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灭队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大班数学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

2、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3、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1、能大胆想象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2、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幼儿已经学会剪"春"字

2、工具:剪刀、固体胶、手工纸(每人数量不同)方形铅画纸

3、5以内的减法题(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纸,看看春姑娘都带来是什么颜色的纸?那绿色代表什么?

2、今天春姑娘又要请你们剪"春",上次你剪"春"字的时候,"春风"遇到了谁?

二、幼儿剪"春"要求:

1、在剪之前先数数春姑娘给你带来了几张纸?

2、每个"春"字都要不一样。

3、将剪好的"春"字贴在铅画纸上。

(在幼儿剪几张纸后老师示意停下。老师给的纸不一定剪完)

三、比较"春"字1、请幼儿介绍一下,你的几个"春"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总结幼儿变化的地方,及时肯定幼儿的大胆想象。

四、找题目:

1、师:今天春姑娘一共给你们几张纸?现在还剩下几张纸?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表示?为什么用减法?

师概括:当剩下的东西比原来的总数少了时,我们就用减法来表示。

2、请幼儿根据自己剪"春"字的用纸情况找相应的题目表示,并在等号后写上答案。

3、提问:你为什么选这道题?(师生共同总结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延伸:

引导幼儿向同伴、客人老师介绍自己剪的"春"字和相应的减法题。

活动反思:

剪纸“春”是我结合季节特征和剪纸的深厚艺术文化设计、开展的一个艺术活动。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一内容,不仅是因为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是想让幼儿通过欣赏、感知和动手剪纸,感知春天的美、体会到剪纸的快乐和魅力!

1、选材新颖独特——激发幼儿兴趣的策略。

剪纸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在使用剪刀上已经比较熟练了,而且在尝试窗花、雪花等剪纸活动后,对剪纸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剪纸的技巧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我结合季节特征设计了这个剪“春”字的活动,不仅想让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获得动手、语言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又想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艺术。从幼儿剪纸的作品来看,他们对此次的剪纸活动很感兴趣,能认真地欣赏剪纸作品、大胆地构图和尝试剪纸,剪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稚嫩和富有童趣的“春”字,激发了他们剪纸的兴趣,也提高了自身的剪纸技能。

2、作品鲜艳精美——让幼儿获得美的熏陶策略。

此次剪纸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红色的手工纸,剪好了八幅不同大小、字型的“春”字剪纸。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游戏,要求幼儿能迅速区别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幼儿的动手、分辨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挂件一人一个,数字卡片,演示教具,魔术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知识宫,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知识宫去玩。在知识宫,老师要给小朋友好多礼物,但这些礼物一定要小朋友动脑筋才能够得到。第一份礼物需根据自己挂着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找到了,这个图形就作为第一份礼物送给你们。

二、复习单数和双数。

1、通过观察,继续感知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师:小朋友真聪明,都找到了座位。(演示教具)大家仔细看一看上面有些什么,他们排队有什么不同。(6条鱼,5只乌龟)

幼儿回答,教师归纳。

2、思考:你们挂着的图形上哪些数是单数,哪些数是双数?

3、游戏:抱一抱

(1) 规则:教师任一出示1—10中的一个数字,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的动作。(单数——自己抱一抱,双数两个人抱一起)

(2) 游戏反复进行,教师不断变化数字,期间问幼儿为何要自己抱住自己或两个人抱在一起的理由。

三、变魔术: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识宫的问题都难不到你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变一个魔术好吗?变出来了呢,就作为第二份礼物送给你们,现在听好老师告诉你们怎么变。

四、开火车游戏,出知识宫。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表述2-5的相邻数。

2.运用已有经验,寻找发现6的相邻数是5和7,进一步感知某数与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积极参与游戏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贴卡、课件、贴纸、游戏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

1.师幼共同观看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带领幼儿参观米奇公园。

师:米奇公园盖了许多崭新的房子,我们一起看看房子里住着谁?它们各住在几号房?它们的邻居分别是谁?住在几号房?

2.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幼儿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提问:“3号唐老鸭5号米妮的房间在哪里?它们的邻居又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用完整句说出:x比*多1,x比*少1,所以x的相邻数是*和*.

