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留井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背景分析:

为了进一步实施南城小学《改造我们的教学,打造多元建构式生态课堂》教研活动。在南城小学的校长室和教务处的领导下,开设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为了展示年轻教师的风采,我从南城小学学生的学情、特点出发,由浅入深,设计的环节迎合了低年级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真正做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只是一节课,我积极认真的做好备课工作,仔细推敲,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课前准备:

为了能上好《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准备了纸条和凑齐了55枚一分钱硬币并放在信封里。因为一分钱的硬币的厚度是最接近1毫米的,学生在初学毫米阶段,这样的长度表象一定要建立好。在制作PPT课件方面,我为班级个子最高的学生测量了升高并拍摄了照片,确保上课时展示出课件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米尺、学生尺。教师准备课件、一分钱硬币、学生尺、米尺、零刻度磨损的学生尺、银行卡和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二(1)班学生谢雨轩的照片和简介。通过谢雨轩的简介中身高一览,让学生用双手来比划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回顾米和厘米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同班同学的身高引入新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米和厘米”的概念,为新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静相依,充分感知

(一)认识分米

1.设疑引入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的门高2( )

课桌高约70( )

1棵大树高7( )

1根米尺长1( )

我们手中的学生尺长2( )

问答学生最后一题该怎样去做呢?填“米”和“厘米”合适吗?填什么单位好呢?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分米”。(板书:分米dm)

学生知道了我们手中的`学生尺是2分米,而学生尺上标识出来的是20厘米。1分米等于20厘米,那么1分米等多少厘米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1米=10分米,点名读一读,再让学生一起读两遍,增加印象。)

【设计意图】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1分米多长呢?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发现 1分米=10厘米。安排填写单位的练习,巩固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量一量

小朋友打开信封,信封里面有一张纸条,请小朋友们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

让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根长1分米的纸条,有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牢牢把这一分米的长度记在心里。

师生一块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停留10秒让孩子记忆。再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量一量我们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汇报结果。

3.画一画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并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分米的长度。讲解1分米长线段的测量的方法,不论从哪个刻度开始画,只要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就是1分米。

4.找一找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长1分米物体。指出:如果不是正好1分米长的物体可以用“大约”来表示。

5.建立分米的表象,体会1米=10分米

由 10张1分米重叠在一起的纸条,让学生猜测手中的纸条有多长,在学生定势在由10张1分米重叠在一起的纸条是1分米的时候,再把10张1分米重叠在一起的纸条拉开,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时候纸条有多长了,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并让这名学生再找一个小帮手,一起来量一量。

让学生感知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得到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点名读一读,再让学生一起读两遍,增加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长度观念和估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培养。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时刻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用学生手中的小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第二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朋友毫米该出场啦(板书:毫米mm)。

介绍学生尺上1 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投影展示一把学生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感受毫米,体会1厘米=10毫米

请小朋友们拿出信封里的一分钱,一分钱的厚度呢就是1毫米,把一分钱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再慢慢把硬币抽出来,一起来感受一下毫米的长度。(停留半分钟让孩子感受。)再说一说哪里物体的厚度是一毫米。讨论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汇报结果。(板书: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生对于长度单位的了解,并不是一无所知,其中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量不到1厘米厚的数学书,引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生活测量的需要,体验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格,沟通厘米和毫米间的十进关系,再通过测量1分硬币、身份证、银行卡以及捏10张纸的厚度,列举1毫米长的物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

3.说一说,排一排

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并说明自己在已学的长度单位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练习,挑战自我

1.完成 “想想做做”第1题。

在测量橡皮的长度和回形针的长度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用30毫米加上5毫米等于35毫米。测量回形针的长度,用30毫米减去2毫米等于28毫米。

2.完成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汇报结果。在书写数字的时候方向要后面的单位名称保持一致。

3.完成 “想想做做”第3题。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这次测量用什么工具比较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立足于教材设计的练习,有层次地让每一个题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先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再测量,先比划物体的长度,再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先估测线段的长度再测量等活动,内化了学生对每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延伸,体会运用

出示学生日记,一起来找一找日记中的错误。

20xx年3月31日 星期一 晴

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分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学校离我家很近,只有90毫米。在路上我看到了3分米高的树。经过2分米高的门,走进了4毫米高的教室,坐在70毫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读7分米厚的语文书。

【设计意图】真正让数学融入了生活,以改错的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也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和1厘米=10毫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笔算并验算

(出示)比一比,算一算

6+8 7+9 6+3 5+7

60+80 70+90 60+30 50+70(口算交流)

A: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同桌说一说)

比一比,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异同)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265+137 472+58

要求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在课堂本上)

2、练习五第2题

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A:怎样验算加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172 94+707 546+21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4.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出示)

学生说说图意,在心里进行快速口算

A: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凉亭到梅园哪条路近一些?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出示)

学生说图意

5.A: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怎样列式?(学生思考交流,解决在课堂本上)

交流校对,集体订正

A: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解答)

四、教后小记:

课题三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地,激发兴趣(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学生经历提问和列式的过程)

引入: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要求列式:85+143+126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要求: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独立在随堂本上尝试(独立练习,同桌学习)

(巡视)指名板演:

1)两道竖式

2)两道竖式叠加

3)只列一个竖式的

2、动手实践,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灵活进行笔算

4、初步小结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比较竖式的写法,说说你喜欢哪一种?

