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鬓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交流:从每组中找一道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究新知

师:看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几下?

生3: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1、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

4 0-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32;

(5)用竖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3、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 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 设问解答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8和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

2、难点: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书的大小,掌握8、9的组成。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数

一共有几朵花?

2、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和9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认、读、数8和9。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图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2个小桶,2个喷壶,2把小铲,8棵树,1块黑板,黑板前有9盆花,9只蝴蝶,8朵花…..)

(2)、请大家用小木棒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再添上一枝是多少?

出示计数器,请大家拨7个珠子,再添上几个是8个呢?几个珠子,再添上1个是9个呢?

2、数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问:第一段从什么数开始?再看7后面的一个数是几?8后面的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1)、7和8比较大小。

①、学生动手摆,第一排每个同学摆7根小木棒,第二排每个同学摆8根小木棒,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学生动手写:第一排小木棒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那第二排呢?7和8 比较,谁大,谁小?

8比7大应该用什么符号?7比8小应该用什么符号?

8 >7 7<8

(2)、8和9比较大小。

①、学生动手摆,第一排每个同学摆8个圆片,第二排每个同学摆9个圆片,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学生动手写:第一排小圆片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排呢?8和9比较,谁大,谁小?

9比8大应该用什么符号?8比9小应该用什么符号?

9 > 8 8 < 9

4、认识8和9的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1)、让学生找到教科书P54的蝴蝶图,按要求用彩笔给蝴蝶涂色。

(2)、通过给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5、指导书写。

(1)、指导8的书写。

首先让学生看教科书P53的黑体字8,问学生8字像什么?然后看教科书P54中8的书写顺序图,再出示田字格小黑板,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最后,请同学看着黑板上的.“8”字书空,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在教科书P54的写字格里描写9。

(3)、完成教科书P54的“8”、“9”书写练习。

6、操作感悟,学习8和9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个数大于7,小于9,这个数是几?

(2)、9的前面第4个数是几?

(3)、比6大,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2、作业:把数字8和9写在作业本上(各写5行)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9两个数字朋友。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找一找有关数字8和9的物品,明天来学校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7 8 9

7 < 8 ,8 > 7

8 < 9 ,9 > 8

7 < 9 ,9 > 7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板书: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习、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间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几何体的教学是大班很重要的内容,圆柱体、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然而幼儿对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圆圆的、长长的、方方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已认识了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进行组合造型。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剪、粘贴的技能。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难点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的关系及它们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玩具及物品。

2、同等大的长方形、圆形雪花片积木。

2、剪刀、胶水、彩纸、调查表。

【活动流程】

㈠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玩具,自由玩。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能滚动吗?(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把能滚动的玩具放好红色的篮子里,把不能滚动的玩具放到绿色的篮子里。

㈡让幼儿对正方体和圆柱体进行测量,在测量中验证它们的特征。

1、小朋友放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能滚动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回答)我们来看一看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详细,那这个圆圆的玩具,它两边的圆一样大吗?这个长方形的玩具每个面一样大吗?幼:一样大,不一样大。(幼儿争执不下)

2、老师出示纸条,幼儿亲自动手测量,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好得出结论。

3、教师小结:这种身体像柱子一样,而且上下中间一样粗,两头都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圆柱体,圆柱体放倒了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这种身体像盒子一样,有六个面,十二条边,一种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一种四个面是长方形的,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长方体。

㈢、幼儿在叠一叠、摆一摆中加深对长方体、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1、师:在我们生活中,像圆柱体、长方体的东西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到超市去找一找。

2、请小朋友坐上我的汽车出发吧!哎呀,超市还没开门,我们找块空地坐下。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长方形、圆形的雪花片积木,请小朋友先来玩一玩、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幼儿玩积木后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就是圆柱体,一样大的长方形叠起来就是长方体。

㈣、幼儿买商品,构建对圆柱体、长方体的知识经验

1、超市里的商品真多,请每个小朋友买一种像圆柱体的商品,一种像长方体的商品。

2、小朋友都卖了自己的商品,请你说一说买了什么?商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这些圆柱体的商品大小不一样,高矮不一样,粗细不一样。这些长方体的商品大小不一样,它们都有六个面,一种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一种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

㈤、幼儿分组用买的商品造型。

1、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卫生纸筒等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样的房子?应该怎么做?(幼儿自由用买来的商品搭房子)

2、幼儿用绘画、折纸等形式对作品进行装饰。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调查家中有多少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完成调查表。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4、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6+10=,10+7=

12-2=,14-10=,19-10=

2、口答: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0+4=,4+30=

34-30=,34-4=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

,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3、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34中,

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56-50=,62-2=,96-90=

3+50=,2+80=,20+6=,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4、“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反馈交流。

6、“想想做做”第5题。

(1)“相邻数”是什么意思?

