞰世界的阶梯。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一—《红楼梦》,这本书也被成为四大名著最多,最难读懂的书。所以,我又一次感慨了这本书。但我影响最深的片段,还是黛玉葬花。现在我要讲一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角,分别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全书围绕了这三位青年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爱情的纠纷勾心斗角通贯了全书。(这句语言表达没问题,但是没有断句,读着很累。前面和后面都用了“全书”二字,需要删减一个。)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写了封建社会的人也写了人们向往的自由、爱情。作者曹雪芹在取名时很巧妙,因为宝玉和黛玉的名字里都有玉字,而宝玉和宝钗的名字里都有宝字。名字写出了三个人的一生。一边是宝玉和宝钗金玉良缘的束缚,一边是黛玉和宝玉木石前盟的自由。宝玉和黛玉向往的自由,我又何尝不想?

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冷艳的人。(冷艳替换为冷傲、孤僻会更好。)因为无依无靠,所以不愿意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因为无依无靠,她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泪尽而亡。但我感动的是,她有怜悯之心,当她看到那孤苦伶仃的落花时,一心想给它们一个好归宿,这其实也暗暗写了自己的归宿。(这里可以适当引用两句黛玉葬花的诗词,以及你对诗词的理解,让飘零的'落花与她的命运吻合。譬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只是谁?)

我们新时代的女性,不可以做黛玉这种多愁善感的人,一定要坚强、独立,但我们也要有黛玉的感性、才华。(示例修改:黛玉的感性令人怜惜,才华令人赞叹,但我们新时代的女性,不可以学她的多愁善感,我们一定要坚强、独立,争取属于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7

我国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我国还有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我喜欢《红楼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可是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呢?听我慢慢道来。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揭示了当时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但是《红楼梦》里,有很多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凤辣子”王熙凤,性情温和的林黛玉……但《红楼梦》的原名并不叫《红楼梦》,而是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那里有很多意思都不明白,故事情节曲折,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悲惨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同情。《红楼梦》那些人的特征明显,可是却常常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个人都是主角。

第二次看《红楼梦》时,我多少成熟了一些,对这个故事也多了一份了解,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在书中感受经典,还通过看《红楼梦》的电视剧去接触经典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享受那视觉盛宴。这里的人物,不能用好与坏来区分,他们身上都有难能可贵的宝贵精神。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悟: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这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黛玉死得很悲惨!他牵挂着宝玉,用他全部的热情为这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离去让人不禁心怀忧伤。虽然两玉的爱情很短暂,但是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与罗丝,他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一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之后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之后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之后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终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经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齐,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我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述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9

你知道一棵要枯死的降珠草能被救活成仙,用一生的泪来报答你吗?你知道“太虚幻境”是哪里吗?这就是《红楼梦》。

书中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很多精彩的人物。第一个主人公是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眉如墨画。虽怒时而似笑,眼瞋视而有情,真不愧是在贾府中的含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面容英俊而秀气。在“太虚幻境”里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偶然看见一棵要枯死的降珠草,心生怜悯。就每天用露水浇灌,年复一年,绛珠草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想下到凡间感受一下红尘之事,后托生于书里描述的'贾府之中。降珠仙子听闻,追随神瑛侍者也下凡变成凡人,发誓要用一生的泪水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原来书中描写的“太虚幻境”是所谓神仙住的仙境,枯草可成仙,神仙也会下凡。

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降珠仙草,后幻化为降珠仙子,下凡投生为林黛玉。在凡间她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身如蒲柳又较弱有病,经常泪光点点,未语凝噎。