(倾向于:只列一个竖式:

8 5

1 4 3

+1 2 6

3 5 4)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算法,再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竖式的好处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A:用你喜欢的算法,你能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怎样列式?

讨论列式,独立尝试在随堂本上,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就178+194+236

1 7 8

1 9 4

+2 3 6

□□□进行讨论)

A:如果是这样列竖式,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讨论交流:

方法1、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

方法2、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

A: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指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组织讨论方法1和方法2的优劣

(交流明确:能凑成10的先相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好朋友淘气要搬新家了,他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买电器,让我们一起到商场去看看吧。

2、师:商场门口贴着一张公告“为迎接20xx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本商场特举行有奖竞猜活动,凡猜中本商场电器价格者,将获得兔宝宝一只。”

让我们都来猜一猜这些电器的价格吧!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彩电——8张100元;

冰箱——千位是1,百位是2,十位、个位是0;

洗衣机——整百数,比彩电要低一些;

电风扇——几百几十的数,比200少一些。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问,老师板书

(1)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2)1台风扇和1台电冰箱共花多少钱?

(3)1台电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元?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800+500”你有什么好办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5、试一试: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算一算其余两道问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1200-800”说算理。

四、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1、师:淘气在成功购买到电器后,准备回家了,在商场楼下看到一块牌子,上边写着“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答对以下的题,你将有机会得到一张优惠购物券,如果你也想获得,请积极开动脑筋”。

2、翻书到54页,在书上完成第一题,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订正。做完后教师要强调,口算时请注意相同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五、游戏激趣,知识巩固

1、速算比赛

(1)我们班的孩子算得又对又好,可谁最快呢,这张优惠券该给谁呢?接下来让我们在速算比赛中决一高下吧.我在课桌里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张题纸,计时1分钟,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学生进行1分钟速算,同桌互判。

(3)同桌互相评价。

2、你说我算

师生互动:还想继续吗?我这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抽一张?

同桌互动:你想抽一张吗?每一桌的信封里都有几张卡片,你抽一张,同桌也抽一张,比一比谁说得多。

六、自我评价

这节课学完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自我评价一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 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 (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 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 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在求6里面有几个3.)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

(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 来了13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搭正方形。

1、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最多可以搭出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算式?

2、 指名汇报:

13÷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呢?

等于多少呢?

请大家把带的学具拿出来,自己来摆一摆,看可以搭几个。

3、 学生动手操作。

4、 汇报:(摆了3个,还多1根)

为什么剩下的1根不搭了?

(因为剩下的1根不够组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13除以4等于3余1.13÷4=3 (个) ……1(根)

师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应写清单位。(搭了3个, 还剩1根)

5、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

《搭一搭(一)》练习教案

巩固练习

懂得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老师想要考考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1、路边的老树生病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2、 游戏练习,学以致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十一”国庆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 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第7个是什么颜色?

生:红 颜色。

师:第9个是什么颜色?

生:蓝颜色。

师: 第29个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颜色。

师:你们是怎么猜的?

学生汇报。

师: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习了知道,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了。

谈感受,谈体会。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第五页的练一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生高兴得说喜欢。 课件出示:猜一猜:打一物体

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息叹。

外表看来圆又大,遇到打击就暴躁。

猜猜气球的颜色

2、下面在小组内摆小棒游戏。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同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三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用小棒摆正方形

做一做

闯关游戏:

第一关: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一定要比( )小。

2、46 ÷ 9 =5 1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 )

抢答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第二关:出示课件。

猜猜气球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能按要求进行正确地数数;

2.知道千以内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数数,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1.二(1)班有46位同学。

2.方芳同学去年期末考试数学得了98分。

3.一袋大米有50千克。

4.小铭的爸爸身高176厘米。

5.一件女式羽绒衣的价钱是480元。

哪些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46、98、50、介绍这是百以内的数。

哪些数是我们以前没学过的?176、480。真能干,没学过也会读了。这两个数比以前学过的数要大,是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千以内的数)

二、培养数感,学会数数。

关于这个“千”(指着板书),你知道哪些知识?(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下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先后进行,教师要适时引导调控)

1.知道“一千”的写法:1000(学生说出写法1加3个0时教师板书)它读作:一千

师出示计数器,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吗?(千位上一颗)

2.看计数器知道这1000的1在千位上。

(根据学生回答在1000上板书:个、十、百、千)

看板书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3.知道10个100是1000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演示数数,体会十进制意义。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出示100元人民币,强化对“10个一百是一千”的认识。

