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桑稚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小班数学教案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寻找生活中的数字,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写有数字的常见物体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磅秤、药瓶、家用电器、温度计等),陈列在室内。

教师准备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分类陈列。

活动过程:

幼儿介绍自带的有数字的实物,说明物体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到过数字,并猜想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功用(如门牌、车牌、交通灯、声音分贝表等)。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途,让幼儿体验到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说说家里哪些物体上有数字,

它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你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见过数字,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

幼儿园小班教案 我们一起玩纸圈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目 标:

1、发现图画中空缺和补块的形状特征,丰富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

2、能根据形状线索和画面线索选择合适的补块,尝试运用平移、旋转完成补图。

3、能坚持尝试,找出正确的补图方法。

准 备:刺猬麦麦1个;底卡3《补图画1》的6个补块、底卡4《补图画2》的.6个补块分别取下,放在相应的底卡下方。

过 程:

一、情境导入(以帮麦麦做“填充补图”为情境)

1、介绍角色 出示麦麦,“看看谁来到了我们班?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幼儿“麦麦你好!”

2、引出问题 “今天麦麦有点不开心,因为他有两块新图版不会做,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麦麦吗?让我们来看看麦麦的新图板是什样的?”出示底卡3、4,讨论其中的空缺可能是什么?“看看这里的洞洞是什么形状的?猜猜可能会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会是**呢?”

3、讨论补法 出示有补块的小盒子:“谁愿意上来试试?帮麦麦补上一个洞洞呀?”“他补上的是什么形状,补上的图案对吗?”

4、总结规则 教师:“今天我们玩得游戏叫做‘补图画’,要找出合适的补块,然后把它填到底板的洞洞上,所有的洞洞都要补上才行。”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分组操作 请幼儿回到自己所在组开始补图画。

2、观察指导 教师巡视各组,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

3、提示常规 教师:“做完的小朋友,可以拿给其他小朋友检查一下,检查完后要把所有补块放回小盘子里,如果少了赶紧找一找,材料都收好了就可以和相应组小朋友交换操作。

三、交流评价

1、展示交流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补完了吗?请把这次补好的图板留在桌子上,我们和麦麦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补对了。”

2、评价 教师:“今天我们都有哪些小朋友学会了根据洞洞的形状和周围图画来补图了?”

3、整理 教师:“麦麦要和大家再见了,我们也一起把材料收起来吧。幼儿有序收学具,活动结束。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帮助泥娃娃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感受中国民间工艺品—泥娃娃的特色。

【活动准备】

每人一套泥娃娃图片,PPT,音乐“泥娃娃”。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泥娃娃来了。

1、播放歌曲“泥娃娃”,听:谁来了?

2、交流:到底谁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泥娃娃是一个假娃娃,但是他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有手脚,跟真娃娃差不多,可是,她不会动。

[价值分析:直入主题,让孩子先对泥娃娃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二、介绍交流:了不起的娃娃。

1、出示1个泥娃娃,看:泥娃娃来了。

2、仔细观察泥娃娃的样子,交流:泥娃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小结:泥洼娃是胖胖的,十分可爱。

3、是谁做出了那么漂亮的`泥娃娃?

小结:泥娃娃是中国无锡特有的民间艺术品,也叫大阿福,是只有我们中国有的,他们是外国式没有的。

三、泥娃娃分家家。

1、出示5个泥娃娃图片:看,今天老师把泥娃娃请到了我们的中间,瞧,一共来了几个泥娃娃?

2、他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过渡:小朋友真棒,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

3、老师想把他们放在教室里展览,这里有一个两层的架子,该怎么把5个泥娃娃分别放到2个架子里呢?

4、请幼儿按特征分类,教师在旁作记录示范。

[价值分析:通过观察尝试进行不同的分类。]

5、幼儿操作两人一组,观看泥娃娃的图片,商议如何根据泥娃娃的特征分成两家,可为两家命名,并把他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1、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帮泥娃娃分一分,不要忘记记录哦!

