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教学随笔:再遇木兰

教学随笔:再遇木兰

冷兮め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教学随笔:再遇木兰

教学随笔:再遇木兰

延安市实验在中学    张蕾

记得2007年刚参加工作时,按学校的要求,新进教师要上公开课,当时自己选择的篇目是《木兰诗》,觉得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思路清晰,比较好理解,自己也较容易把握。在导入新课时,我当着教研组三十几名老师的面,唱了一首跑调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完自己觉得唱得好着了,可结束后,老师们一起给我评课,他们说我“有勇气”“青春年轻”敢唱着开课。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莽撞的自己还是那么清晰。那时,对于《木兰诗》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课堂的理解也基本没有。

2010年在带初2013届17班的时候,教研组要求同课异构,指定的篇目是《木兰诗》,这次我没有唱,对于木兰的理解,对于课堂的理解也比三年前要更加的清晰,一节课分析木兰的形象,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记得课后我问过穆老师,说您觉得怎么样,穆老师说好着了,课堂环节清晰而流畅。短短几句话的交流,让当年的我觉得很受鼓励,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穆老师指导中的还有哪种不足是我没有意识到的。

2019年,再遇木兰,在年级范围内上示范课,面对第二单元仅剩的两篇文章,我再一次地选择了《木兰诗》,周末在家备课时,觉得课文很熟悉,几乎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可真正地以我36岁的年龄再去背诵和解读《木兰诗》时,我看到了木兰的另一面,木兰是为国为家的英雄,但同时她更是个女子,诗歌七个章节中只有一个章节体现了战场上的木兰,其余六个章节都在体现木兰“女子”的一面,这一次我没有把她当作英雄,仅是当成了“女子”。在引领学生分析完木兰形象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否喜欢木兰?”,其实是想让学生梳理形象、谈理解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因为,我自己在备课时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我喜欢木兰不是因为她是为国尽忠的英雄,不是因为她是替父从军尽孝的女儿,是因为她在勇敢地完成了对国对家应尽的责任后,她义无反顾地做回了自己。那个“愿驰千里足”的木兰,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做了选择;那个“对镜贴花黄”的木兰,娇羞中透着自信与坚毅;那个略带傲骨的木兰是多少女子心中不服输的自己!

一首乐府民歌,一篇叙事诗,一段不灭的传奇,一个如花的女子,木兰如花,木兰如梦!

再遇木兰,我似乎读到了自己,人生匆匆,能够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面对永无止境的语文教学,我始终是一个小学生,我自知自己的基础薄弱,与学校好多名师优秀的教学功底相比,我现在还是在学习的状态,但我不怕自己的笨拙,对于我而言,现在的我已经是最好的了,那又何必勉强别的呢?

2019,再遇木兰,我看到了更清晰的自己。

标签:木兰随笔

教学随笔:再遇木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