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画像》读后感

《画像》读后感

冷兮め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画像》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画像》读后感1

道林格雷是英国社会的上流子弟,容貌非凡,家底殷厚,光彩照人,仿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格雷齐聚一身。在生命的前十几年中,他恣意享受着美、青春与财富给予他的人类社会所能有的一切自由,体验着这自由所能带给他的欢乐。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行走在阳光之下,躲避一切痛苦和苦恼投下的阴影,而道林格雷做到了。

完全浸没在这种欢乐之中的道林格雷从未想过他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非凡之处,或者他到底凭借什么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处。亨利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语刺破——当青春逝去,你的生活将是空虚的。这种旁观者的视角使得道林格雷意识到他所拥有的、奇迹般的伟大财富。“美是一种天赋,有时甚至高于天赋,因为美不需要任何解释。”道林格雷开始恐惧时间的流逝将会剥夺他的天赋——让他享受美好生活的“一技之长”,怀着罪恶和苦恼,他不自觉的向好友巴塞尔为他所作的,同样美丽的'画像许下了愿望:让画像替我变老,而让我自己青春永驻。

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不得不接受时间给我们留下的痕迹。青春是宝贵的,但韶华易逝,凡是美而恒久的东西,如钻石,珍珠,都不曾真正地拥有过生命,或是拥有过时间赋予美以生命力的体验。道林格雷的祈祷意外成真了,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的人。无论他多少岁,或是他做过什么,他永远不需要在自己的身体上付出任何代价。

“美终结于理智开始的地方。”道林格雷不再担心变老,他也不再是一个无知者,在不可言喻的幸运的眷顾之下,他延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却在有意识地挑战人类欲望与道德的极限,放纵于一切美好的感官体验,顺应一切肉体向他召唤的事物。他纵情声色,甚至杀死亲友带来的一切罪恶和丑陋,都被赋予他幸运的神亲手一笔一笔地刻在他的画像上。掀开盖住画像的布,道林格雷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正在承担的后果,看到了阳光下的另一面,阴暗、苦难却又极端真实。

如果道林格雷能够忘记画像就好了!他大可以把画像深深藏起,摆摆手做自己高兴的事情。但他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野兽,作为一个人,他不得不忍受画像上那张残忍、丑陋的脸庞所昭示的。忙于抓住青春时光的道林格雷,在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开始反过头来寻找自己失落的灵魂。但正如时间作用在青春美貌上那样,时间作用在灵魂上的影响同样不可逆转。意识到这一点,道林格雷拿起刀,刺向画像,同时也结束了自己荒谬的一生。作者:金扬扬

《画像》读后感2

富有艺术魅力的画像欺骗了道林,给了他一把可以通往不受道德约束的理想世界的钥匙。而道林对艺术品的狂热和钻研,无非是他用以安抚灵魂不安的一种方式、一种逃避的途径。而当沉迷艺术也无法为他带来他所渴望的精神安慰时,他又通过一些龌龊的方式去麻痹自己,最终饮鸩止渴。

没有剧透的第一次阅读,会被清新的故事开头与恐怖的故事结局之间的那种巨大反差所震憾。是的,只有“震憾”这个词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种被冲击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结局的出乎意料,或者残忍恐怖,而更多的是因为这部文学作品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无论是故事架构、文字造诣还是思想性,对于这样的作品是要膜拜的。起初,我总有个错觉,道林的形象就是王尔德,不禁就会把他的.俊美相貌带入故事中去。都说王尔德写的是童话故事,而童话故事在普遍的认知中就是善恶分明、奇异惊险和圆满结局。而这一部《道林·格雷的画像》却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就好像是穿着童话外衣的《警世通言》。

通过巴尔兹的艺术理念、亨利的为人处世之道、道林的自我辩驳宽慰以及各类角色的话语行为,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对比鲜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世俗场景。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无论哪个时代、哪种环境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的复杂冲突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最司空见惯的存在。而处在各自的立场,这些观念和思想认知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极具说服力,令旁观者眼花缭乱、目眩神迷。然而作者并非想让人陷入这种认知的漩涡,他用一系列故事的进程和结果去揭示哪些是他认可的,哪些是他质疑的,哪些又是他完全否定的,从而启示读者。

在故事之外,令人着迷的还有作品的丰富文学性。尤其在没有读过中文译本的情况下直接读英文原版,更能感受到作品最纯正的文学气息。大篇幅的各类描写,其遣词造句如同中文的“赋”极尽华丽、繁复、细腻;而那些传递思想理念的话语又是那么富有哲理,而整个故事更是有出其不意、砰然警醒的精彩和张力。最终呈现了作者的一种艺术态度:如果丧失了道德的约束、精神的需求,纯碎为了艺术而体验艺术,艺术就会变得一无是处。