2、幼儿操作。

3、交流各自的记录,并在以后的操作中继续尝试。

小结:我们在分类的时候可以根据泥娃娃不同的特征来进行分类,把相同特征的娃娃可以分在一起。

[价值分析: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巩固根据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情境“大熊、小熊来做客”

大小熊、大小茶杯、大小椅子各一个,娃娃家桌子一张。

红气球一个。小红花贴纸若干。

学具:大小标记、篮子8个,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今天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来打声招呼!”

“两只熊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

“谁来跟大熊握握手?”“谁来亲亲小熊?”

“大椅子给谁坐,小椅子呢?”

“大茶杯给谁,小茶杯呢?”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把他们分开呢,怎么分呢?大球要放到这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一个大的标记,谁来送一送!”

“小球要那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个小的标记,谁愿意来试试!”

强调语言: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玩气球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吹气、打气)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

“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你会怎么变?”

( 请个别幼儿做气球,教师和幼儿共同为他“打气”,“放气”。)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二,课堂实录:

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娃娃家”,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

幼儿:小熊

老师:它们一样大吗?

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

幼儿:一只大,一只小

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一个温馨的家的情境,可爱的大熊、小熊宝宝,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们很配合,有的还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

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

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

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

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教师指着桌上的大小茶杯“客人老师,要请客人喝茶,大熊用哪个茶杯合适,小熊用哪个茶杯合适呢?”

教师给熊喝茶,取大茶杯时说,幼儿一齐说“大熊请喝茶!”取小茶杯时说幼儿一起说“小熊请喝茶!”

让孩子主动向小熊问好,亲亲熊宝宝,抱抱熊宝宝,请它们坐,请它们喝茶……,这一系列活动,自然中透出温情,连调皮的乐乐也看了过来,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

2、按大小标记给实物分类。

(1)“今天熊宝宝还带来了很多的礼物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教师分别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这些礼物它们觉得挤,想请宝宝们把他们整理一下呢,你们愿意帮忙吗?”

幼儿:愿意。

出示大小标记,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宝宝们,看看你桌上的礼物是什么?”

幼儿:积木

幼儿:书……

“请每个宝宝拿出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幼儿从礼物里找出相应的一大一小的两个物品,对于不能分辨大小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将物体比一比。

“说一说,你的礼物是大的什么,小的`什么呢?”

“怎么整理呢?这样,我们把大的礼物要放到有大标记的篮子里,小的要放到有小标记的篮子里,好不好?”

“这儿有辆玩具车子,谁来送一送!”

一幼儿上前分别将大小汽车放进了有大小标记的篮子里,送时强调“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送xx回家”,这是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必须要学会的话,小班孩子语言匮乏,口语表达力的培养是要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的。三岁的孩子更是语言发展关键期,时时刻刻的纠正孩子错误的表达方式是必须的。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前评析

秋天到了,幼儿园的操场上落叶纷飞。每次户外活动都会发现一部分孩子喜欢追逐捡拾那些飘舞的树叶,孩子们互相讨论着:这片叶子是绿色的,这片叶子是黄色的;我的这片叶子大,你的那片叶子小;我的是圆形的,你的是三角形的,孩子们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们刚刚认识了各种标记(大小、颜色、形状)孩子们还只能对给出的一个现有标准进行分类,下一阶段将进入多角度分类,何不以分树叶为活动内容,以孩子们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操作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类活动呢?

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小班幼儿的这种抽象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分类活动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幼儿的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基于孩子对树叶的兴趣,我设计了“分树叶”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孩子们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不同特征学习多角度分类活动。

活动目标

1. 学习多角度将树叶分类摆放。

2. 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标准,进一步体验大小、颜色、形状标记的意义。

3.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各种标记卡一套。大、小标记头饰,红、黄、绿标记头饰。

学具:

1.收集各种树叶若干。

2.各种标记卡人手一套(有大标记、小标记、红颜色标记、绿颜色标记、黄颜色标记、圆形标记、三角形标记、卵形标记)。

3.分类盒人手一个,框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比一比,说特征。

1、树叶飞飞。

教师:“秋天到了,秋风把树叶吹到了教室里,吹到了小朋友的手上。(教师随着《小树叶》的音乐打开电风扇让树叶从风扇上飘落到孩子的手上。)请小朋友捡起一片树叶与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他们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看哪个小朋友能讲给大家听听?” 幼儿观看,并用小手触摸、感觉。(这个环节的设计,幼儿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们惊喜、惊奇、惊叹的表情,在加上那欢快的音乐,让开始有些紧张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2、比比树叶的大小。

