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野仄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专家评析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并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改进了教材的编排形式,在强化新知这一环节中把书上的主题图作为练习题出现,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进行了拓展练习。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并通过生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谈话,创设出“小客人来做客”的情境。这种形式比较活泼,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学数学教案3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6

一、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我们先按运算符号把方程分成四大块:一、加法方程,二、乘法方程;三、减法方程;四、除法方程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x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 =60+X

60+X =108

X+60-60 =108-60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x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x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x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块,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x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X在除号前面,2、都用乘法,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X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48÷X=3 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 X=16

3×X=48

X=48÷3

X=16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1、未知数X在除号后面,2、都用除法,3、数字没有相反。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X在除号前后来判断,X在除号前用乘法,X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7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 (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 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12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13

(三年级实验教材数学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小学数学教案15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