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安笙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解方程(学生板演)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学生的板演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检验:将所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若最简公分母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利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学习过程 :

一、探索活动

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 点A处穿孔,再把纸展开,并连接两针孔A、A.

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仔细观察你 所做的图形,然后研究: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 ,直线MN 线段AA.

2、那么 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

3.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i dpoint perpendicular).

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 平分线.

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展开,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 有什么关系?

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行操作.

(1)线段AC与 AC有什么关系 ? 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

(2)A与A有什么关系? B与B呢? △ABC 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轴对称有哪些性质?

6.轴对称的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二、例题讲解

例1、(1)如图,A 、B、C、D的对称点分别是 ,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 ,CD= , CBA= ,ADC= .

(2)连接AF、BE,则线段AF、BE有什么关系?并用测量的方法验证.

(3)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

(4)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一定 互相平行吗?

(5)延长线段BC、FG,作直线AB、EG,你有什么发现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下列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讨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

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

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 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 ,只要 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 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 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 ,交AC于 ,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 是AC的中点,可见 与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 ,连结CF,由 可得AD FC.

(2)延长DE到F,使 ,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 FC.

(3)过点C作 ,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 可得AD 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证明过程略)

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 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 一定相等的是( )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