小结:一个数,比它少1和比它多1的这两个数就叫它的相邻数。

二、到米奇家做客,寻找6的相邻数。

1.比一比,感知6的相邻数

师:米奇知道你们要来参观它的新家,特意准备了很多礼物要送给大家。引导幼儿逐一比较礼物的数量关系,发现6比5多1,6比7少1,所以6的相邻数是5和7。

2.摆一摆:帮米奇整理书柜、玩具柜,进一步感知6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师:米奇想用相邻数的方法来整理这些柜子,应该怎么摆?

引导幼儿利用相邻数的规律:6比5多1,6比7少1,6的相邻数是5和7,依次摆放书柜、玩具柜,并提醒幼儿整齐摆放。

三、分组操作,学习掌握6的相邻数。

1.出示6的相邻数游戏卡,讲解操作要求

师:米奇这么玩相邻数的游戏,那它会在绳子的左边穿几颗珠子?右边呢?(介绍贴纸游戏卡的操作要求)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完成的游戏卡,师幼共同评价操作结果。

四、游戏活动“找朋友”,巩固6以内的相邻数。

以蓝色数字卡的幼儿为中间数,黄色数字卡的幼儿为相邻数。请蓝色数字卡的幼儿在台上不动,采用竞赛的形式引导黄色数字卡的幼儿快速找到与自己对应的两个相邻数朋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五、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在区角中尝试运用相邻数的规律继续探索发现7、8、9的相邻数。

2.告别米奇公园,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认识时钟、形成时间观念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又是那么密切相连,而时间观念又较为抽象,怎么样可以摆脱孩子学得枯燥,教师教的无味呢?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设计各种好玩的游戏让认识时钟的活动变得轻松、愉快、直观,本活动的重点是在了解时针运转规律的基础上认识整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帮助幼儿培养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习辨认整点。

2、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时钟的经验,并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物质准备:亲子活动“自制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大钟模型一个、大灰狼头饰等

活动重难点:

学习辨认整点的方法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题,认识时钟

1、猜谜引题,激发兴趣师:有一对好兄弟,总爱围着桌子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要是一个不留心,它就会悄悄溜走了。请你猜猜它是谁?(时钟)

2、交流经验,理解用途你见过时钟吗?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作用吗? 幼儿相互交流,并积极发言。

3、师小结:时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角——时钟,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下时钟的用途,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

二、观察并认识钟面钟面上有什么?

(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仔细看一看,钟面上两根针一样长吗?

(长短、粗细不一样。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时针比较粗,分针比较细)

(重点介绍分针和时针,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更好开展下面的活动)

三、“时针分针来赛跑”游戏,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今天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要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猜谁跑得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将时针拨到12点上,并为幼儿介绍这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教师操作钟面,让时钟走一小时,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

提问:(1)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2)它们朝哪个方向跑?跑了多远?(朝一个方向,从数字1走到数字12)

(3)你还发现了什么?(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师小结: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完一圈,时针走完一格,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格也是一小时。(丰富词汇:顺时针方向)(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指针来比赛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操作钟面,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一格便是一小时。如果孩子们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再玩一次比赛游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帮助幼儿加深认识。)

四、学习辨认整点。

1、重复上面的游戏“时针分针来赛跑”,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谁,就表示几点整。师:现在时针指在数字1上,分针指在数字12上,现在就是一点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点钟了。(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整点概念)

2、通过“放炮仗”游戏,进一步学习辨认整点。

(1)、师来拨动时钟,请一名幼儿来回答钟面上的时间。如果回答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放炮仗“嘭啪”以示鼓励,并大声说出来这是几点了;如果回答不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嘶~嘶~”的声音来提醒,并请别的幼儿尝试回答。

(2)、请若干幼儿上台来拨动时钟,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做炮仗玩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整点的认识。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五、结合幼儿自制时钟进行练习,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1、师:小朋友们,快拿出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时钟,给大家欣赏一下吧!(幼儿相互交流,促进彼此友谊,并体验到亲子活动——“自制时钟”的成就感。)

2、师帮助幼儿回忆一日生活,并请幼儿根据时间拨动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六点钟,我起床了!”、“九点钟,我在上课!”、“十一点钟,要吃饭了!”、“下午两点,我们在睡觉!”、“下午五点钟,放学了!”