教师:“你的树叶是大的还是小的?你是跟谁比的?”(小朋友拿手中的树叶跟左边的伙伴比比,又跟右边的伙伴比比,边比边说着,特别的投入)教师戴上大标记头饰问:“谁来跟我做朋友?”(手拿大树叶的宝宝跑到老师身边与老师一起游戏做朋友)同样老师再戴上小标记头饰邀请朋友一起游戏。

3、看看树叶的颜色。

教师:“你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说说树叶颜色。教师戴上红颜色标记头饰问:“谁来跟我做朋友?”依次戴上黄颜色、绿颜色

4、说说树叶的形状。

教师:“你的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树叶的形状。)教师戴上不同的头饰再次邀请树叶朋友来做客。

二 分一分,送树叶回家。

①教师出示带有大小标记的筐子:树叶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把这些树叶送回家,请你看看筐子上有什么?它叫什么标记?树叶放在哪个筐子里最合适?谁来试试?

请1~2名幼儿尝试将手中的树叶放在筐子里。

教师:“为什么你将这片树叶放在这个筐里?”鼓励幼儿讲出放树叶的依据。

教师:“小朋友请你再从桌上拿一片树叶放进筐子里,边放边讲你是怎样送树叶回家的。”(教师拿一片大树叶说:大树叶我送你回有大标记的家里)

教师:“你们为什么把大树叶放在有这样标记(大标记)的筐子里呢?”(引导幼儿说出理由:上面有大的人,所以我把大树叶放在里面。)

②教师出示带有颜色标记的`筐子:“这是什么树叶的家?谁来送小树叶回家?”

提问:为什么你将这片树叶放在这个筐里?鼓励幼儿讲出放树叶的依据。

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再从桌上拿一片树叶放进筐子,要边放边讲出送树叶的理由。”(红树叶我送你进红标记的家里,绿树叶我送你进有绿标记的家里。)

教师:“你们为什么把红树叶(绿树叶、黄树叶)放在有这样标记(红标记、绿标记、黄标记)的筐子里呢?”(引导幼儿说出理由:上面有红标记所以我把红树叶放在里面,上面有黄标记所以我把黄树叶放在里面,上面有绿标记所以我把绿树叶放在里面)

③教师出示带有形状标记的筐子:“这是什么树叶的家?谁来送小树叶回家?”

提问:“为什么你将这片树叶放在这个筐里?”鼓励幼儿讲出放树叶的依据。

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再从桌上拿一片树叶放进筐子里,要边放边讲出理由。(椭圆形树叶、扇形树叶、针形树叶)我送你进XX标记的家里。”

教师:“你们为什么把椭圆形树叶(扇形树叶、针形树叶)放在有这样标记(椭圆形标记、扇形标记、针形标记)的筐子里呢?(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三 试一试,谁的方法多。

① 认识分类盒。

教师拿起分类盒向幼儿介绍:“这是小树叶住的地方,名字叫分类盒,分类盒的每一个格里可以住不同的小树叶。”

② 幼儿尝试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将小树叶分类摆放。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个别幼儿说出他是按颜色标准给小树叶分类的,还是按大小给小树叶分类的?

③ 幼儿自己选择分类标准尝试多角度给树叶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幼儿是否按同一个标准将树叶分完,然后再选择另一个分类标准进行操作的。并提醒幼儿要边操作边说出理由。

总结:让幼儿讲一讲用了几种方法送小树叶回“家”的?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树叶纷纷飘落给秋天涂上一种神秘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选择了“分树叶”作为活动内容,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学习了按物体的一个特征标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为学习多角度的分类树叶,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标准,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目标难易适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活动过程中,我贯彻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育理念,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发现学习。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多角度将树叶分类摆放,难点是自己选择分类标准来给树叶分类,并选择相应的标记。对于难点的突破我采取了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方法,具体分三个环节:

