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薇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既是一本历史小说,又是一本智谋大全。其谋略内容的丰富,运用谋略时手段的高明,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三国演义》的谋略中,将计就计是很重要的一项谋略。

将计就计是根据对方的谋略而制定一套相应的计谋,以达到打败对方或消灭对方的目的。将计就计包括两个计谋:一是别人设的计谋,想陷害你;二是你识破了别人的计谋,再设一计来打垮对方。在《三国演义》中,将计就计的事例很多。

在第十二回中,曹操中了陈宫之计,进了濮阳城被一把大火烧得大败。回寨后,他手下得大将拜伏问安,曹操仰面大笑说:“我中了匹夫之计,我必当破之。”于是曹操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令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也。”于是令军士挂孝发丧,假说曹操已死。曹操去世了的消息一传出来,早有吕布的密探报告给了吕布,于是吕布大喜,自以为自己的计谋已成功,于是立即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刚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大败。亏得吕布勇敢,才免一死,吕布曾设“火烧曹操”一计,目的是想烧死曹操后再袭击曹营,可谁知曹操只烧伤并未烧死,曹操想报复吕布,于是将计就计,就吕布的计再设一计,放言自己已死,中了吕布的计谋。吕布自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于是出兵攻曹营,结果大败而归。

将计就计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方用计,自以为很聪明,当得知敌人已中自己的计后,就对敌人失去了警惕,因而对敌人再生的一计失去思想准备。

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犯吕布的错,一次考试成绩不错就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而第二次考试却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因骄傲而成绩下跌,要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失去其他的,这也是其他同学成绩不稳定的原因。

以后我一定不会犯吕布的错,尽力克服骄傲的坏毛病,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从古至今,《三国演义》这本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封为了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尽管书中的文字很难读懂,可那精彩的细节和优美的语句还是把我吸引住了。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回回都精彩,回回都令人留恋。

这本著作主要讲了汉朝灭亡,而后分割成三国,每国都有一个君主,分别是蜀国的刘备,魏国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因三国不和,导致互相残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三国灭亡,统一成了晋朝。

看了这本书,我既为他们勇敢、顽强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而折服,又为三国的不和而叹息。那英勇澎湃、奋勇抗战的关羽;神机妙算、顾全大局的孔明,还有那智勇双全,身为一国之君的孙权……那一代代豪杰军师,无一不让我敬佩。但是他们分裂三块,互不团结,总是引发战争,一心想统一天下。正是他们的不和,导致了许多农民将士家破人亡,命丧黄泉。那些英勇悍将就这样相互残杀。每次战争过后,剩下的就是大量将士的`尸体、散架的投石车和破烂不堪的旗帜。要是那时三国能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建立大朝,继续发展事业,使天下太平。

是呀!我们班也是一个团体,就像一个拳头,握紧打过去才重。记得那是08年的学校科技节,我们班的同学踊跃参加,这儿帮帮,那儿帮帮,忙得不亦乐乎,团结一致,结果在科技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像手一样,一根手指头抓不起一把黄豆,,要五根手指头齐心协力,才能抓起来,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应该向三国里的英雄学习那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也不能像他们那样一意孤行,不团结一致。团结就是力量,往往看似普通的团结,其实就是力量的源泉。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凌云小学六年三班 张宇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这段故事不仅此后各朝各代的文人都知道,就连现在的人们也不忘那分汉壮观的场面——这就是“三国”。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想起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刘备;想起智谋超群,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先生——诸葛亮;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关云长——关羽;还会想到武艺高强、正气凛然的张飞……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叫好。其中,在读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孔明的计谋,而为周公瑾虽然才智出众,但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到惋惜。这是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去陷害别人,自己终会尝到苦果的。 三个国家的君主——刘备、孙权、曹操,为了争夺霸王,个个互不相让,经常出兵攻打别的国家,各国都伤亡惨重。关羽英雄无比,曾与刘备张飞三人战吕布;张飞虽性暴如火,但武艺惊人,曾一人在葭萌关大胜马超。 赵云跟随刘备,不让刘备受伤,曾独自伤五十员曹将,单骑救阿斗;张辽伤敌无数,曾和李典、乐进杀吴兵几十万人;陆逊武艺不佳,可身怀妙计,曾助吴兵,击退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次,里面的情节更为精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并一起报效国家,斩黄巾首立功。

