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情の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实用】大班数学教案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序数的方向性,初步使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想开心的玩,看,它们玩的可开心了,这时候突然“咚”的一声。天气暗了下来,小动物们很是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黑暗里传来了声音,听:小动物们,你们好,你们需要齐心协力完成闯关任务才能赶走黑暗,继续游戏,一共有三关,努力吧,于是小动物就开始闯关了。

二、 左右序数。

教师:小朋友看,这是第几关?(第一关)看,小动物代表队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第一关的闯关场地,我们先来看看小动物代表队有几只小动物?(5只)一起数一数。接下来该完成闯关任务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我们来听一听:本关有三个任务需要完成,我们先来听听任务一是什么:从左向右第5个小动物是谁?再来听一听任务二:从右向左第5个小动物是谁?任务三:某某在什么位置?我们完成任务了吗?听:恭喜闯过第一关。

三、 上下序数。

教师:该第几关了?(第二关)小动物进入了第二关的闯关场地,这次的队形和刚才的一样吗?(不一样)这次排着纵队来了,我们听一听这关的`任务,听:本关有三个任务,我们来听一听第一个任务:从上往下谁是第四?任务二:从下往上某某排第几?任务三?某某在什么位置?听:恭喜闯过第二关。

四、 空间序数。

教师:小朋友真棒已经帮助他们闯过了前两关,接下来该进入第几关了?(第三关)听一听第三关的闯关任务:欢迎进入第三关,在您面前的就是一座漂亮的房子,请根据我的要求找到相应的房间,任务一:某某住在第二层第一间,请进入你的房间。任务二:某某住在第一层第5间,请住进房间。任务三:小花住在那个房间?听:恭喜闯过第三关。闯关成功。

五、操作活动。

小朋友太棒了,为小动物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你们看,黑暗赶走了么?黑暗赶走了,他们又再快乐的游戏了。小动物们非常感谢中一班的小朋友,于是给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带了两个礼物,想要么?我们看看是什么礼物,( )为了让你们的礼物也有一个家,老师给每小朋友准备了一座城堡,看,现在就请小朋友把礼物送进城堡里,首先我们先把 送进去,送到第二层第五间,第二个礼物小朋友可以把它送到你喜欢的房间里,谁能告诉老师你送到了那个房间?举手回答,四个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说一下一下自己把礼物送到了那个房间。

活动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意图:

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进行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具有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的守恒是指物体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数目与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排列疏密没有关系。大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郊游》。以故事情节贯穿其中使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数的守恒,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能不受排列形式、空间距离、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因素的影响,理解体验10以内数的守恒。

2、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积极思维,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歌曲《去郊游》、习题卡片、一些图片。

1、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数量在8-10):两排树---数量大小形状相同,排列的间距不同,判断是否相同;三种菊花: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其中两排数量一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小动物们要去郊游了。

瞧,兔妈妈,猪妈妈和猫妈妈都来了,它们的宝宝也都排好了队准备出发了。

(评析:这个环节只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但也为幼儿提出了具体的观察要求:小动物的排队)

(二)引导幼儿理解体验10以内数的守恒。

1、小动物排队(数量8不受排列形式的影响)

引导:(课件展示三种排列形式,猪---圆形,兔---三角形,猫---一横排)

师:小动物们都排成了什么队伍?

我们用眼睛来看看,你觉得三种动物宝宝的数量是一样多吗?谁多,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样才能正确知道那种动物宝宝多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集体点数,分别说出每一种动物的数量),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是8个)

小结:虽然猪宝宝、兔宝宝和猫宝宝排成了不同形状的队伍,但是它们的数量都是8个是一样多的。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幼儿仔细观察——猜猜谁多——验证结果,层层升入使幼儿了解了物体的数目不会因为排列的形状而发生改变。)

2、分帽子(数量不随空间距离变化而变化)

师:要出发了,猪妈妈怕自己的宝宝晒伤,帮宝宝们准备了很多太阳帽和太阳镜(课件展示数量为8的帽子和眼镜,帽子叠在一起,眼镜一竖排)

师:哎,你觉得太阳帽和太阳镜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

有没有其他想法的?你们觉得那个方法好?(数的方法最好。)

哎,你们发现了吗?原来是一样多的呀!都是几个呢?(8个)

小结:原来我们光用眼睛看并不准确,一定要亲自去数一数,这样才能准确。

让我们把太阳帽分开来。

小结:原来刚才太阳帽只不过是叠起来了,但是数量还是8个,和太阳镜是一样多的。

(课件一一对应)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眼镜和太阳帽的数量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眼镜叠起来了)叠起来了数量变了吗?

