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罪念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0图4—30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师: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演示实验:取一只小型的废白炽灯泡或小电珠,去掉灯脚与灯丝等,在里面装满清水。再取一个不透光的硬纸板,在板上开一个与灯泡直径相仿的孔,用较强的光通过板上的孔照射到灯泡上。在板上灯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从内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也可利用浇花或美发用的小喷雾器产生喷雾的效果,调整喷水雾方向,使观察者能够在背对太阳的方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几种颜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理想的光源是太阳光,可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实验室内,通过有窄缝的挡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注意入射光线要从底边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镜,将光屏放在棱镜的另一侧面,使三棱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4个人分一组在调色板上试试,能否用红、黄调出橙色?用红、蓝调出紫色?用黄蓝调出绿色?用调出的颜色再混合,并改变不同颜色混合时的比例,还能调出哪些颜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看到黄、橙、红的暖色,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绿、蓝、紫等冷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

(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

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

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xx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然后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5页第2、3

第一节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然后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然后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然后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8——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然后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