师小结: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会有更多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请时钟帮忙,提醒我们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按时起床、准时睡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守时的好宝宝吧!

六、游戏体验,

复习巩固1、“小羊小羊几点钟”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当老狼,小朋友们当小羊。老狼出示时钟时,“小羊小羊几点钟?”请小羊说出时间,“x点钟。”等到规定的几点钟时,老狼就开始抓小羊。

1、“老狼老狼几点钟”老师当老狼,小朋友们当小羊。老狼说几点时,小羊就把手上的钟拨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停下来,请老狼看时间。如果拨错时间,可能会被老狼吃掉。(最后的游戏活动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游戏有两种方式,在活动时间允许的基础上,可以自行选择自由游戏。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尽量避免跌倒事件。)

活动延伸:

收集孩子们制作精美的时钟,放入区角中。待区角开放时,让孩子们继续玩“小羊小羊几点钟”或者“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记录纸数张。

过程

1.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等)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注意:

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复习4以内的组成,初步学习4以内的加、减。

2、认识"﹢、﹣、﹦"符号,理解其意。

3、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有4的分合的概念。

2、物质材料准备:PPT课件一份、幼儿画册三(23)、有趣的数学(5)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幼儿做碰球游戏,复习4以内的组成

1.教师交代碰球游戏规则:今天呀,我想请小朋友们和数字宝宝4来碰球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是4。比如我说:"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你们就说:"你的1球碰3球"。

2.组织幼儿练习。3.和幼儿正式玩碰球游戏。

二、带幼儿学习4以内的加法,认识"+、="1.教师边出示课件,边根据应用题引导幼儿列算式。

(1)幼儿园里来了一个西藏小朋友,后来又来了两个新疆小朋友,现在一共来了几个好朋友?

(2)请幼儿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等幼儿回答后,播放"+、="符号卡片,并把其放在"1、2、3"数字中,形成算式:1+2=3

(3)小结:"+"就表示合在一起的意思,"="就表示一共有多少,合在一起念就是:1+2=3.我们用这个算式可以表示刚才的事情。

(4)带幼儿学念算式:1+2=32.

继续出示课件,带幼儿练习4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

(1)妈妈买了1个青苹果,又买了1个红苹果,她一共买了几个苹果?这个算式该怎么列?(1+1=2)

(2)水果店里进了1个梨,后来又进了3个梨,水果店一共进了几个梨呢?(1+3=4)

(3)明明先买了2朵花,后来又买了2朵,现在他有几朵花?(2+2=4)

三、带幼儿学习4以内的减法

1.教师边出示课件,边带幼儿认识减法

(1)花园里有4个小朋友在跳舞,走掉了2个小朋友,还剩几个小朋友在跳舞呢?

(2)师:剩下2,这个数字是怎么来得呢?

(3)出示"-",带幼儿认识并理解意义,形成减法算式。

2.教师带幼儿练习4以内其他减法算式。

(1)花园里有4只蝴蝶,飞走了1只,还剩下几只?(4-1=3)

(2)体育室里有4只篮球,借走了3只,还有几只?(4-3=1)

3.请幼儿尝试根据算式编简单地应用题。

(1)3+1=4(2)2-1=1

四、组织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简单介绍作业。

2.指导幼儿做练习。

3.带幼儿检查作业。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习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习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大班孩子非常喜欢读绘本,而好的绘本更能让儿童有机会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在她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幼儿园大班绘本活动数学教案,一起来看看。

大班数学绘本:让谁先吃好呢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知道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基础上,尝试逆向排序。

2.理解故事内容,在数石头游戏中,比较动物的轻重。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尾巴长短、体重的轻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活动难点:

在一系列提示性的问题引领下帮助幼儿理解图意,知道称重的实际意思通过比较进行排序。活动准备: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出,激发兴趣

(一)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师(点击课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

2.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评析: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

(二)讲述故事《让谁先吃好呢》

师:这6个动物都想吃这只桃子,你们瞧!那让谁先吃好呢?下面老师就来给你们讲讲关于《让谁先吃好呢》这个故事。

(故事欣赏:动物们都想先吃到又香又甜的桃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怎么办呢?最后,动物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它们要举行比赛。谁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就先吃桃子;第二名,就第二个吃桃子,……谁比了最后一名,就只能最后一个吃桃子,只能吃到一点点了。长颈鹿想先吃到桃子,他就动起了脑筋。它觉得伙伴们高矮不同,自己是动物中个子最高的,和大家比高矮,从高到矮排队一定能得第一,于是就对大家说:我们来比高矮吧,谁最高谁排在第一哦!大家都同意了。)

师:说完长颈鹿就把脖子挺得直直的。但毛毛虫说:“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时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兔子说:“踮起脚来量也不行。”那你们说,应该怎样比高矮才算公平呢?

