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妄臣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集合)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数学教案2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初步了解求积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积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求近似值过程中的连续进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

讨论:1.9736精确到十分位是2.0,这个0能不能省略?

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就是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这个0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20个0.1.

2.明确学习目标。

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出示例9。

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答案是多少?

(2)求近似数时要保留几位,四舍五入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一位?

(3)结果后面用什么等号,为什么?

2.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分钟)

基础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做第⑵题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专项题: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9、第10、第11题。

教师充分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思考过程。纠正巡视中发现的错误。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

2、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难点: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计算下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一、导入阶段:1、介绍组合体的计量方法

(1)这个形体你能直接用公式来计算吗?

(2)介绍组合体,有几个规则形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组合体,怎样来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求组合体的体积。

出示课题:组合体的体积

一、中心阶段: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单位:厘米)

(1.先把这个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

2.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你用这个方法试着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9+9)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结:

求组合体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二、练习阶段:

求下面各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8-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3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9厘米,宽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

总结: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板书设计

方法一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通过实际生活中箱装牛奶的排列方式,感知生活中有数学。

3.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熟记20以内质数,能准确地辩识一个常见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5.通过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6.能对现实生活中箱装饮料罐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二、教学工具:

CAI课件、题单1张。

三、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

1.观察生活:同学们,我们所喝的液体牛奶通常都是排在长方体的纸箱中。

请你们猜猜看:通常一箱牛奶的总数量会是些什么数?

师:真是这样的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箱装的'牛奶,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每箱共有多少盒?是怎样排列的?用算式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的右侧:24=4×615=3×512=3×4

2.实际数量的多种排列方法,分析可行性:

这些数量装在一个长方体纸箱中,还可以怎样排?(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排列方法,老师补充前面板书。)

板书:24=4×6=3×8=2×12=1×2415=3×5=1×1512=3×4=2×6=1×12

提问:你觉得哪种排列方式,实际生活中采用的可能性最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勾一勾。)

为什么?(不便携带……)

3.比较质疑,引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儿有13盒牛奶,如果将它们排在一个长方体纸箱中,要求每排数量相等,可以有哪些排法?17呢?19呢?(学生思考,同桌说一说,教师板书在黑板左侧)

板书:13=1×1317=1×1719=1×19

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数吗?

据学生回答板书,同时说明:像的这样的数还有很多。

(二)、探究新知

探究质数意义。

1.想一想:为什么右边的数量可以排成多行多列,而左边的数量不能排成多行多列呢?

四人小组讨论(提示: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关。仔细观察左边这些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CAI整理揭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强调: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如:13只有1和13两个因数,17只有1和17两个因数:19也只有1和19两个因数;……所以13、17、19……都最质数。

2.再举几个质数,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找出自然数1—20中有哪些数是质数?

4.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找出来的。(学生汇报后CAI出示)

探究合数。

1.用质数判断合数:右边这些数也是质数吗?(不是)为什么?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它们至少有几个因数?(3个)

CAI揭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强调: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2.请你再举几个合数,并说明理由。

3.巩固意义: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关键是什么?(因数的个数。)

4.谜底揭晓:日常生活中一箱饮料的总数量通常是些什么数?(板书:合数)很少采用什么数?(板书:质数,揭示课题。)

5.小组合作:找出自然数1—20中的合数。

6.学生汇报,老师用CAI出示。

(三)通过观察自然数1—20中的质数和合数,引出“1”:

1.刚才我们用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找到了自然数1—20中的质数有多少个?(8个)合数有多少个?(11个)一共有多少个?(19个)还漏掉了哪个数呢?(1)

2.提问: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CAI揭示: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发展练习:CAI辅助演示指导学生完成题单。

1.是的就在对应的表格中画“√”。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2.根据1小题填空

(1)最小的奇数是();

(2)最小的质数是();

(3)最小的合数是();

(4)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

(5)2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自然数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2)除2以外,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3)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4)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4.游戏:看看谁是今天的幸运之星。

学号数同时符合以下所有条件的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哟!

(1)小于20;

(2)是一个奇数;

(3)是一个合数;

(4)是5的倍数。

今天的幸运星是()号!

5.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数,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能说多少说多少。

四、教学结束: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师: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要让学生说清是如何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外延伸:

介绍“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呈现:速度×时间=路程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2、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的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离村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与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驶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

三、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第3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第5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可以设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了出方程并求出解。

板书设计:

相遇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时两车相遇。

五年级数学教案8

目标

①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②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及训练

重 点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仪器

教具

表示和的圆形投影片。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和和和

2、指名说一说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计算+。

学生读题,出示教具,教师说明用和圆片表示,用的圆片表示。

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个分数加法题和过去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②和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③分数单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

④有没有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就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请几名学生说说能分过程,教师演示板书如下: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学生读题。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时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评讲板演,请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最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概括总结。

学生齐读教材第120页上面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20页例3上面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①这两题计算后的结果都不是最简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②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计算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81—8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公顷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课前测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小黑板

一、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5()。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24()。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2、欣赏一些图片,读一读文字。问:你有什么发现?你想知道什么?

