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执手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热门】小班数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认识正方形与三角形。

活动准备:

1、 儿歌《快乐小鱼》;

2、 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形;

3、 待涂色图形;

4、 蜡笔;手帕;音乐磁带。

5、 场地上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区域。

活动过程:

一、 教师拼小鱼图形,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变出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形状拼出来的?

二、 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导幼儿将其变成三角形。

幼儿人手一块手帕,操作一下。

三、 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三角形,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四、 游戏《快乐小鱼》。

1、 幼儿念儿歌,做动作。

2、 老师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池塘里”,幼儿游向相应的区域,并做小鱼的动作。

3、 一名幼儿当小老师,来发出指令,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

五、 欣赏挂图,你觉得好看吗?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状。老师与一名幼儿来给它打扮一下。

幼儿分组操作,给小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配乐)。

活动延伸: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或其他幼儿看,并说说自己给哪些图形涂了什么颜色。

附:儿歌《快乐小鱼》

小鱼小鱼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

捉小虫,吐泡泡,真呀真快乐。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感受在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球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三、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口吻,请“小羊”(幼儿)帮助“村长”(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师提要求:请“小羊”给鞋子找朋友。

(2)“小羊”分散找朋友,“村长”也可参与活动,以游戏的身份指导。

2.讨论

(1)你是给鞋子找到朋友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梳理小结:两只鞋子的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3.游戏:对对乐

(1)“小羊”自己随意拿一只鞋在手中,然后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羊”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4.依据配对的方法,“小羊”再次收拾鞋子,并放入鞋柜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分组进行)。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5.“村长”带“小羊”出去玩一玩。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区别物体及自身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动物玩具若干个,小架子(上、下两层)1个,苹果树挂图一幅,苹果卡片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演示法、操作法教幼儿辨别上、下。

1、展示小架子,;本文确定上、下位置。

2、请小朋友按要求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上、下位置(如:小狗、小猫放在上面、小兔小鸡放在下面)

3、自由取玩具,并说明是从什么地方(上或下)拿来的。

(二)用游戏法辨别上下。

出示苹果树及苹果,组织幼儿做游戏。苹果树上结苹果(请小朋友把苹果粘贴到苹果树上),苹果熟了(请小朋友将苹果从树上摘下来)。

(三)看图《小动物藏在哪儿》教师让幼儿看用书上的图,说一说小动物都藏在哪儿,如:小猫藏在桌子下面等。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愿意参与比较活动。

尝试用一头对齐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初步感知物体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经掌握用目测的方法直接比较长短。

课件准备:“耳朵长和短”图片。

纸面教具:《长和短》。

材料准备:短、稍长、长三种长度的绳子。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耳朵长和短”,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直接比较长短。

——小猫蜜蜜和兔一一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她们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比对方的长,争论了好久也没有得出答案,所以想请小朋友们看看,到底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

——是蜜蜜的耳朵长?还是兔一一的耳朵长?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一目了然的长短差异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直接得出谁长谁短。

发放纸面教具《谁长谁短》,教师操作课件,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头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1、发放纸面教具,引导幼儿在纸面教具上比较两支笔的长短。

——蜜蜜和兔一一终于知道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了。但是她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她们买了一些文具也想知道谁长谁短,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吧。

——这两支笔能直接看出哪支长哪支短吗?

——目测的方法比较不出长短,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支笔长哪支笔短?(将两支笔一头对齐进行比较)

——请你们用一头对齐的方法比一比两支笔吧。

2、引导幼儿在纸面教具上比较两把尺子的长短。

——这两把尺子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看出哪把长哪把短吗?

——请你们用一头对齐的方法帮助蜜蜜和兔一一比一比谁长谁短,注意比较的时候尺子一头要对齐。

3、引导幼儿在纸面教具上比较两把伞的长短。

——这两把小花伞一样长吗?

——请你们用一头对齐的方法比一比哪把小花伞长,哪把小花伞短吧。

4、教师操作课件,验证幼儿的答案。

小结:对于一目了然的长短差异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直接知道谁长谁短,在用目测的方法不能清楚地看出谁长谁短时,就可以使用一头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发放材料“三种长度的绳子”,鼓励幼儿比较绳子的'长短并初步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1、幼儿第一次比较绳子长短。

——老师这有许多条绳子,你们一人拿一条,然后找一个小伙伴比一比你们的绳子。注意比较长短的时候要将绳子的一头对齐。

——你们的绳子一样长吗?

——谁的绳子长?谁的绳子短?

2、幼儿第二次比较绳子长短。

——现在请你们换一个小伙伴比一比,你的绳子还是长/短的吗?

——为什么长/短绳子变成短/长绳子了?

