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

沉苍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数学三年级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三年级教案1

第1课时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20×4=18+80=

(2)2×7=30×3=14+90=

(3)4×6=40×2=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18×5=26×3=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

10×3=305×3=15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问题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学生在表述口算过程时,语言描述不完整,思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想法中,不能展开思路,大胆思考。

[再教设计]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动嘴说,让学生在体验口算过程的同时,完善语言表达,促进发散思维的训练。

第2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PPT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16×4=23×4=21×5=

120×3=150×4=3×240=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9×10=18×10=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1)6×10=60(个)(2)12×20=240(个)

6×9=5412×2=24

6×1=624×10=240

54+6=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谁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口算方法来试一试?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16×5

10×5=506×5=30

50+30=8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数学三年级教案2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有年月日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 观察年历,探求新知

1、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 (1)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 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 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 你怎么判断的?

8月 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 10月 2月

5、 计算全年天数

(1) 2月非常特殊。你知道今年2月有多少天吗?今年一年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交流总结方法

三、 巩固练习

1、 猜节日

年月日不但可以用来记时,有时候人们还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猜一猜,下面这些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 植树节 儿童节 教师节

2、 修改日记

(1) 三(4)班的王心是个很认真的小朋友。他有个写日子的习惯。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读读好吗?

(2) 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 整理食品

(1) 年月日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日记中要用到它,还有哪里也要用到呢?听听旺仔他又要说什么?

(2) 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 牛肉干 巧克力蛋糕 喜之郎果冻

20xx.3.10 20xx.3.25 20xx.3.1 20xx.9.1

30天 1年 一个星期 半年

四、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五、 制作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

数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数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利用乘法口诀。)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好,不错。现在淘气班的同学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位新的算式朋友,就藏在这幅图中,我们大家共同来找到它好吗?(出示“植树”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3.怎么列式解决?(噢,这个就是我们的新算式朋友)

4.探索算法:

⑴36÷3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⑵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⑶全班交流算法:

①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②把36分成30和6,30÷3=10,6÷3=2,10+2=12。

③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3得1,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3得2,写在个位上,得12,即36÷3=12。

④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6.试一试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1.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在开火车订正。

2.“练一练”第2题

⑴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小题,再集体反馈。

⑵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3.“练一练”第3题

⑴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从中获取信息。

⑵独立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小题,再集体反馈。

⑶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自悟学习的条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

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

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

1005,30006,20xx,40008,

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

生演算。

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

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

二、自悟学习的目标

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

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

844,963,662,555,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

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

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

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介绍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它们,比比谁的方法多、方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好吗?

三、自悟学习的内容

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

2.让生自由分组,要介绍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

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4.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方法。

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

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

生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

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A组介绍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6:那种竖式方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6:不,老师,是我爸爸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介绍给了全组同学。

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

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

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

(反思我想这是孩子们经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方法,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过程,能准确算出结果就是好样的。我不想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想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创新吧,对于竖式的标准写法我并没有去说明。)

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方法。

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四、自悟学习的价值

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练一练的2,3题。

五、自悟学习的收获

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介绍新朋友。(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

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

生3:我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我要把数学学好。

数学三年级教案8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等活动,以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背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材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通过大量的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备内容

文具店(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货比三家(1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认识小数

存零用钱(1课时)→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寄书(1课时)→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能通过吗(1课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

3、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的价格。

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价格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存零用钱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

1、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三年级教案10

一、本讲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弄清楚工作量、时间、效率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工程问题的实质就是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行程问题相似,需要找出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基本量之间的换算找出解题方法。工程问题当中,分数的出现与运算较为常见,因此,解决工程问题首先要学好分数的四则运算。

三、知识框架

解决工程问题首先弄清行程问题中这三个量的关系:

工作量=时间×效率(a=t×e)

时间=工作量÷效率(t=a÷e)

效率=工作量÷时间(e=a÷t)

四、概念解析

工作量: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是工程问题的总体量,在未知情况下,可假设工作量为1;

时间:工程问题中的时间是工程问题的因子量;

效率:和时间一样,效率也是工程问题的`因子量,其地位和形式与时间类似。

五、例题讲解

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需18天,如果甲队干3天、乙队干4天则完成工程的1/5。问:甲、乙两队独立完成该工程各需多少天?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打需要50分完成,乙单独打需30分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份后,乙接着打完,共42分。问:甲打了稿件的几分之几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A和B注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时,A、B两池中已注入水之和恰好是一池水。此后,甲管的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降低30%。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还需多长时间注满B池?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30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做24天后,乙队再加入合作,两队合作12天后,甲队因事离去,由乙队继续做了15天才完成。这项工程如果由甲队单独完成,需要多少天

