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盏尽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三年级实验教材数学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 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 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一11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2.做练习四第6题。

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观察,每一道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改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不能从左往右先算165减657第2小题的小括号为什么不能去掉?

指出: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小括号里又含有加(减)和乘(除)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小括号在题中能够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小括号。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吗?老师带来(风车),你们喜欢玩吗?(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

提问:同学们,风车有时向这边转,有时向那边转,这两个方向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叫做什么呢?(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片)

设问:我们看到风车旋转的时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旋转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图形器材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

二、创设情景,进入新课内容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呢?(由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而成的)

学生:漂亮,正方形,旋转等等。

教师:取出一个大图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们看看,这个小图形怎样才可以变成上面的大图形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学生:O点,90度 ┈┈

教师:(课件展示两个图形各形成两个大图形的过程。)设问:还有其他什么方法旋转使得图形变得漂亮?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卡片和小图形试试看。(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

学生:(分组,拿起表格,小图形在桌子上试试看。)

教师:请同学回答,上来示范。(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旋转的过程和旋转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汇报旋转时应注意的问题。(找准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三、巩固新知

1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

2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此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那一点旋转的。

3 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四、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不错哦!

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54页说一说的1题和2题。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