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罪念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一本散文集,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木心的作品。在那之前,木心是我的南音老师经常提起的一个人,是木心美术馆里来回切换的几段影像,是《从前慢》里传唱出的浪漫,对于他,没有一个很确切的感知,但是充满了好奇。而读完这本书,我彻底被他打动了,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人啊!

关于中国的“人”与“自然”,他从《诗经》说起,历经楚辞的苍翠馥郁、汉赋的好大喜功、唐诗的“相看两不厌”到宋词的“兴尽悲来”,自古以来,总是不相干的相干着,以至于绝妙好辞用尽、用竭之际,花木禽兽便化作妖仙,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诗词歌赋中,早已将人的性情意志融入自然之中了。而诸子百家,常将自然用作道具舞台,粗略比较,唯道家近乎自然,但这样的自然偏偏离正统很远,自然在君王术数和功利实用面前,倒显得虚无缥缈了。然而,自然并不理会世人对它的误解,自然之景早已与历史长河相融,以至去乡已远,所念的仍是那一草一木,一树一景。“可见当时的纷争都是荒诞的,而桃花、蒲公英、松菌、竹笋的主见是对的。”木心的幽默在字里行间,但淡淡的乡愁仍是跨越磅礴的.自然之景蔓延开来。

写到童年,木心随母亲上山做佛事,在山上得了老法师赠予的一只越窑盌,十分宝贝,却在下山回家时放在枕头边忘了带走,直到众人都下了山,船将起篙时才想起。小木心念念不忘,兀自登岸僵持,母亲却不劝阻,只叫船夫上山去取。好不容易等他取来,小木心捧着盌上了船,船向前行进,在舷边静坐的他又想起把盌舀了河水洗一洗,不料一脱手,盌便飞入水里无迹可寻……“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几笔描写,深深的道出了失而复得,转瞬又失却的绝望。然而母亲得知后只是安慰他说:“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不要想了,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木心在结尾说,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他的童年,读到此,一片悲凉从心底里涌出,但随之而来的是释然。如果说有什么事让人一瞬之间长大了的话,那“得失”必是无法逾越的一件。年少时,世上的好东西看来都唾手可得,然而,哪有那么轻易的事情,只不过是有人在默默地为你支撑着那个世界罢了。

书分上下辑,书的下辑木心花了大篇幅为上海作赋。从前的上海,不过是江南一代流年不佳的一个小镇,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大场面,但自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来,时来运转,经历了畸形的繁华,历经了人口的激增,渐渐形成了后来十里洋场与条数巨万的破落弄堂并存的格局。亭子间、“浑堂”、拥挤嘈杂的弄堂风光……都是旧上海别具一格的风景。上海人从来不会觉得日子腻,过得“兴兴轰轰”,别有一番滋味;上海人好面子,就连最寡淡的食物的称呼也要偷换概念;上海人吃出了名堂,鱼吃鱼料,龙吃龙料,各地美食到洋派大餐,无所不有;上海人衣着讲究,款式纷繁,四季皆有不同,塞满了衣橱也还觉得不够……“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虽不尽全面,倒也生动活现,一派老上海的面貌铺陈开来,用词辛辣又精准。

读到此,书业已结尾,木心的细腻动人,木心的幽默饶人,木心的深刻让人陷入沉思。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2

木心的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本书被我几度拿起又放下,因为我对最开篇的《九月初九》实在不感兴趣。强忍着读完第一篇,随之而来的第二篇《童年随之而去》却引起了我的兴致,于是细细读完。

木心,1927年生,原藉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20xx年返回乌镇。一个学美术出身的作家,散文功力却令人称道。据近些年来很火的陈丹青教授讲,1982年,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木心的学生。

木心的笔路,是文白间杂,不喜俗词,机锋暗含,干净畅快的。本书共收录了木心的13篇文章,分为上辑和下辑。13篇中内容又联系不大。有些典丽古意,对于久失古典文化浸润的现代国人,自有耳目一新之感,但对我来说却觉晦涩难懂。有些又以自身经历写成的文章,对我来说,读来颇为有趣。

文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那篇《童年随之而去”,朴实的标题却让人想读,细细读来,果然背后是一篇精致的大手笔,儿时的流年片断得以逼真的呈现,在木心式的表达节奏下,跳切的镜头感十足,“叙事”散文在这里获得了小说般的质地。

文中儿时的“我”是聪慧的,虽然玩心大,也有顽心,并且,孩童无常性,但毕竟他是简单的。不满十岁就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这在“我”看来是幸福的,因为“我”认为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形成了童年的幸福。小时的我就懂得思考,愿意思考,问母亲,为何“睡狮庵”里住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他自说自是块顽石,不喜家庭教师的古板,只想翻阅稗书。于是在桌上写个“逃”字。一个顽劣可爱的孩子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我的顽劣似也与母亲的“纵容”有关。我作老夫子的文章,一阵瞎凑,凑到两百字,认为“轻舟已过万重山”,但等到发下卷子来,看着被老夫子批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卷子,我不禁也一阵羞愧,然而母亲阅毕没有训我,却暗指老夫子只是“胡诌”,并没有警句。以及到后来我任性非要那只落下的盌一样,母亲由着我派人去取。字里行间都是对母爱的怀念与感恩。

我认为那前面的“我”都是为后面的我做铺垫。在睡狮庵我不愿吃斋,老法师送我一只盌,我从珍爱到遗落到得到最后再遗落并再也找不到,作者由此感悟:童年随之而去。当我将盌遗落水中,心生难过之时母亲告诉我:“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这句话很轻,当时的作者并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几十年以后回想起来,在一生中,确实多得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他把自己的童年琐事与读者交代,他把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与母亲的话相结合,便融到文章去了。只不过这么一融,把简单变复杂了,明明是在忆童年往事,让人读来却惴惴不安,压得人喘不过气。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人读文末这短短几句话,将往事在眼前轻掠而过。也会感叹自己如同作者一样,慢慢的长大、成熟,缺了蒙昧,失了混沌,知了是非,明了界限,童年就此远远离去。

虽文末让我思考许多,甚至多了几分悲伤,但又不禁开导自己:童年虽然离去,但童年的快乐依旧在我心中。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快乐,就让童年时光的快乐永存心底吧!我们要在反思成长的同时,去收获现在的快乐呀!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