(2)学生写数后交流。

7、“想想做做”第6、7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规律,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五、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估算及具体应用练习

1、书第56页第7题。

(1)、先让学生看图明白问题的含义,(左边有17个杯子,右边有18个杯子,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能装36个杯子的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2)、再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17+18=35,35<36,所以能装的下。

2、书第56页第9题。

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 )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第(1)题时,可从小丽第二名中,估计出即比10米大,但小于15米。所以猜可能是11米、12米、13米、14米。

做第(2)题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算出小丽投了13米。15-2=13(米)

做第(3)题时,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小明和小亮一共投了多少米?

谁第1名?谁第3名?

小丽比小明多投了多少米?......

(二)、找规律

1、做第56页的第8题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小组讨论观察规律,说说表格中的规律。

汇报:第1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如:21、22、23。竖着相差10。如21、31、41。

第2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0,如:33、43、53,竖着相差1。如:33、34、35。

2、接着往下写。

1247()()

23568()()()()

12358()()

先观察,找出规律,再独立做,并说说规律。

(三)、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估一估,找一找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展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合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含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

3.创设发新书的真实情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发新书

(一)创设发新书的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课件发新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是新华小学一年级(1)班的一名同学。他可是一个特别关心集体的人,班里的事情他总是抢着做!你们瞧,他又在忙什么?

师:同学们说对了,他在帮老师给同学们发新书!他好像在想着什么!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他在想这些书够不够!

生:他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9人,他一共抱来40本书,每个同学发一本也不知道够不够?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新朋友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进行热爱集体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情境,引入新课,提出并解决问题.

师: 同学们一致认为够了,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1:假如他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有20人,这些书就正好,可是他们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够了!还剩下两本呢!

生2: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19人,我还知道我们班一共有38个人,如果把书给我们都够了,那他们班比我们班人少,也一定够!

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实际上,小明抱来40本新书,发给同学们每人一本,他想知道这些书够不够?其实,只要算出来班上的人数,就能知道40本书够不够。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根据这个数学问题列个算式吗?

生:18+19=?

师: 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先自己试一试,再和你们小组的伙伴说一说.

师: 那么,19+18 到底等于多少?我们该怎么算呢?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

(三)学生汇报:

生1:我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10+10=20,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9+8=17;再把这两个得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多少人,20+17=37.

生2:我是用19先和18的十位上的10相加,19+10=29,29再和剩下的8相加,29+8=37.

生3:我是先把19看成20,这样算起来会觉得简便一些,用20+18=38;把19当成20来算,多加了1个,这样算出38后,要把这多加上的'一个给减去,38-1=37.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口算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可以用哪一种方法来口算,相信除了这些方法,你一定还有别的好方法,不妨在课后告诉你的小伙伴!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可以用学具盒中的小棒!

师: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怎么样?自己有信心做对吗?好,试试看吧! (生自己动手用竖式来计算.)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叙述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对满十进一的写法进行指导。

师:怎么样?和你想的一样吗?如果做对了,就快为自己鼓鼓掌吧!你真棒!如果让你自己完成几道题还能行吗?

(设计意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的方法还是很多样的!随后,一起解决到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学习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习重点: 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学习难点: 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认识粗细(数学)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会再多一些。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有益的学习经验:

熟练地点数4以内各数,能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影响,在众多物体中辨认出数量为1、2、3、4的物体。

准备:

1、贴绒图片:1条腿、2条腿、3条腿、4条腿的板凳各一条,1-4的点卡一套,1-4的点卡头饰30个。

2、每个幼儿1-4的点卡一套,数量分别为1-4的实物卡片一套。

3、地上画30个小圆圈,小圆圈分别画1、2、3、4个圆点,不同点数的圈交错排列,相同点数的圈之间相距约25厘米。

活动与指导:

1、在贴绒板上摆出1、2、3、4条腿的板凳卡各一条,问幼儿: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任意指着一条板凳,要求幼儿迅速点数,并说出板凳腿的.数量或举起相应的点卡。

指导幼儿比较分析:哪条板凳的腿最多?哪条板凳的腿最少?

2、在贴绒板上摆出1-4的任意一张点卡,让幼儿点数点卡,说出它是几。然后在桌子上摆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图片。

3、游戏:跳圆圈。

4个幼儿分别点数自己头饰上的圆圈,说出自己头饰上的圆点有几个,然后戴上头饰,站在起跑线上,老师说:“开始”时,每个幼儿沿着与自己头饰上的圆点数相同的圆圈一个接着一个双脚跳,谁先跳完,谁就为赢者,全体幼儿跳完后,交换头饰,再玩一次。

一年级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