李师傅加工540个零件。他前一半时间每分生产8个,后一半时间每分生产12个,正好完成任务。当他完成任务的45%时,恰好是上午9点。张师傅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师徒三人合作承包一项工程,8天能够全部完成。已知师傅单独做所需的天数与两个徒弟合作所需的天数相同。师傅与徒弟甲所需的天数的4倍与徒弟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相同。问:徒弟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多少天?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两队合作期间甲队休息了2天,乙队休息了8天(两队不在同一天休息)。从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

某工程如果由第一、二、三小队合干需要12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一、三、五小队合干需要7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二、四、五合干需要8天完成;如果由第一、三、四小队合干需要42天。那么这五个小队一起合干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六、课堂练习

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甲干5天、乙干6天,或者甲干7天、乙干2天。问:甲、乙单独干这件工作各需多少天?

一件工作,甲、乙合干需要6天完成,已知甲单独完成该工作的1/2所需的时间与乙单独完成该工作1/3的时间相等。问:甲单独完成该工作需要多长时间?

一项工程,如甲队独做,可6天完成。甲3天的工作量,乙要4天完成。两队合做了2天后,由乙队单独做,乙队还需做多少天才能完成

七、课后作业

甲、乙、丙三人合修一围墙。甲、乙合修5天修好围墙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围墙的余下1/4,剩下的围墙甲、丙又合修5天才完成。问:甲、乙、丙单独修好围墙分别需要几天?

有一批工人完成某项工程,如果能增加八人,则10天就能完成;如果能增加3人,就要20天完成。现在只能增加2个人,那么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数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旅游团住宿问题,经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 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3 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去过哪里呢?

(鼓励学生把自己与家长旅游时的经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旅游过程中,你注意过你们是怎样住的房间吗?(学生讲述情况)

师:“同学们,河北国际旅行社今天带我们出去,让我们看一看去哪儿玩,好吗?”(出示图片、学生猜)。

(在交流谈论的基础上,引出书中的住宿问题。)

“河北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叔叔在去北京旅游过程中,也遇到了住宿问题,咱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情景图)

2.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提出小组制定一个住宿方案的要求。

师:你们能帮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吗?小组合作完成。

二 交流与内化

1 小组合作设计住宿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2 全班交流

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流住宿的方案,给各组充分表达方案的时间,并注意把不同的方案记录下来。

住宿的.方案多种多样,只要孩子能说出理由,合理就可以了

3在充分交流住宿方案的基础上讨论评价哪种方案最好。

4 拓展思考:“实际生活中有家庭一起出门旅游时,是可以一起住在一起的。”(男、女可以同住)。

利用课下时间,考虑以上问题,看还有哪几种分配方案。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师生共同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小朋友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解决方案。(出示情景图)

第二题,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方案。第(2)小题思路比较开放,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和交流个性化算法的空间。(出示情景图)

四、课外作业

1、某校三、一班举办联欢会准备买30千克苹果,请大家设计一个购买方案。

购买方案

每千克 5元

3千克 7元

5千克 10元

2、一个80人的旅游团去保定白洋淀游玩,请你设计一个租船方案。

租船方案

8人快艇 240元

4人渔船 100元

30人观赏船 450元

学生很喜欢旅游,而且父母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有过亲身经历,以其作为教材素材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通过交流回顾,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体验想法的多样化,获取个性化的想法。

住宿的方案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会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实施,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方案的基础上经历、选取最好方案的过程,从而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的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我们去过北京、天津、青岛……)

1、和家长一起出去,全家住在一起。

2、全家随团一起旅游,但分开住。

3、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男、女同学分开住。

在学生只涉及到个人家庭旅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想想随旅游团时的住宿情况。

孩子们不知道从何入手适当的进行讲解。提示学生,在男女住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男女分住)

方案1:男:

160×2+150+120

=590(元)

女:

160×3+120+150

=750(元)

方案2:男:

160×3+120=600

(元)

女:

160×4+120=760

(元)

方案3:男:

150×4+120=720

(元)

女:

150×5+120=870

(元)

方案4:男:

120×7=840(元)

女:

120×9=1080(元)

一题:方案1:调换一篇短一点的文章。

方案2:删掉一些字

620÷4=105(个)

二题:第(2)小题:

方案1:

90×8=720(元)

方案2:

90×7=630(元)

(两种方案都符合题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12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数学三年级教案13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数学三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三年级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