小结:不管太阳镜分开放还是叠拢放,队伍的长短变了,但是数量都是8个,没有变。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幼儿设定了一些难题:(1)帽子是叠起来的,眼镜是分开放的。在这里幼儿首先是用肉眼观察感觉眼镜多,然后通过数来验证。(2)帽子分开放了,眼镜却叠起来了。这时候有的幼儿就觉得是帽子多而眼镜少了,最后通过验证发现其实不管物体排列的是紧还是松,它们的数量是不会改变的。并在这个环节中渗透了数量词的运用,使幼儿对量词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3、拔萝卜(数量不随大小变化)

引导: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了哪里呢?(课件展示萝卜地,兔子在挖萝卜)

兔妈妈和兔宝宝来到萝卜地准备干什么呢?

萝卜挖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是妈妈挖得多还是宝宝挖得多?(幼儿集体回答)(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两排萝卜)

同样是8个萝卜为什么让人觉得妈妈拔得多,宝宝拔得少?

(验证的时候可以两个两个数。)

小结:兔妈妈拔的是大萝卜排的队伍长,兔宝宝拔的是小萝卜排的队伍短,但是都是8个萝卜,所以是一样多的。(师生一起小结)原来一定数量的物体不会因为它们的大小,排的队伍的长短和排的形状而发生变化的'啊。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较前面2个环节简单了,而且请幼儿来帮助一起总结,使幼儿的概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个环节中的验证也有了一个提升——幼儿用两个两个的数来验证,这样不仅能力提高了也不会感觉那么枯燥。“原来一定数量的物体不会因为它们的大小,排的队伍的长短和排的形状而发生变化的啊。”这一句总结是对前面3个环节的总结,使幼儿的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操作活动

1、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

课件展示,引导:这时候,猫妈妈带着宝宝们来到了树林里,哎呀,他们正在烦恼呢,他们碰到了什么事呀?

课件展示:原来他们发现有两排一模一样的树,到底这两排树是不是一样多的呢?一样多的就在后面的小方框李做个标记。

课件展示:他们还看到树林里有三排菊花,这三排里有没有一样多的菊花呢?如果有,请在两排一样多的菊花后面画个相同的标记。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提醒幼儿数清每一排的数量,鼓励快的幼儿完成两个操作。

(四)结束

交流操作结果,明白数量相同的东西不受空间距离和颜色、大小形状的影响。

提问:你发现了树和菊花的什么秘密?

你怎么知道两排树是一样多的?

你找到哪两排菊花是一样多的?

先请一个孩子上来,然后问其他孩子是不是和他一样的。

(枫树虽然两排不一样长,但是它们的数量却是一样多的,椰子树虽然排的队伍是一样长的但是数量却是不一样多的。原来,并不是看上去两排不一样长短的树就是不一样多的;而两排一样长短的树,就是一样多的,做事可不能光看表面哦。)

(菊花的讲解可以稍微简单点了,可以让孩子来说)

(评析:交代操作要求和讲解幼儿作业时,教师都能由繁入简的为幼儿讲解;并适当的请幼儿来进行讲评,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总结,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这一活动的掌握。)

(五)延伸

小动物们排了那么多的队伍,我们也来排排看吧。

师:现在我们有XX个小朋友,是什么形状坐的?现在请小朋友排成3排,每排10个小朋友,变成一个长方形。

现在我们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刚才半圆形上的人数是不是一样多?

