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薇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厘米。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记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C,比0°C低5°C,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0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记作5°C或+5°C,零下5°C可记作-5°C;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φ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当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小熊家的红果树丰收了,他要做成糖葫芦,一串4个,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小熊怎么也想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三、实践应用。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