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浅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生活中的折扣现象,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3.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孩子们!五一和国庆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的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

(2)、有些同学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课件) 你认为打折之后去购买商品,是比原来便宜了还是贵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打折有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师:对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学习目标:(1)、知意义 。(2)、会运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他的理解,那是这样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好,让我们进行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折扣的意义

1、任务呈现:请大家自学书9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后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组内互相帮助。

3、展示交流

(1)明确”打折”的含义

打折就是商店降价出售,几折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明确“九折”“八五折”的含义

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谁是谁的85%呢?谁能说一说八五折的具体含义?

(3)及时巩固

也就是说,折扣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是这样的吗?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你能说说这些折扣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图)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结

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折扣的.意思,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5%(或十分之八点五)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折扣知识,下面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折扣知识帮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任务二:用折扣解决问题(例题4(1))

1、出示例4的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小结: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解决的。看来呀,关于折扣的问题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好,来道难点的。

2、任务呈现

幻灯出示例4的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们是说打九折销售,在国外有些国家就说成降价10%。说法是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吗?六折就是便宜了几折,八五折呢?

4、比较上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已知了原价的折扣,求现价和便宜了多少钱,在解答方法上我们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折扣问题的应用题其实就是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学们!通过这几次的购物经历,老师发现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其实关于折扣还有很多的小奥秘。如果商场打折你最想让他打几折呢?也就是折扣数越小越好,刚才有同学提到0折,其实0折并不是不花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看这道题,同一款米奇书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会到哪个店去买?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书包的原价,你还会这样选择吗?A店原价95元,B店原价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个店去买?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笔来开始计算了。

小结:同学们灵活运用折扣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看来我们在购物时,不能仅看折扣,还要看这件商品原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件商品的质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蒙骗,做一个理智地消费者。

好,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现价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销售,就是便宜了原价的( )%

四、解决问题

一个书包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八折销售,买这个书包现在要花多少钱?便宜了多少钱?

2、结果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3、反思小结

折扣是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非常广泛,这些知识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个有心人!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打了“折扣”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x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x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x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

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2.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能解决与利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关于储蓄的知识。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储蓄的好处。

②储蓄的方式。

③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

④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检验自学成果,引导学生找出下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课件出示:明明20xx年11月1日把1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到20xx年11月1日,明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元,共101.5元。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求2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尝试解题。

(4)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利息,最后求可取回多少钱。可取回钱数为本金+(本金×利率×存期)。

思路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先求出本金和2年的利息一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可以取回多少钱。可取回的钱数为本金×(1+年利率×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月。

板书设计利率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

培优作业1.刘亮有xx元,打算存入银行2年。现有两种储蓄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存2年,年利率是2.10%;第二种是先存1年,年利率是1.50%,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1年。选择哪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第一种储蓄方法:20xx×2.10%×2=84(元)

第二种储蓄方法:20xx×1.50%×1=30(元)

(20xx+30)×1.50%×1=30.45(元)

30+30.45=60.45(元)

60.45<84,选择第一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提示:在累计存期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存款比其他存款方式所获得的利息要多一些。

2.赵伯伯把一笔钱存入银行5年,年利率为2.75%,到期后取得275元利息。赵伯伯存入银行多少钱?

275÷2.75%÷5=20xx(元)

答:赵伯伯存入银行xx元。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问题。

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利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经历信息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 点:

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

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上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

二、活动二

(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

(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纳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

平时同学们每天上下学,使用的日常交通工具,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到了假期,很多家庭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离不开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让学生知道是谁修建了这些基础设施?(国家)

为了让祖国更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

展示图片:国防、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机构的维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国家拿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税率)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税收

税收的主要项目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1.理解三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①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②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③王老师家在20xx年购买了一套售价120万元的两居室商品房,按实际房价的1.5%缴纳购房契税1.8万元。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并总结出关系式: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2)练习:

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3)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

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4)个人所得税的求法(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5)对比分析练习

①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②李老师为某杂志社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

(2)收入、税率、应纳税额之间的关系是:应纳税额=()×()

(3)某商店去年的营业额是40万元,去年缴纳税款共2万元,则去年的税率是()%。

(4)纳税是每个公民自愿做的事情,想交就交,不想交就可以不交。这句话的说法是()。

2.选择

(1)天津商场四月份的营业额是580万元,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列式正确的是()。

A.580×(1-5%)B.580×5%C.580÷5%D.580÷(1-5%)

(2)高经理的月工资是68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这个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列式正确的是()。

A.6800×3%B.3500×3%C.(6800-3500)×3%D.6800×(1-3%)

(3)某饭店九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按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二月份缴纳的营业税是()万元,二月份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万元。将正确算式的选项填进括号。

A.150×5%B.150×(1-5%)C.150×5%×7%D.150×(1-5%)×7%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课后作业教材第14页,第6、7、8、11题。

教学反思:

税率问题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特别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题的导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很顺利的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第二环节是结合情境,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纳税,应纳税额和税率等相关专业术语,并掌握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第三环节是课堂练习。不同梯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四环节是课堂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税率问题与百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来,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课本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现价多少钱?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3、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出示第12页的例5

1、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2、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

23050%=115(元)

B商场:

230-502=130(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1、第12页做一做

2、某商场搞促销活动,如果两个品牌都有一款标价250元的电饭煲,那个品牌的`更便宜?

A品牌满100元减50元;B品牌先打七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五折。

3、某著名品牌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城按满200元减10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城先打七折,再打八折的折上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460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城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城更省钱?

四、课堂小结

如何才能进行合理购物

五、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 和”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

2、使用>、=和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

2、“>”、“

教学难点:

使用>、=和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1、哪种图形多?在多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

2、哪种图形少?在少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汇报

生:有3只熊猫,3只猴子,4只兔子。

生:小熊猫准备了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

2、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

4只小兔图片

3只小熊猫图片

3只小猴图片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样分?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兔子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呢?

学生:4只小兔子,4个萝卜。

学生: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2)提问:每只小兔能吃上一个萝卜,萝卜一个也没多,小兔的只数与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写上“4=4”,认识“=”,以及读法,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3)指导学生书写等号。

(4)师: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得出

萝卜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可以写成“4=4”;

小熊猫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可以写成“3=3”;

根据生活中的信息,举出用“=”表示的实例。

4、师: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分桃子

提问:观察主体图,数一数几只猴,几个桃?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桃子和猴子的数目同样多吗?

(1)引导学生比较,用语言表达:桃比猴子多;猴子比桃少。

①告诉学生“4比3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②在讲“〈”号时,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2)板书:4 〉3与3〈4,认识“〉”、“〈”及其读法。

5、观察区分“>”、“

师:观察大于和小于两个符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躺倒的“∨”,只是方向相反,但都是开口对着大数。

(1)交流认识,记忆“>”、“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三、练一练

1、基本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

2、巩固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五、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4 >3 读作:4大于3 (大于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

①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 二号圆锥 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①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 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9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1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

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

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2、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