1.用游戏找朋友的形式让幼儿对树叶的分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标记所表示的意义与实物的共同特征的联系。

2.用送小树叶回家的游戏,比第一个环节稍微抽象概括了一些。3.在有前面的两个游戏环节做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让孩子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将树叶分类摆放,并选择相应标记,就有水到渠成之效果,过渡自然,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本次活动寓教于乐,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三性”,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多角度地分类树叶,教育教学效果好,目标达成度高。

本次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整个活动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收放自如,做到了心里有目标,但又不为目标所左右,是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目标

1.体验游戏中学习的乐趣。

2.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能按数量取相应的物体。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4块积木代表鼓娃娃,10个雪花胶片和一块可插4排雪花片的计数板,数字点卡。

活动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量。

活动难点:按数量取相应的物体。

活动过程

1、 游戏:“听鼓声取积木”。

(1)每敲一次鼓,就拿出一块积木。(分别敲4次鼓,取出4块积木)

老师:“小朋友手上的积木就是“鼓娃娃”,小耳朵注意听,每听到一次鼓声,就拿出一个‘鼓娃娃’。”

(2)幼儿数一数,有几块积木。

老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个‘鼓娃娃’蹦出来了,注意要从最左边开始数,用手点着积木数。”

本环节复习4以内的数,强调点数的方法。

2、取雪花片,看数操作。

老师举数字,幼儿按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老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手上的卡片上是数字几?请你拿出跟数字一样数量的雪花片。”

3、老师分别按次数敲鼓,幼儿根据鼓声的.次数,从计数板上取走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到盘子里。

4、游戏:“开火车”

游戏规则:幼儿手上拿着画有圆点的卡片,老师拿数字卡片,当老师出示数字卡“5”,手上拿着相应数量点卡的幼儿就上车,组成一列火车。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数一数你手上的卡片里有多少个圆点?”“数字5的小朋友请上车。”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尝试按一定的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

2、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胸饰人手一份(猫、狗)分颜色与大小。

学具:

(1)鲜花铺(分颜色、分大小)

(2)服装铺(分颜色、分大小、分款式)

(3)日用品架(餐具)(分大小、分颜色、分种类)

(4)食品架(薯片)(分颜色、分高矮)

(5)课件

(6)图书架(分大小、分颜色|

三、活动过程:

1、实践感知:(听音乐进场)

T:小朋友,快来看,这是谁呀?(汪汪),他们呢?(咪咪),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咪咪和汪汪排队进大商场好吗?想一想,商量一下,怎么排?

咪咪,我们一起来看看汪汪是怎么排队的?再来看看咪咪是怎么排的?(幼儿集体说,教师总结)

T:队伍都排整齐啦,接下来我们要进大商场啦,大商场里的货物可真多,有鲜花、有食品、有餐具、有图书、有服装,还有一个好玩的电子游戏室,请汪汪和咪咪一样一样地去玩一玩,如果你发现那些商品没有排列整齐呀,就来做理货员,把它们理一理,排一排。

2、幼儿分组操作:

3、集体参观百货商店,讨论:

T:咪咪,快来食品柜看看,这里的薯片可真多,颜色不一样,高矮也不一样,看看刚才的理货员是怎么排的呀?(讨论,如有错误,集体修改)总结:哦,原来它们是按照高矮(颜色)不同来排队。

食品柜看完了,我们再来图书室看看吧……

4、运用迁移

T:马上要过新年啦,百货商场里呀想挂一些漂亮的'气球来布置新年的气氛,请我们的小汪汪,小咪咪一起来帮忙想一想该怎么挂呢?看看谁想出的方法多?(先讨论)然后个别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指南》在“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是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收拾物品时,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学过了“亲亲一家人”的主题,幼儿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兴趣浓厚,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整理照片这个活动。活动通过创设“帮助巧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物群卡的数量特征,层层递进活动难度。通过形象的动物群卡和全家福照片整理,初步感知数量,能够按照不同的数量群归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数量,知道点子可以表示物群卡的数量特征。

2.能按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3.体验整理照片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点卡标记(3-5),长颈鹿物群卡(3-5),绵羊物群卡(3-5),鸡物群卡(3-5),相框三个,篮子三个,全家福图片。

2.经验准备:5以内数量的学习经验。

3.活动重难点:按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活动过程:

  一、复习感知3-5数卡与动物群卡的一一对应

1.情境创设引出活动内容。

小动物知道小朋友都有全家福,他们可羡慕了,于是,巧虎宝宝就帮助小动物也拍了全家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复习感知3-5的数量群。

这是谁的全家福,有几个成员?