这是100元的人民币,你想要几张才会是1000元?(10张)数一数。

4.知道100+900=1000,200+800=1000,300+700=10000,400+600=1000,500+500=1000介绍这些都叫整百数。

5.知道比1000少1的数是999

练习数数:(1)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从198数到206

十个十个地数,从870数到1000,从260数到350

(2)一个一个地数,数出724前面的8个数。

十个十个地数,数出630前面的6个数。

(3)399加上1是(),600减去1是()。

6.知道我们班有50个同学,2个班有100人,20个班就有1000个同学。

知道一本数学书大约100页,10本数学书大约1000页。

三、自主探究,学会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1.学生自学书第69页例2。思考:(1)例2告诉我们哪些知识?(2)例2的三个数有什么区别?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例2)。

在交流中逐渐得到以下知识:

(1)例2有写数、读数、数的.组成相关知识。

(2)第一个数126没有0,读作一百二十六;第二个数304中间(十位)有一个0,要读出来,读作三百零四;第三个数末尾(个位)有一个0,这个0不用读出来,读作五百八十。

(3)分别说出数的组成,百位上是几就是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十,各位上是几就是几个一。

(根据学生回答,把数板书在1000的下方,排列成表格式,加深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同时指出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练习写数、读数、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1)用学具盒中的计数器练习,一人播出一个三位数,一人读数和写数,两人一起说出数的组成,比赛看哪两个同学合作的最好,写的数最多。

(2)展示动作最快的一组的作业,写在黑板上。

检查数的读、写有没错误,强调读法中计数单位不能掉下,集体说数的组成。(老师在提问时注意改变顺序)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做一做1、2

(1)说一说数的组成。

广场上有330只鸽子。天空中有580个气球。

(2)写出下面各数。

有八百六十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数。

2.把你课外收集的千以内的数说出来,其他同学仔细听,写出数并说说数的组成。(两生板演)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感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等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已经足够了。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一般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到操场排队举行什么仪式?

2.课件出示升旗,你们知道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学习新课

3.课件出示数学课本、黑板,手帕、方桌, 齐答 个别答这些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设计

1.课件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2.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

3.教师再用电脑验证。

4.小结。

5.学习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全课小结

6.学习正方形的特征。

(1)电脑验证

(2)学习正方形的边长

7.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预设学生行为:

齐答

个别答

1.猜一猜这张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猜。(有的说相对的边相等,有的说四个角相等)

2.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纸,动手验证大家的猜想。(有的同学用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它的边,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它的角)

1.猜想。

2.学生动手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1.教师以 亲切的话语引生活画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的思维却被调 动起来了,这样不仅 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 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 特征的经验,所以再 让学生自主探索正 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练习设

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

5.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喜欢去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获取信息:生读,问:谁最高?谁最低?

1、比较黄山和香山那座山高?你是怎样比较呢?

学生回答:黄山。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 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2、黄山和恒山比较,那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在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7(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3、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17<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36页练一练。

(2)、完成试一试。

师: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4)、猜数游戏。

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

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

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

(5)、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估计杯子中的沙里多少。

2、考智力:确定数的单位。

(三)、说一说,评一评。

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575,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三位数

1873<2017,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四位数

2017<2160,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四位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分草莓”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指引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指引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聚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具预备: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 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第8页“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应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第8页“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3、全班齐练,抽生板演第8页“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第9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你以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说教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测量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目标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本班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4)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难点: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教具:幻灯片、米尺、硬币、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法、问题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互查:

(出了几个上学期学过内容,很好的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教室门的高度约2()

(2)一支铅笔长约18()

3.用尺子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带着目标学习,有针对性的学)

三、设问导读:

(一)认识分米和毫米(认真看课本第一部分)

1.(1)绿色铅笔的长度是()。

(2)10厘米也就是1()。

(3)分米用字母()表示。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从某刻度到某刻度)

2.(1)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

(2)毫米用字母()表示。

(3)红色铅笔比6厘米多3小格,所以它的长是()厘米()毫米。

(二)找一找,说一说。(认真看课本第二部分)

1拃长大约是()2分硬币厚度约()

(三)找一找、想一想、填一填。(课本第三部分)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四)单位换算(课本第三部分)

3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

四、自我检测和巩固练习

我采用的是课本35页的2—4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用于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让孩子们说说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让孩子参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让孩子知道自己一节课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同时老师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中充分利用了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让孩子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分米、毫米,并知道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面包房转一转好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6、同学们都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接着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3、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

4、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用到我们获取到的哪些信息?

5、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二)交流讨论,尝试解答

1、应该如何列式解答?想要解决问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求剩下多少个需要烤,再求还要烤几次。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三)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90—36=54(个)(90—36)÷9 90—36÷9

54÷9=6(次)=54÷9 =54÷9

=6(次)=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巩固应用

 (一)(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课件出示56页第5题)

(1)想求每天挖多少米,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教师展示色条图帮助分析

(3)学生土里思考尝试解决

(4)(60—15)÷5=9(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2×8+5=21(元)

求用20元买票够吗?21>20,21—20 =1(元)

答:用20元买票不够,差一元。

3、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25+15=40(只)

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40÷8 =5(只)

综合算式:

(25+15)÷8

=40 ÷8

=5(只)

答:平均每个笼子放5只。

4、(课件出示课件)同学们做操9个一排,需要站几排?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6×3÷9=2(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