书中描述主要围绕着两个主人公和众多大家族中的少男少女展开,每个人物形象和特点都不同,读着文字就能在脑海里想象人物的每个动作,这也是作者文笔写作的高明之处。

而他们的性格的确奇怪,贾宝玉是又奇又俗的人,性格特征有点叛逆。他多情又痴情,同时在文中也体现出他对周边所有女生的美和智都欣赏和疼爱。林黛玉的性格则细心、敏感、易伤感,绝顶聪慧,优雅文静。她和贾宝玉相互欣赏和依赖,每天有说有笑并日久生情,可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一起。真是惜红楼梦断啊!黛玉可以为宝玉用尽一生泪,宝玉前身神瑛侍者可以每天守护着黛玉(绛珠仙草),无论前生今世,他们都曾形影不离。尽管在书中是悲惨的生死离别的结局,但这种纯真的爱恋是不会消失的。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塑造刻画了众多人物,每一位都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可谓异彩纷呈。我想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在演绎着自己的风景:残月有它独特的残缺美,绿芽有它生命的活力美;有的或许只能发出微弱的星光,有的或许流光溢彩绽放光芒……但也正如此,才构成了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世界。其中的我,努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是一道风景,因为我热情,我乐观。虽然世界上有阳光就必定有阴影,但我更愿意相信泰戈尔的那句“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而不必用眼泪来冲洗”。所以当别人会为失败而驻足时,我选择前进;当别人为错失美好而叹息时,我选择释怀:以热情乐观直面生活,微笑至永远。

我是一道风景,因为我勇敢,我担当。每每困难当前,我愿意摒弃懦弱,选择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横渡大西洋的人,第一个向传统挑战的人——所具有的就是勇敢和担当,并借此叩启成功的大门。

我是一道风景,因为我坚持,我执着。青松有傲立风霜的坚持,鱼儿有逆流而上的'执着。我愿意坚持我的信仰,执着我的理想:一如既往。

我努力成为一道风景,风景里有热情,有乐观,有勇敢,有担当,有坚持,有执着……我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体味、去欣赏自己的人生,去发现即便微小却使人满足的幸福。就像一株不起眼的野草,只要顽强生长,迎着风雨也是美丽。

没有珠穆朗玛峰的巍峨,可以成为一座小山;没有撒哈拉的广袤,可以成为一片沙滩;没有长江的源远流长,可以成为一条小溪。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你的存在,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成就了你独一无二的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是,我也是。

《红楼梦》读后感11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封建礼教。

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柔弱的女子,她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然而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红楼梦,我们在宝黛的爱情中反思。

《红楼梦》读后感13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仍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由于喜爱她,相反的,我从心里非常厌烦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干事尖刻,说话尖利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终身。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从头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渐渐理解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从头读描绘她与宝玉的第一次碰头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受: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多么眼熟到如此”,宝玉信口开河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仰人鼻息的她,小心谨慎,惧怕他人对她的讪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结结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年光光阴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春风春不论,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向难以放心。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期望,期望白头偕老。却又无法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性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凝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但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思谁能比较?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计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走运的。国际与封建的漆黑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向傲慢纯真,她能够持续做自己,持续纯真狷介,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浑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渐渐在漆黑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理解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后感14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家境富裕的家庭,而晚年生活却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写下了不朽名著《红楼梦》。《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物设计别具匠心。

首先当然是贾宝玉了。他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家境富裕得“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宝玉从小就受到了贾母的万分宠爱,所以性情比较放纵,不肯读书考取功名,只是每天读些闲书杂书,陪姑娘们吟诗作对、玩耍,养成了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性格。但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叛逆者,能和旧时人们的观念相对立,这一点精神可嘉。

然后就是林黛玉了。父母双亲的早逝,让她过分悲伤,从小养成了爱哭、爱使小性子、小心眼的坏毛病,所以整日是“药不离人,人离不了药”。但是她很有文采,在与众姐妹比赛作诗时,她稳居第一。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敏感的气质和奇异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经常用尖刻的讽刺,诅咒这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卑劣和庸俗,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更可贵的是,她与贾宝玉都不赞成科考,所以最终成为了知己。

而《红楼梦》中最稳重,最大方,最贤惠的要数薛宝钗了,她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并且聪慧过人。虽然有时候林黛玉小心眼嫉妒薛宝钗,但她却不计较,依然与林黛玉相处得很好。薛宝钗的文采也不亚于林黛玉,作的诗也是相当出色的。她与林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之首。

《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比如活泼开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精明能干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慈祥和蔼、疼爱子孙的贾母……正是有了这些性格各异、生动形象的人物,《红楼梦》才变得精彩纷呈。

《红楼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