后来,董卓夺取王位,他们三人战吕布。过了几十年,魏、蜀、吴成立,各国君登基。又经过征伐,司马昭、司马炎二人统一华夏,自立晋国,结束了多年的'三国之争,使之成为历史。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仿佛就在三国时代,我为其中的英雄豪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学习英雄们的英勇,继承他们的精神,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指导教师 迟艳敏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序词,无疑是家喻户晓。我也不例外,因为这句诗常使我想起另外一句诗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该诗作者正是被世人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少放荡不羁,好侠,在任洛阳北部尉期间,以五色棒威震京城。自谯县起兵以来,上兵伐谋,屡战屡胜,平黄巾,讨董卓,站袁绍,一统中原,气势之盛,无人敢撄其兵锋。纵使赤壁一场大败,天下也无人可撼动其天下第一诸侯的地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是曹操身上的大众标签,而在这标签下的则是一颗孤独的雄心。他深夜杀死吕伯奢全家,留下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偏执一面,又有诚待关羽,送赤兔锦袍的慷慨一面。这种种的表现我称之为“大忠大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为君?何为臣?各个诸侯雄踞一方,献帝刘协,只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曹操深知百姓疾苦,天下需要尽快统一,为此他可以抛去一切名声,荣誉,亲人甚至生命。他的忠是忠于百姓,忠于天下。他的义是以不负本心为义,以实现夙愿为义。既然如此就不必在意世俗的目光。

公元213年,曹操进九锡,封魏王,建立曹魏。在他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第二步时,他已59岁。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中之战,襄樊会战,他仍用一颗跳动的雄心来支撑起疲弱的.身躯,向人生的终点慢慢踱去。只可惜,天不待人。公元220年,一代明主陨落。

说他冷漠,那只是忧民忧天下的伪装;说他多疑,那只是要亲手统一天下的保障。这是一个悲情的人,天下的夙愿在心中燃烧,从而迸发出屹立于那个时代顶端的豪情。想象中,赤壁下,营盘林立,铁甲洪流,魏武挥鞭,大江东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20xx字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今天我用书信的方式感谢您?450字作文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可是作为女儿的我却由于去乡下外婆家而错过了,好遗憾。”几秒后,除了刘大英气得快炸了,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我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回家把这件事说给妈妈听,她会怎么表扬我呢?主人,你不认识我了。“要不,明天你别去外面守着了,没准猫都走了呢。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谈起三国演义,诸葛亮乃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巧布八阵图,安居平五路,智去南郡,襄阳,荆州......诸葛亮无疑成了我心中最崇拜的三国偶像,但我觉得有一位英勇的大将死的'很冤。

此人乃义阳人魏延也。身长八尺,面如重枣,魏延死的可真冤,我认为他之所以反叛有几点

1.襄阳东门保护刘玄德冲出重围,但和文聘大战一时,没找到刘备,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直到刘备靠诸葛孔明的帮助下慢慢地重起了刘备集团的势力,并派云长(关羽)去取长沙郡,韩玄平生性急,所有将都想杀他,自黄忠战关羽没射死他,就喝左右推出斩之,魏延起了杀心,提刀斩韩玄头颅献给关羽,可诸葛亮来了却将魏延推出斩之,孔明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我认为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将领,根本和韩玄没有关系,况且韩玄还屡次侮辱他,杀韩玄是可以理解的嘛!还好刘备叫诸葛亮放过了他。

2.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罗贯中所作。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一得知故主刘备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回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后来又在华容道有感曹操当时对自己的情意,而义释曹操。是后世人们眼中“忠、勇、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里描写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形象:“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虽然刘备当时是他的瓮中之鳖,当时他并没有杀他。这样不但体现了曹操的大度,也表现了他当时对局势的深谋远虑。这点是让想得渔翁之利的周瑜做梦也想不到的。

周瑜善妒,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把诸葛亮视为眼中钉,与其誓不两立。一心想只要把诸葛亮杀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又想杀刘备,就用美人计想把他留在东吴,希望这样能使东吴的天下太平,但是最后却把自己气死了。