二、欣赏故事绘本,根据故事内容按动物身体上的不同特征排排队

(一)动物比身高

1.动物比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提示:谁可以第一个吃桃子,谁第二个吃桃子……谁只能最后一个吃桃子?

交流:说说按这样顺序吃桃子的理由。

讨论小结:故事中长颈鹿和动物们比了什么,它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二)按嘴巴大小排序

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行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站了出来。到底谁的嘴巴大呢?

讨论小结:故事中鳄鱼和动物们比了什么,它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三)动物比轻重

1.提问引导:犀牛也想先吃桃子,你们知道它想和大家比什么吗?

2.幼儿观察比较

(1)想要比轻重,先要知道动物们有多重。看看犀牛有多重?这幅图你看得懂吗?(结合幼儿平时玩跷跷板的经验,两个人玩,一个翘得高、一个翘得低,想一想,翘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翘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翘得高表示轻,翘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2)看看长颈鹿、猴子、兔子分别有多重?

(3)毛毛虫有多重呢?毛毛虫坐的跷跷板是斜的,是什么意思?

3.按照动物的重量从重到轻来排一排。看看谁能第一个吃桃子,谁第二个吃……谁最后吃。

4.讨论小结:故事中犀牛和动物们比了什么,他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四)动物尾巴、耳朵比长短

1.提问导入:兔子和猴子想先吃到桃子可以和大家比什么呢?

2.幼儿操作:提示幼儿选一个喜欢的动物(兔子或猴子),排序比长短。

3.讨论小结:兔子和动物们比了什么,他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猴子和动物们比了什么,他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三、幼儿以毛毛虫为第一进行排序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问题:毫不起眼的毛毛虫最后第一个吃到了桃子。毛毛虫说我就和大家比身高、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还有体重每一样我都能比出第一来。毛毛虫把它排第一的方法告诉了其他的动物,动物们都同意了毛毛虫的办法。小朋友,你知道毛毛虫是怎样得到第一的呢?

2.结合课件操作,幼儿讲述:身高、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还有体重为毛毛虫排出第一。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到大、从矮倒高、从短到长的情况发生呢?(排队、排座位、做操排队伍)

四、结束活动:看来毛毛虫说得也有道理,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6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有大又香的桃子!

附绘本故事:

动物们都想先吃到又香又甜的桃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怎么办呢?最后,动物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它们要举行比赛。谁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就先吃桃子;第二名,就第二个吃桃子,……谁比了最后一名,就只能最后一个吃桃子,只能吃到一点点了。

长颈鹿想先吃到桃子,他就动起了脑筋。它觉得伙伴们高矮不同,自己是动物中个子最高的,和大家比高矮,从高到矮排队一定能得第一,于是就对大家说:我们来比高矮吧,谁最高谁排在第一哦!大家都同意了。

长颈鹿可得意了,说:“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个子最高,所以就该我长颈鹿先吃桃子“。兔子和猴子不乐意了,它们一起跳了出来,说:“不行不行,我们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们边说边看看自己身上,它们想:“我身上有什么可以和同伴们比一比,可以得到第一名的”

……

毛毛虫再也坐不住了,它说:比高矮,从高到矮排队,长颈鹿可以先吃到桃子;比耳朵长短,耳朵从长到短排队,兔子可以先吃到桃子;比尾巴长短,尾巴从长到短排队,猴子可以先吃到桃子;比轻重,从重到轻排队,犀牛可以先吃到桃子:我每次都排在最后,最后一个吃桃子,只能吃到一点点。毛毛虫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排的方法我都能够排出第一名的。应该我先吃到桃子。”

大班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