3、揭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2)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阅读书本)

(3)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我校的的操场长大约是60米,宽大约是40米,想一想:几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2)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会一下1公顷有多大。

3、尝试单位换算

(1)填空

2。3公顷=()平方米3400平方米=()公顷

0。063公顷=()平方米45800平方米=()公顷

2。3公顷=()公顷()平方米

987000平方米=()公顷=()公顷()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评议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梯形果园,上底是500米,下底是800米,高是400米。这个果园占地多少公顷?

2、一个占地1.5公顷的三角形地,它的高是400米,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米?

(二)完成P84页1~4题

四、课堂小结,开展评价。

1.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学生开展评价。(教师评全班表现,学生评自我表现)

五、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或者走访,了解自己所在的镇(乡)、村(居委会)占地多少公顷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三、合作考试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按要求填表

名称面积公式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2.8m4cm三角形6.8dm5dm梯形下底:2.8m 上底:1.2m

四、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练习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课题

平均数复习课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重现平均数的知识,通过移多补少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用移多补少法和算式求平均数。

通过丰富的具体事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特点,能够分析各种实际情况下平均数数据,能使用移多补少法理解和解答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整体复习平均数的知识,通过移多补少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使用移多补少法理解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SEEWO课件,学习单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目标导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引入

回忆旧知

深入理解移多补少

练习

巩固

拓展提高

总结

引导回忆。

回忆平均数的作用。

复习平均数基本求法。

通过3个情景,利用移多补少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口头说理或者结合图形,利用移多补少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变式提升。

利用移动补少和极限假设的思想解决问题。

在三个量的基础上增加到四个量,培养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活动1:

师:学校举行1分钟踢毽子比赛,有两组小朋友参加,结果如下。怎么确定谁获胜?

1为什么要比平均数?

2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吗?

3估一估并计算平均数。

4你可以用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吗?

活动二:

小胖在一次测验后得知语数英三门平均分为90分。那么判断:

1三门总分得270分。

2三门可能都得了90分。

思考:

1小胖又得知语文是90分,那么数学和英语可能是多少分?

2如果数学英语高于90分,那么语文()。

3如果数学高于90分,英语低于90分,那么语文()。

4练习:

小亚在这次考试中,语文比平均分低10分,数学比平均分高7分,那么英语一定比平均分()()分。

变式1:英语一定比数学()()分。

变式2:英语一定比()()()。

5小胖又得知数学得了95分,便很有自信地说:我其余两门成绩肯定都不会低于75分,你相信他说的话吗?

小胖在一次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的四门学科考试中,已知语文和数学低于平均分,英语高于平均分,那么最后一门品社()。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求平均数。

学生整理知识点。

学生举手回答。

选1生上台操作。

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画图说明陈述理由。

独立思考,阐述理由。也可画图说明。

独立思考,阐述理由。也可画图说明。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

说理是否到位

是否能操作到位

表达说理过程清晰,是否能借助图形表达。

是否能语言表达说理或画图说理。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

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5××=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000×200(克)1000×100(克)

整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得要约分。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用具:

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画有P97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二、尝试

1、方程的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P。105页上图。)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问: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7)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与P。105页的下图相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②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板书;20十?=100。

③”?“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习过,一般用什么

字母表示未知数?(师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

=100)

④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

⑤这道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⑥左盘中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这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式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生自由说,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⑦同学们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8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80。)

师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8)师出示P。106页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这幅图告诉我们,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234元。)

②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还可以表示为3x元。)

③谁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3x=234。)

④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这也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⑤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当x=78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友、右两边正好相等。)

师在3x=234的右边板书:x=78。

(9)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师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师请学生观察这幅图,并说一说它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一切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0)练一练:做一做。

2、解简易方程(一)。

(1)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①请学生阅读书上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②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出示例1:解方程x-8=16。

①x在这道减法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x-8=16,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所以x=16+8,x=24。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3)练一练:做一做。

三、应用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2~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具准备】

将例1主题图制成课件,或用吹塑纸做好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1(在买风筝的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

课件显示风筝专卖店的一角,动态、醒目地逐一闪动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也可用吹塑纸剪好四种风筝一一贴在黑板上,同时标上它们的价格。

1.看图叙事导入。

2.引入付款金额的计算。

教师指着上述表格,提问:“买3个风筝(1),要多少钱呢?”请学生当一回售货员,算一算买3个风筝(1)需要的总价。

二、自主计算“3.5元×3 =?”,体现计算策略多样化

1.人人尝试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经验独立算出买3个风筝(1)所需的金额。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智慧。

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几位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

3.重点分析、研讨第④种算法的算理。

面对上述四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在肯定前面三种算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④种算法。

师:上述四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多数会认为第④种算法比较简单,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将小数3.5元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换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写出如教材所示的乘法竖式:

4.课堂练习。

在上述表中增加一栏“总价”(课件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临时画出)。请学生算出买其他三个品种的风筝所需的钱数,并填在表中。

三、教学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所以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2.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提问:“想一想,在做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又干什么?”在学生依次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时,帮助学生理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①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巩固练习,总结评价

1.完成例2“做一做”中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板书设计】

例1:3.5×3=10.5(元)例2:0.72×5=3.6(元)

五年级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