——你有什么发现?(和短绳子比,我的绳子就是长绳子。和更长的绳子比,我的绳子就变成短绳子了)

小结:比较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和短绳子相比,较长的绳子就是长绳子;但较长的绳子和更长的绳子相比,较长的绳子就成短绳子了。

温馨提示

幼儿两两比较的时候会出现两人手中的绳子长度一样,这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换一位伙伴再进行比较。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

鼓励幼儿想一想教室的哪些物品可以用来比较长短(如玩具、书本等),并尝试比较。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搓汤圆、吃汤圆等活动中感知5以内物体的数量关系,学习理解1和许多;

2、让幼儿知道冬至节搓汤圆、吃汤圆是我们的一种习俗,并喜欢参与这一活动。

活动准备:

1、动前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冬至时节闽南的一些民俗;学习用橡皮泥搓圆。

2、搓汤圆用的米团若干,幼儿人手一块垫板、一把塑料小刀、一个小碟子、一块湿手巾、一付小袖套和小围兜。

3、把活动室布置成家庭的客厅、餐厅模样(幼儿可围坐在客厅、餐厅的大桌上搓汤圆、吃汤圆),在餐桌上铺上漂亮、整洁的餐巾,摆上一束小花。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1、谈话:瞧,我们的家布置得多漂亮呀!冬至快到了,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搓汤圆、煮汤圆和吃汤圆,过个快乐的冬至节,大家开心吗?

2、检查幼儿的'小手是否洗干净,并帮助幼儿套上袖套、系好围兜。

二、搓汤圆

(一)师操作示范

1、出示大米团,告诉幼儿这是一块米团,老师要变个魔术,把它变成许多小米团。

2、师示范将米团搓长、切成许多小米团。示范时结合语言提示,引导幼儿观察米团的变化,并说出来。如:搓呀搓,搓呀搓,米团变成什么样了?(变长了、变瘦了)切呀切,切呀切,大米团变成许多小米团。

3、示范、讲解搓汤圆的方法,并启发幼儿逐一点数,看看老师搓了几个汤圆。

(二)幼儿动手搓汤圆

1、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米团,等会儿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己来取一份。

②搓汤圆时要注意卫生,不可用小手抓头发、挖鼻孔或抓其他脏东西,手脏了可用湿手巾擦一擦。

③数一数、比一比,看看谁搓的汤圆多。

2、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并进行适时的指导。

①提醒幼儿可以先把米团分成几块小米团,再用小米团搓成小汤圆。

②可以边搓边数,看看自己搓了几个汤圆。

③启发幼儿与同伴交流以下,看看各自搓的汤圆有什么不一样(如大小、形状等),比一比谁搓的汤圆多。

3、请幼儿把搓好的汤圆交给阿姨,并协助老师收拾一下工具、材料,然后将小手洗干净。

三、煮汤圆

轻声播放《卖汤圆》的歌曲,让幼儿在安全的地方观看阿姨煮汤圆,并进行自由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吃汤圆

师与幼儿一起围坐在漂亮的餐桌前吃汤圆,仔细品尝汤圆的味道,交流一下各自的感觉。并通过谈话向幼儿介绍闽南地区冬至节的一些习俗,告诉幼儿老师为能吃上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的汤圆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右的摆放物体。

3、养成大声讲述操作的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排队标记图,小动物和相匹配的食物图片,瓶子与盖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排队标记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对了,这是排队标记图,排队标记图表示要给小动物或者小物品排队了,应该在哪里排队呢,对,要从红旗后面开始排,排在红线上面,一个跟着一个排。

二、给小狗吃骨头

教师:小狗出来玩啦,狗妈妈叫小狗要排好队才能出去,小狗遇上了难题,我们不会排队怎么办呢?小朋友会排队吗?一起帮帮小狗吧。

示范小狗在排队标记图上排队

教师:小朋友们,小狗排好了队,在外面玩得很开心,一会儿后,它们肚子饿了,我们来分肉骨头给它们吃好吗?一只小狗吃一根骨头,一起来分一分。

示范一一对应地给小狗分骨头

教师:咦?是不是全部小狗都有骨头吃了?没有,一只小狗没有骨头吃,那是小狗多还是骨头多?

引导幼儿说出一只小狗吃一根骨头,一只小狗吃一根骨头,一只小狗没有骨头,小狗比骨头多。

三、瓶与盖比多少

1、 情景导入

教师:狗妈妈在家大扫除的时候,找出了许多瓶子和盖子,你能帮瓶子找到盖子吗?

教师:瓶子和盖子谁多谁少?

2、重叠对应比多少 教师出示一样大的瓶子和盖子若干,与幼儿讨论。教师:用什么办法知道瓶子和盖子谁多谁少呢?

引导幼儿将瓶与盖重叠对应(一个盖子盖在一个瓶子上),再说说谁多谁少。

3、并列对应比多少 教师出示从小到大有盖的瓶子一套,与幼儿讨论:用什么办法知道瓶子和盖子谁多谁少呢?

4、教师:如果不用盖子盖瓶子的方法,还有什么办法能找出瓶子与盖子谁多谁少呢?引导说出并列对应的.方法。

四、活动结束

小狗谢谢你们帮它们排了队,分了骨头,谢谢你们,瓶子和盖子也在你们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大家再见。

活动反思: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他们在学会了区别“l”和“许多”的基础上,可以学习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谓的“一样多”和“不一样多”。在比较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应一般有两种:重叠对应(即将第一组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组物体一个一个分别叠在第一组物体的上面)。并置对应(即把第一组物体排成横列或竖行,第二组物体一一对应分别摆在第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左、右方)。本节活动就是采用了并置对应,和物与物的一一对应(即相关物体的匹配)的方法,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来判断出两组物体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