最后讲一下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举世无双”。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三把火烧的闻名天下。而后,气死周瑜、“诸葛亮吊孝”、“舌战群儒”。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仍然尽职尽责,“七出祁山,六进中原”。虽然是壮志未酬,但是英名却流传天下。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人物各具其态,形象生动。好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有时间可要好好看看哦!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世界上名著千千万万,唯独《三国演义》能吸引我的眼球。关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百看不厌。

当我第一次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时,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使我爱不释手。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英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所谓的三国演义就是魏,吴,蜀三国起兵征战,争夺领土和势力。在争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曹操,诸葛亮,刘备的聪明智慧,和英勇作战的品格。

在这么多人里,我最崇敬的是诸葛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无不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真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才啊!让我赞叹不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地忠心和感恩。一个懂得忠心和感恩的`人必定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使没有所贡献也不会是个坏人。

诸葛亮虽拥有惊人的才华,但无人能赏识以为这辈子只能隐居于世。了却此生罢了。直到刘备的出现。让他的才华得以伸屈,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且刘备非常重视他,把他看作朋友,有什么事都与他商议,因此诸葛亮由衷地感激刘备对他的重用。不仅衷心的辅佐刘备攻下大好江山,而且在刘备死后依然忠心地辅佐刘禅。面对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诸葛亮并没有私心。而是用心带领,看到这里,不得不让我想起现实中的感恩方式。说什么今天有位老奶奶跌倒,有位好心人把她送到医院,这位好心人不但得不到感谢地话而且还被诬告说是他推到老奶奶的。这就是感恩吗?

看三国演义就要学会做一个感恩的人,像诸葛亮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精心养育我们的父母。感恩勤劳教育我们的老师。让我们将感恩之心发扬光大。一本好书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学习其中的优秀人物和优秀品质。?

《三国演义》是我的精神世界,它使我的精神得到寄托,在读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感恩。同学们:《三国演义》你值得拥有!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扣人心弦的战争,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孟获……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所折服。当周瑜要诸葛亮做出十万支箭时,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了。他向鲁肃借了三十条船,船上立满了草人,朝向曹军的方向驶去,曹军的弓箭手以为是敌人,立刻射出成千上万的箭,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十多万支箭满载而归了。当孟获第一次被俘时,他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诸葛亮觉得他是个真汉子,便决定收服他,把他放了;第二次,孟优奉孟获之命前去偷袭蜀军,结果又被诸葛亮打了个大败;第三次,孟获派两个洞主前去挑战,又吃了败仗,孟获一怒之下,把他们各打一百大棍。这两个洞主趁孟获酒醉,把他捆住献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见他振振有词,便又把他放了;第四次,他把队伍撤到泸水南岸,筑起土墙,诸葛亮派人左右两侧攻打,等孟获的主力部队在这两侧时,蜀军前后攻击又打败了孟获;第五次,孟获带领军队攻击蜀军,谁知诸葛亮设了许多陷阱,孟获的军队都掉到陷阱里;第六次、第七次孟获都吃了败仗。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勤奋、智慧、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抢夺地盘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拿着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是吕布,张飞、关羽、刘备三个人两合起来也还是打不过吕布。还有三国里面还有庸主献帝的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人物。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当时魏国和吴国打仗,吴国缺少箭,于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让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若不能完成,就得以死谢罪。当天晚上,诸葛亮出来看天气,算出了三天以后会有一场大雾,决定在起雾时去向曹操“骗箭”。

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十几艘船和许多的稻草人,把稻草人绑在船上,并蒙上布,让敌方看不见相貌,缓缓地行驶到离曹操军营二十米处的地方。这时,他让军士们敲鼓呐喊,增强士气,自己坐在船舱里喝酒谈天。曹操见此大雾,又以为诸葛亮带来了许多兵来进攻,不敢靠近,便命令士兵们向船射箭,射出去的箭都牢牢的扎在了稻草人上,等到快要天亮时,诸葛亮让士兵用铁锁将船都连在一起,以免有船落下,水流而下,往自家军营驶去,又让士兵们大喊:“曹操是笨蛋!”。此时曹操的船再追也追不上了。回到兵营后,周瑜看见诸葛亮带回来了十几万只箭,也没有办法说什么,只好称赞诸葛亮厉害。