《画像》读后感3

画家的自画像往往都不美,如中国的徐悲鸿、潘玉良,外国的佛里达、伦勃朗、梵高……这些名人的自画像中,也许精神未见抖擞,神采缺乏奕奕,但他们抓住的却是生活中某个刹那的自己,深邃、怅然、飘逸、空灵,虽不惊艳却意有所指、表达清晰。那是一种并非世俗的美,他们能够看透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活得深刻。

这,又是雪小禅的一篇散文作品——《自画像》。

曾经,我不明白梵高为什么要割下耳朵后再为自己画像——直到看懂这篇文章。由于阅历尚浅,或许我并没有画家和名人们悲欢离合的人生体会,但内心却有了小小的顿悟:我需要看透我自己。

我们这些小女生,半谙世事、似懂非懂,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成熟。同学之间相处表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谁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暗自里也经常与他人相比较,老是想为自己博来所谓的“面子”,都渴求自己能够多一些成就,多一些名气,以便于众人眼中有更高的地位罢了。这样的想法很普遍,也有它的励志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加倍努力,你追我赶,在比较中彼此进步;但也有反向作用,过度的好胜心或许会渐渐演变成妒忌心、猜疑心,让本应单纯友爱的同学情渐行渐远……其实,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镜,正己衣冠、束己言行,把自己看透,不去恶意竞争就不会因妒生恨。“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大概就是人们看透自己的最高境界吧!

想一想,我们到底有没有站在镜子前,直视镜中的自己,细细打量,看透他,找寻他的优点或缺点?没有吧。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对别人的形形色色指手画脚,对别人的缺点失败如数家珍,但总是看不见自己的短视和不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拥有自知之明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定要看透我自己,去明白我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只有自我认知,立志于心,明确努力学习的方向,才会用淡然的心境去看待别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我想给自己也画上一幅自画像:如果在过去,我会画一个穿着水晶鞋的婀娜女孩,长发披落腰间,粉红的.梦幻公主裙套在身上,正举起杯,故作优雅地小口啜着茶,背后华丽的房间里还有一大堆可爱的玩具娃娃;可是现在,我却只想为自己画上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浅蓝牛仔裤,背着行囊走在旅途中,微笑着眺望远方的风景,眼神平和而淡定,有信念,有慈悲,还有希望。这样简简单单,足矣。

《自画像》一文给我的感触良多,耐人寻味。面对人生的明镜,我们只有看透了自己,才知道怎么努力,不是吗?

《画像》读后感4

幽默的语言,犀利的讽刺,老舍先生将《画像》里方二哥的“艺术家”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让人拍手叫绝。题目一语双关,表面上写的是方二哥执意要给自己画像这个故事,而实际上是作者给如方二哥似的“艺术家们”的画的像。

老舍在《画像》中虚构了一个方二哥的人物,并且巧妙的将人物关系设置为好朋友,所以这也很符合作者文章中直言不讳的“玩笑”而一点都不显突兀。这篇文章实则是作者对以“艺术家”自称的伪艺术家们的无情讽刺。夸张的描写手法在老舍的作品中并不少见,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印象深刻。“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这个开头第一段对方二哥的“个展”的夸张描写是如何的引人入胜啊,很想让人一探究竟,到底方二哥的画展是如何的“了得”,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方二哥的人物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方二哥的字却是不坏,因为墨色很黑,而且缺着笔画的字也不算多。”可以看出来,这个其实没有啥文化,只是一味追求艺术,属于那种只凭借内心的狂热。他的画也不怎么样,画的松树不像松树,画的两个人物毫无特色可言,就是简单的重复,作画的水平极其低劣,也可以从他画的那些如同“黑球”般的`“鸡冠花”可以看出。一味盲目自信,以为自己的画最好,容不得别人说半点不是,任何无法辩解的地方,他都会说:“这是艺术!”更可笑的是,这幅“黑艺术”的画标价一千五百元,简直是讽刺至极。

后半段文章引出了方二哥要给自己画像,更是将他的“艺术家”形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艺术家”派头十足,工具齐全,但是就是画不出来画。要么是嫌作者“鼻子长得不对”,要么说“眼不对”,总是在责怪客观条件,他从来不在自己的绘画能力上找原因,所有这种自信是盲目的。他注重的只是形式而已,而不是艺术本身,因为他们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作者一吐痛快,读者读完酣畅。文章发人省醒,而不是一笑了之,带给人深深的思考,不愧是一篇佳作。

《画像》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