3.物群卡和数字卡一一配对。

这是绵羊的一家,上面有几个成员呀?我们用数字来表示。

2.观察并感知相同的数群。

这是绵羊家,有几个成员?和长颈鹿家的哪一张是一样多的?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

巧虎宝宝翘起了大拇指,你们可真聪明啊。

  二、根据点子卡将物群卡分类。

1.出示3,4,5点子相框。

我们发现他们上面的圆点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相框的点子整理物群卡。

哪张照片应该要放进这个相框?

漂亮的相框增加活动兴趣点,吸引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三、按照物群卡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1.出示无点子篮子。

2.教师展示整理的方法:一样多的放一起。

巧虎宝宝想来自己整理照片了。它准备了三个篮子,它先拿出了五只长颈鹿的照片,放在第一个篮子里,又把五只绵羊的照片放了进去,最后把五只鸡的照片也放了进去。

为什么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呢?

3.邀请个别幼儿尝试整理动物照片。

我们也来试一试吧。这个篮子我想放三的照片。

  四、集体参加,整理照片。

1.邀请幼儿把小朋友的全家福整理到相应的篮子里。

老师有好多小朋友的全家福。请你仔细看看跟哪个篮子里的小动物成员是一样多的呢?一样多的放一起吧。

  课后反思:

学习了“亲亲一家人”的主题后,我发现班里的幼儿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仍然兴趣浓厚,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整理照片这个活动。

活动根据《指南》在“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收拾物品时,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活动通过创设“帮助巧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导入,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重点引导幼儿关注物群卡的'数量特征,层层递进活动难度。通过形象的动物群卡和全家福照片整理,初步感知数量,能够按照不同的数量群归类,在情境中快乐学习数学。

活动准备充分,动物图片和全家福照片,还有漂亮的相框。在活动过程中,气氛宽松,愉快,幼儿参与积极,认真。过程中我的语速偏快,可以再放慢速度,以便于幼儿理解和消化。在教学中应避免语言的书面化,比如在询问照片中动物的数量时,不应是“有几个成员”可以表述为“有几只小动物呢?”。在活动进行到最后一步,分发全家福请幼儿帮助整理时,可以直接分发,不用再仔细讲解有几个人,应该放到哪个篮子里,显得拖沓,以至于上课时间有点偏长。整理的方法在前面的过程中已经讲明,这个环节便可直接讲明要求,请幼儿自主操作。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是从实物到点再到数字呈现,最后到没有数字和点的过程。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先呈现了实物再出示数字,最后是点和无数字和点。现行的数学理念中可以不用出示数字,只有实物和点子卡就可。活动可以修改为在把照片整理进相框时,整理进去了再出示点子,帮助幼儿能够将实物和点子对应起来。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上、下,感知物体上下方位变化。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PPT课件;香蕉、苹果、玩具、图书等实物。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认识上下的空间位置。

2、活动难点:能用语言将上下位置描述出来,感知物体上下方位变化的趣味。

3、指导要点: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说说东西摆放的位置。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金苹果、银苹果"引入活动

2、游戏"藏猫猫"引出活动主题,认识上下空间位置。

(1)创设问题情境。

布置一个情境:桌子上放着香蕉,桌子下放着苹果。

(2)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桌子上有些什么?桌下有些什么?

请幼儿说说香蕉、苹果都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小班数学教案及反思《上下放放放》含PPT课件

(2)让幼儿自己放,放完后告诉大家:我把什么东西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5、指导幼儿找找说说生活中的上下。

找找说说教室里或教室外有什么东西是放在什么的上面?什么东西放在什么的下面?

小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按图形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手臂上一副袖套(红或绿);图形卡片;分类盒;小货车四辆,分别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小班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