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迟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

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7--38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经历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挖掘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小数性质中不变与变化的数学辩证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数学王国中数字“0”去做客的情景,发现数字“0”引起整数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

1.以数字“0”前往小数家中做客的情景,引出问题:0.4是不是等于0.40.

2.在独立验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0.4=0.40?

3.借助:0.4=0.40=0.400,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4.深入研究小数的性质:

(1)从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去推断与思考去掉“0”的情况。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小数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先讨论,在交流举例。

(3)质疑:为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每添上一个“0”,整数就要扩大10倍,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若干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添上两笔,让4、40、400三个数相等。

6.探讨:从0.4到0.04,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末尾”这一关键词眼。

三、练习应用。

1.出示超市里某些食品的价格表,上面哪些小数里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

总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质疑:为什么有些小数能化简,但是价格表中仍然写成两位小数?

2.把下面物品的价格写成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总结: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或者整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初步感知小数改写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4分米=( )米

52厘米=( )米

450克=( )千克

69克=( )千克

5元6角7分=( )元

1米5分米 =( )米

2、(1)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0.36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0.4米里有( )个0.1米。

(4)0.5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四)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04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运动员各论动作得分总成绩

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

中国劳丽诗

李婷53.40 58.20

哈特利

海曼斯49.80 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 12.6+6.3 82.80+111.6 76.50+99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0.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04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 5.2+0.48 0.8+0.4

1-0.27 3.8+6.4 1.25+0.75

10.5-6.5 9.8+0.2 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 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小组交流)

3.观图后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 (2)(3.74+12.6)+268-43.2

=3.99+18.56 =16.34+224.8

=22.55 =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04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第2棒第3棒第4棒

四(1)班8.48 8.54 8.52 8.46

四(2)班8.40 8.56 8.61 8.39

四(3)班8.32 8.68 8.70 8.36

四(4)班8.42 8.67 8.58 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方法2:8.48+8.54+8.52+8.46

=17.02+8.52+8.46 =(8.48+8.52)+(8.54+8.46)

=25.54+8.46 =17+17

=34(秒) =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 (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 (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 +3.85

10.24+8.2+1.8=10.24+(〇 〇 )

18.76-(3.76+0.53)=18.76- 〇

32.17-0.46-4.54=32.17-( 〇 )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 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 7(同上)

4、P106 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9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属于小数加减法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在小数加减法中不能遵循末位对齐的道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的道理,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同化新知。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根据例题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例2时,结合具体情境,巧妙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交流讨论,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小数加减法,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2中的两个问题,学生读题后,列出算式。

①6.45+8.3= ②8.3-6.45=

(2)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活动卡,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见课堂活动卡)

(3)学生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交流,发现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不能像整数加减法那样只要末位对齐就说明数位对齐了,而是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组2:我们小组也同意他们的说法,比如列竖式计算6.45+8.3的时候,如果只考虑末位对齐,那就出现8.3的十分位和6.45的百分位对齐了,这就错了,所以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小组3:我们小组在计算第二道题的时候发现,当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百分位上有数的时候,要先在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添0占位再进行计算,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知这样并不影响小数的大小。

2.总结方法。

小数加减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先根据问题直接列式,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加工的过程中逐步接纳了新知识,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2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零点零八二230.9

一点零二三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每块9.80元

薯条每包5.50元

可乐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7---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前面我们了解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蔬菜之最,最大的葫芦周长是1.77米,最重的南瓜重0.607吨。

1.77米=( )厘米、0.607吨=( )千克

(学生回答。)

谈话:你是怎样换算的?

请多名学生回答。

最重的芹菜重23千克800克;最长的胡萝卜3.35米。

(课件出示图片和数据)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前面了解到的知识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本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利于学生的系统思考。同时,对学生单名数换算进行了复习,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23千克800克=( )千克

谈话: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把23千克800克改写成用千克做单位吗?(板书)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改写方法。

3、组间交流。

谈话: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先发言?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800克=0.8千克 ,再加上23千克得23.8千克。

②23千克800克=23800克,23800缩小到它的1/1000,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3800克=23.8千克。

谈话:同学们更喜欢哪一种呢?(生答)第二种先转化成上节课学的知识,再解决问题;而第一种思考步骤要少一些,各有优点,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在不断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4、巩固练习。

谈话: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这组题目,体会一下哪种方法更好。

出示:5米80厘米=( )米

28米6分米=( )米

7吨60千克=( )吨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魔术,我们来看看。

这个数认识吗?几呀?出示数字卡片:1

我能让这个数变大,看仔细哟。(添了一个0)

这个1的末尾添了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还能把这个数变小,知道怎么变吗?就要把末尾的0(去掉),看着啊。

看来,我把整数末尾的0 去掉,这个数就缩小。那100去掉末尾两个0,大小怎么变化的?(缩小了100倍,好极了)

师:刚才我将这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整数就变大了,我又将这个整数的末尾去掉0,这个整数就变小了。

2、师:接下来再变一个小数的魔术。这是几?(0.1)看着啊,老师还能把它变大。变大了吗?

这可奇怪了,刚才整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大,整数的末尾去掉0,这个数就会变小,那我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呢?你认为呢?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只是大家的猜想,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来验证一下。

板书:猜想 验证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探究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有以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三个数的大小。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必须体现它们的原先单位。

导: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厘米、毫米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性质呢?这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教学例2。

(1)比较1.30和1.30的大小。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1.30和.1.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

理论推导法:1.30是130个1/100,也是13个1/10;1.3是1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1.30=1.3)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1.30=1.3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 讨论归纳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

4、指导阅读。

讲述:书上也证实了我们的研究,并把它称为“小数的性质”。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判断)

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挑战一下你们。(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小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l.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4)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 1.820 2.900 0.080 12.000

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问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过渡: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4.90

整数和小数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先添上小数点,再添0)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