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浅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学习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把握两点,

第一点:区域在亚洲,

第二点: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学习日本大化改新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知识:大化改新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并对改新的内容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来把握。结合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公元7世纪中国正是唐朝时期,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日本这次学习对象是谁了。强盛时的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而近代社会落后的.中国成为日本侵略打击的对象,这样的反差给学生如何的教训与启示呢?这是我这节课内容的一次升华,在谈启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能切中要点,能够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是日本不断进步、强盛。但有些同学在语言组织、语言精简方面仍需提高,这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

这学期我教初一历史,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第一单元的课程已经结束,反思如下: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只有使之形象化,才容易让学生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教学中就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性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开拓,没有认识要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是要让他们有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无疑于使学生在成长中先行失败!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4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5

我用了1.情境导学法2.史料图片教学法3.自主学习法。4.比较法。本课总共分为三目:第一目“开元之治”,介绍了唐玄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这一目学生比较好理解。第二目:“盛世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让学生知道,现代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注重科教兴国。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使唐朝政权日趋衰落并最终瓦解。这是作为小字出现,学生比较难理解,我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图片来作为突破口,增加学生的知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境导学法情景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初一(2)班、(3)班的气氛都很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2、史料图片教学法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力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导了教学。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些图片是我20xx年11月大学毕业前全系赴西安专业考察在华清池拍的照片,我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学生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初一(2)班看到图片和我的讲解后开始很激动的讨论起来。

3、自主学习思考法。阅读﹑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本课内容就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我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并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育人的目的。

不足之处

1.由于本课活动较多,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上还是不够精致。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以致于重点部分花的时间不足。

以后我会多钻研教材,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更多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缺少音乐效果,有待改进。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6

一、授课中,为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国宝档案之歩辇图》的视频影片,因为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以及吐蕃特使禄东赞求亲的故事。在播放视频之前,我特意设置了4个问题,让学生去具体体会唐蕃之间的往来和关系,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从中我也发现一点问题:如果能对视频能做好精确的片段选择和截取就更好了,对于电脑技术上的东西,看来我还是要加强。

二、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然讲到了,但在讲解过程中总觉得过渡得不够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学功力的,这方面也有待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反思。

三、这次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时间长了点,导致在讲授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非常赶,还有点尾巴没讲玩。现在想想,这部分内容因为是阅读自学部分,所以也可以见机行事,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归纳,下节课上课的时候用两三分钟的时间一起完成,这样这节课就显得既完整有从容。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7

新学期接任了七年级历史课,自己就像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样一切又从“0”开始了。虽然对历史课的教学有所了解,但心中还是充满忐忑,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门课的教学吗?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是怎样的状态?他们会积极配合吗?这样的学科该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备课时也一直在想如何解决一系列的难题。“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终于到了进入课堂的一刻。说实在的,进入课堂前,心里真没底。没想到的是学生们是如此的热情、兴奋,让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第一节课自己没有急于去讲解新课,而是先从历史课的学习方法及历史课的评价制度开始让学生对今后的课堂、作业、考试都有了明确的态度和学习目标。然后才进入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上学期古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习历史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备课时,我们本着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发学生兴趣的原则,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历史史实,让学生大胆猜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知识。

虽然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教案,但由于对知识考虑的过于简单,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入地参与。我这才恍然发现,看似简单的问题,即便是在能力较强的`小组内,探究得也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也就是说,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对学情了解不准确。因为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毕竟很抽象,很多史实学生没有经历过或没有知识基础,有的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结合这些实际情况,老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解释,学生才会很自然地掌握。因此在探究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是有必要的。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研究,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有什么效果,既丢了西瓜,又捡不着芝麻。

当同学们互相质疑的时候,老师给予合理的鼓励和评价的机会较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有些急于解答,没有让其他同学来探究问题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堂不应只是给孩子展示那片灰色的天空,而应是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世界,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无穷的魅力。努力构建一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快乐无比中学历史,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盈历史味的魅力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这将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成长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8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上学期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只是一册书,今后需要将初中的六本历史书熟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好教材,才能让学生直接准确的掌握知识。

二、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后,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根据教材,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三、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我们知道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生物、地理等这些都有他们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去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以便了解更多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我就可以根据学生们学的知识再增加新的知识。还能使学生们觉得老师什么都懂,是一个万事通,让他们由衷的佩服你,从而更加奋发的学习。

四、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一周两节课,如果课堂上不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那么课下让学生们学习历史,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备课多一分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少一点。所以,一定得备好课。然后,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讲新课之前我都要找学生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这样才能温故,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我将让学生作一些比较典型的练习题,使得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反馈、巩固和提高。并且我要求学生讲完一节新课作一节的练习题,及时反馈。

五、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虽然初一学生对于三年后的中招考试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以眼前的小天地就知足,更应该想到三年后的中招。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时常穿插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躬献,让学生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9

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采用学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让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了学案预习检测。与以往提问式检查预习不同的是,能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预习学案的量小而精;学案检测试题分为A、B、C三档,可选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今天适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预期的目的。为课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探讨: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体现他的认识时。有学生提到;“政府轻徭薄赋,不让老百姓干很多繁重的活,不从老百姓搜刮很多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开垦大量荒地。促进经济的进步,人民的日子愈来愈好过了。”另一个同学说:“这么好的君主,中国现在让唐太宗统治,我们的'生活也一样的幸福。”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改变不了压迫人民的本质。他的一切做法无非是安民心,从而稳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从太宗的话中得出,他认识到人民力量强大的同时,担心“水覆舟”。唐太宗的开明是与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较而言的。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做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贡献。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

一、反思教材处理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 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00年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最后,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讲解时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第一环节。二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盘而出,这个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谈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三是与讲解的同步性不够。最后,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表现在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无形中影响到教学教学的进度,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多的思考,为了进度有时不得不见好就收。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1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唐朝在当时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问一系列问题: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坚强、坚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本课通过比较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讲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从而向他们学习为达到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说,历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今后努力方向

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4

教学中会积攒出一些学生对教学和学习上怨言和不满,例如:觉得老师课堂上婆婆妈妈速度慢,对学生的违反纪律现象视若罔闻,对同步学习处理不彻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无用功,作业不切实际或者过多,上课程序或步骤不适用,老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等等。

本星期我在课下和课上时间通过观察和找学生谈心,总结出很多教学当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发现了很多学生有着很多怨言和不满,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我必须找出引起这些消极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学中出现的垃圾和污浊之气,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带领学生轻装上阵,逐步提高学生学习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发展平台。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