原来我们不管排成什么形状都是30个小朋友,数量没有改变。

我们还可以排成其他的形状吗?那我们一起出去排排看吧。

教学反思:

活动是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形象地将数的守恒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便于幼儿掌握,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整个教学以去郊游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形时钟一个,没有指针的纸制大钟面一个,1—12整点电子钟卡片。

2、学具准备:实物钟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游戏:钟之歌。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音乐唱“钟之歌”,边唱歌边做动作。唱完后教师提示:“这是一首谜语歌,请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刚才小朋友们猜的谜底是钟,我们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时钟。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时钟朋友。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通过拨钟,认识分针和时针。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人是整点钟。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个小时。

4、自由拨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出示写有整点钟的电子钟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中。边拨边与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面重合(即12点整)。

三、分组活动。

教师:时钟想和小朋友分组玩游戏。

第一组:游戏“时间超人”,一名幼儿站在大钟前,背对着大家。另一名幼儿报时“X点整”。听到报时后,大钟前的幼儿就用手臂来摆出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游戏可反复进行。

第二组:按要求拨钟。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播出相应的时间。

第三组:时间时间对对碰。做《操作册》第六册第七页的.活动“剪一剪、贴一贴”。

四、游戏活动。

教师:老狼也学会了认识时间,我们去考考它。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电子钟面卡片12张,走到前面扮演老狼。幼儿跟在“老狼”的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边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幼儿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买文具的游戏,掌握简单的付钱方式。

活动准备:

1.布置一个“文具店”,分别摆放各种文具及价格牌,价格均为1元、5元钱、10元。

2.教师教学资源(认识人民币)。

3.幼儿每人自备小钱包,内装有1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

4.每人一存折(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钱包里的人民币,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1)引导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发现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买东西用的钱,我们穿衣服、用的家电,吃的菜等都是要用钱买的。外国的钱叫人民币,上面都有国徽、“中国人民银行”的汉字以及表示钱数的数字、汉子等。他们也有许多不同点,如有硬币和纸币之分;上面的图案、数字和文字也不同等。

(2)游戏:看谁找得快。

玩法: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如教师说:“请找出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人民币。

2.出示教师教学资源,了解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教学资源,初步理解5元=5个1元的换算关系,鼓励幼儿自主探索10元与1元和5元的换算关系。

3.第一次“文具店”购物,初步了解购物付钱的几种方法,巩固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1)玩法:幼儿带着钱包,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没人一件,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教师担任,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2)建议提问:5元(10元)的商品有几种付钱方式?如5元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元或5个1元来付钱。10元有三种付钱方式。

4.第二次购物,发现很多种付钱方法,初步探究最简便的付款方式。

(1)玩法:幼儿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每人两件,收银员可由能力较强的幼儿或老师担任,教师重点观察提升幼儿付钱方法。

(2)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可以涉及以下问题:“你买的是什么?一共多少钱?你是怎么样付钱的?”如6元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元的来付钱,或用1个5元和1个1元合起来付钱。第二中付钱方法简便多了。

5.出示“存折”,介绍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每位幼儿一个“存折”,教师根据幼儿日常的各种表现,奖励小印章,每个小印章在角色游戏时可以到“银行”兑换“1元钱”,并在游戏中使用。

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及时督促幼儿洗手,并提醒幼儿人民币上有许多细菌,要认真洗手。

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⑥第6~7页,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及使用方法。

3.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一步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各种付钱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敢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初步了解制作柱式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柱式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学习制作柱式统计图

活动准备

集体准备:柱式统计图3张、玩具若干

自行准备:幼儿用书、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开一家小小超市,请你们当超市统计员。来统计超市物品的数量。首先来统计玩具的数量,看看有些什么玩具?谁多谁少呢?

二)自由探索,尝试统计

1、出示空白统计表,鼓励幼儿想办法来统计玩具的数量。

——师:这是一张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来统计玩具的数量。你们能想想用什么办法来表示玩具的数量呢?不能用数字宝宝哦,因为它们都回家休息了。

2、教师逐一用幼儿想的办法来统计数量。

3、交流统计结果

——师:你们觉得这些统计方法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它能不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三)观察讨论,认识柱式统计图

1、引导幼儿感知柱式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师:老师有一个办法就是涂格子来统计数量。请你们来看一看

2、比较几种统计方法,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涂格子的方法来统计数量好不好?为什么好?

3、教师小结:这种记录表叫做柱式统计图,用它来统计数量不仅速度快,而且大家容易看清,并能一下子比出多少,十分方便。

四)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柱式统计图

1、请幼儿翻到《我的数学》第8、9页并完成。

大班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