《三国演义》中的任务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都很值得我学习。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它们之间互相打仗。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并建立了晋朝。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吧。

“桃园三结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备在还没有当皇帝之时,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一心只想报国,于是便结识了张飞和关羽二人。他们在张飞家的桃花园结为三兄弟。然后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后招兵买马,他们非常讲义气,不顾自己的生命,共同谋划恢复汉室,保卫国家。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请在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出山,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没有在家。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时,他还没在家。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后,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与他出山。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大业,屈尊求贤,不怕碰钉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三天借给东吴十万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诸葛亮才和鲁肃去取箭,诸葛亮先在三十只船上铺满稻草并插上稻草人,然后去曹营,诸葛亮让士兵们敲鼓,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立刻下令放箭,于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最后东吴获得了十万支箭。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做事情考虑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办好。

这里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运筹帷幄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

我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总是提到《三国演义》,使我对三国演义产生了好奇心,终于这个暑假我如愿以偿的读到了三国演义,了解了其中的一个个故事。

书中的情节是以刘备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吗因为志向相同,所以在桃园三人结义,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课本中,早就领略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读了《三国演义》就更为赞叹了,仿佛什么事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本书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飘荡中原,到其建设蜀国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肯定为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材,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描写特征刻画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三国演义中,最熟悉的要算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在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的如何明显,相对的,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都只会出现在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都是因为汉人无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的画家、书法家,改成了敢作敢当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以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权势欺压有多大的厌恶。

《三国演义》这本还有发、更精彩的地方,等待你去细细的品读。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故事。书中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事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变幻的`历史风云,也刻画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路枭雄的鲜明形象。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率领大军顺长江东下,攻打刘备,并且写信给东吴的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使东吴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对峙开战。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惯行船。为此,曹操下令将战船全部连在一起,使军队可在船上平稳行走、操练。曹操还派手下的谋士蒋干前往东吴探听情况,并伺机策反孙权的主将周瑜。结果蒋干却被周瑜以群英会戏弄,还中了反间计,致使曹操自毁长城,杀了手下两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带领下,确定使用火攻的策略。周瑜和东吴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再由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而诸葛亮不但用草船借箭,还非常神奇地请到了东风。最终孙刘联军借助风势,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则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为什么胜利的却是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军不善于打水战,但却到江东地区,与善于水战的东吴军队开战,这本身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暴露自己的弱点。其次,曹操在长坂坡打败刘备之后,自信心爆棚,对孙刘联军过于轻敌,正是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注意戒骄戒躁,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书的'内容很精彩,描写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各自带着手下的大将,斗智斗勇,欲一统天下的故事。齐备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位大将;曹操有许诸、典伟、张辽等人;孙权也有周瑜、黄盖。整部《三国演义》更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诸葛亮摆空城计等等,都为大家所熟悉。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明,号卧龙居士,他善于用计,熟知天文地理,聪明能干。刘备爱才,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扶佐自已。刚开始众将士不服孔明,但是很快,曹仁就带着十十万大军杀往刘备所在的新野。孔明知道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于是就设计把曹仁的大军引到草丛里,一把火,二十万大军就被孔明烧光了。

孔明指挥的最有名的战役还是火烧赤壁。曹操领百万大军杀向江南,只因北方人水土不服,无法渡江,只好先操练。庞统施连环计,骗曹操用铁索把船连在一起。孔明又巧借东风,用火攻把曹操的几万艘战船烧了个精光。同时孔明还派兵马在曹操的兵营门前备战,一见火光,就攻曹操的军营,曹操大败而逃,百万大军只剩几十人了。从这些战役中,我觉得孔明是个有勇有谋,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孔明除了会用计打仗,还发明过许多东西,比如说:连弩射、木牛流马、孔明灯……

孔明最后还七次复出祁山,后因过于劳累而死了,未能完成帮助齐备一统天下的梦想。

孔明的一生足智多谋,忠君爱主、心胸宽大,为扶佐齐备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个伟大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