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终止符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板书: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4331>5×()9×()<52()×8<65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

11-6=

13-5=

12-7=

11-3=

14-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

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

因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 20, 34, 55

二、新课引入

师:想一想,如果要给1~12这12个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奇数和偶数分。

按一位数两位数分。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可以把它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板书:质数和合数)

三、新课讲解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找出12个数的所有约数

师:怎样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找出这12个数的所有约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出6个数的约数,全班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对这12个数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按照约数的多少,把这12个数分成以下三类: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全班检验分法是否正确。

(3)引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合数

观察分出的三类约数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说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师: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约数的个数不同,只有两个约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合数)

师:仔细观察这5个质数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质数下定义吗?

指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师:仔细观察这6个合数的约数,它们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为什么就不是质数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合数下定义吗?

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

理解只有除了还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没有的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师:那为什么数1分到第三类呢?(它只有约数1一个约数,因此它不能分到质数(两个约数)类,也不能分到合数(两个以上约数)类)

师:因此,我们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出示例2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那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师:你会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检查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师: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才能判断吗?(不用,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用这种方法判断这几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抽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练习: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果每次都要算出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麻烦吗?(麻烦)下面老师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查质数表法。只要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判断时,只要查一查表内有没有这个数,有就是质数,没有就不是质数。

师:那怎么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

阅读练习十三第1题,按十三题的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1) 写出2~100的数

(2) 依次划去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

翻开书本60页,对照质数表是否与自己的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3,4题

2.找出2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3. 说一说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自然数可能是 .

(2)即使偶数,又是质数的数肯定是

(3)即使奇数,又是合数的数肯定是

(4)即使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是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预习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