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毒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题目: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教科书5页题目)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必然事件有,不确定事件有。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题目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题6.4知识技能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3

【知识与技能】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目,进一步熟悉开平方的运算过程,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的运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运算,并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平方运算,为后续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刚家厨房的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米?边长的近似值是多少?(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

2、用计算器分别求,得近似值。(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3、0.36的平方根是( )

4、(-5)2的算术平方根是( )

二、题目内容

(一)填空

1、若=1.732,那么=( ) 2、(-)2=( )

3、 =( ) 4、若_=6,则=( )

5、若=0,则_=( ) 6、当_( )时,有意义。

(二)选择

1、下列各数中没有平方根的是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的值是( )

A.B.C.D.; 2、4_2-49=0; 3、(25/81)_2=1;

4、求8+(-1/6)2的算术平方根;

5、求b2-2b+1的算术平方根;(b<1)

6、

7、 ;(用四舍五入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8、肖明家装修用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瓷砖共66块,铺成了10.56平方米的房间,肖明想知道每块瓷砖的规格,请你帮助算一算。

三、小结与巩固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题目:(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XXXXXXXXXX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题目: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

题目: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X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XXXXXX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XXXXXXXX。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XXXXXXXX。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6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_=7,y=4, z=0时,求代数式_ ( 2_-y+3z)的值。

解:_ (2_-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s= ah,5×,-y,_-2=y,a-b,3_>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题目本是0.3元,买a本题目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其中a=2

⑵当时,求代数式的值。

5、填表

_

y

_+y

_-y

_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7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_, ab, _+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_+y)可以写作2·(_+y)或2(_+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填空

①棱长是a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m的数

⑵被2除商为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_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b的两位数。

解: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和,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即。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n=an×10n+an-1×10n-1+……+a1×10+a0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8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题目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题,从题目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题目提高

活动内容: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木棒,用长度为2厘米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厘米的`木棒呢?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完上面问题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