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函数数学教案

函数数学教案

凉人心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函数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函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函数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3)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

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知识梳理:

自学课本P29—P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 ,其中x叫做 ,x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5、设a, 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

(2)满足不等式a

(3)满足不等式 或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

分别满足x≥a,x>a,x≤a,x

其中实数a, b表示区间的两端点。

完成课本P33,练习A 1、2;练习B 1、2、3。

例题解析

题型一:函数的概念

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

练习:设M={x| },N={y|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个。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与y=1 ② 与y=x ③ 与

④ 与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

练习: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例3:求函数f(x)= 的定义域

练习:课本P33练习A组 4.

例4:求函数 , ,在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

A、 B、

C、 D、

2、已知函数 满足f(1)=f(2)=0,则f(-1)的值是( C )

A、5 B、-5 C、6 D、-6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就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含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含有一个元素;

③ 因为 的函数值不随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不是函数;

④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4、下列函数完全相同的是 ( D )

A. , B. ,

C. , D. ,

5、在下列四个图形中,不能表示函数的图象的是 ( B )

6、设 ,则 等于 ( D )

A. B. C. 1 D.0

7、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函数数学教案2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函数数学教案3

一、知识与技能

1. 会用三角函数线分别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

2.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3.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2.让学生从所学知识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数学表述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获取知识.

2.通过三角函数线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它们的几何形式表示出来.

函数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

(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函数数学教案5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

一、函数零点的定义;

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

1.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联系;

3.将数与形相结合转化的意识。

学生欠缺的实际能力:

1.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

2.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化归意识淡薄;

3.从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总结能力还不够;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意识有待提高。

对本节课的教学,教材是利用一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函数零点的。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原有二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使其知识得到自然的发生发展。理解了像二次函数这样简单的函数零点,再来理解其他复杂的函数零点就会容易一些。但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早就熟练了,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学生感到平淡,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零点的理解也只会浮于表面,也无法使其体会引入函数零点的必要性,理解不了方程根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零点的存在。

教材是通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才得到判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一种条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该过程进行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盲目记忆的结果,而丧失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进行培养的机会。

教材中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表述了存在零点的条件,但对存在零点的个数并未多做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对该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的把握,引导学生探究出只存在一个零点的条件,否则学生对定理的内容很容易心存疑虑。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法的几大特点总结如下:

1.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

2.精心设置引导性的语言放手让学生探究;

3.注重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4.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在引入新知识点后适时归纳总结,进行探究阶段性成果的应用。

由于所设置的主线问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所以预期学生热情会很高,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才能活起来;

由于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探究所设置的引导性语言,重在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实体会到的困难,所以通过学生活动会更多地暴露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缺憾,免不了要随时纠正对过往知识的错误理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上升,对于主线问题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在新知识产生后,又适时地加以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函数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

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

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

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

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

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

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 x2+2x-3>0 x<-3 x="">1

(3x+3)>0 , 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函数数学教案7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研究二次函数的一般方法——配方法;

2、应“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 的图像,通过图像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

3、通过研究二次函数和图像的性质,能进一步体会研究一般函数的方法,能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问题。

【自主学习】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1)定义:函数 叫二次函数,它的定义域是 。特别地,当 时,二次函数变为 ( 。

2)函数 的图像和性质:

(1)函数 的图像是一条顶点为原点的抛物线,当 时,抛物线开口 ,当 时,抛物线开口 。

(2)函数 为 (填“奇函数”或“偶函数”)。

(3)函数 的图像的对称轴为 。

3)二次函数 的性质

(1)函数的图像是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

(2)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 处取得最小值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

(3)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 处取得最大值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

跟踪1、试述二次函数 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像。

跟踪2、研讨二次函数 的性质和图像。

跟踪3、求函数 的值域和它的图像的`对称轴,并说出它在那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那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跟踪4、课本P60练习B

1、

【归纳总结】

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思路是什么?

函数二次函数 (a、b、c是常数,a≠0)

图像a>0 a<0

性质

典例示范】

例1:将函数 配方,确定其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求出 它的单调区间及最大值或最小值,并画出它的图像。

例2:二次函数 与 的图像开口大小相同,开口方向也相同。已知函数 的解析式和 的顶点,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函数 的解析式。

(1)函数 , 的图像的顶点是(4, );

(2)函数 , 图像的顶点是 。

函数数学教案8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材分析

(1) 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法建议

(1) 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函数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会运用图象判断单调性;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判断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注意必须在定义域内或其子集内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重 点

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及判断。

难 点

函数单调性证明及其应用。

一、复习引入

1、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表示方法

2、函数单调性

(1)单调增函数

(2)单调减函数

(3)单调区间

二、例题分析

例1、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1) (2) (2)

例2、求证: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

例3、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2)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4、试判断函数 在 上的单调性。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则函数 在 上不是单调减函数;

(3)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在区间 上也是单调增函数,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4)若定义在 上的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在区间 上也是单调增函数,则函数 是 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一次函数 在 上是单调减函数,则点 在直角坐标平面的( )

A.上半平面 B.下半平面 C.左半平面 D.右半平面

3、函数 在 上是___ ___;函数 在 上是__ _____。

3.下图分别为函数 和 的图象,求函数 和 的单调增区间。

4、求证:函数 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减函数。

四、回顾小结

1、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

课后作业

一、基础题

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 (2)

2、画函数 的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二、提高题

3、求证:函数 在 上是单调增函数。

4、若函数 ,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5、若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试比较 与 的大小。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 ,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

变(1)已知函数 ,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

函数数学教案10

教学设计思路

由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明确: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逐步感受数学内容的'系统性;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它与算术中的正比例有怎样的关系?

2.在上一学段,我们研究了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

函数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③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

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比较数的大小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loga5.9 (a>0,a≠1)

⑵log0.50.6,logЛ0.5,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

Ⅰ)当0∵5.1<5.9 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例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

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x2+2x-3>0 x<-3 x="">1

(3x+3)>0,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

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b>0,且a≠1)

①求它的定义域;

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①求它的定义域;

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函数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

2.通过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反函数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反函数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难点是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启发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函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反函数.

1.4. 反函数(板书)

(一)反函数的概念(板书)

二.讲解新课

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函数 中,如果把 当作因变量,把 当作自变量,能否构成一个函数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要讲明理由)可以根据函数的定义在 的允许取值范围内的任一值,按照法则 都有唯一的 与之相对应.(还可以让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从形的角度解释“任一 对唯一 ”)

学生解释后教师指出不管从哪个角度,它都是一个函数,即 有反函数,而且把这个函数称为 的反函数.那么这个反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呢?

由学生回答出应为 .教师再提出 它作为函数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太符合我们的表示习惯,按习惯用 表示自变量,用 表示因变量,故它又可以改写成 ,改动之后带来一个新问题: 和 是同一函数吗?

由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要求学生能从函数三要素的角度去认识,并给出解释,让学生真正承认它们是同一函数.并把 叫做 的反函数.继而再提出: 有反函数吗?是哪个函数?

学生很快会意识到 是 的反函数,教师可再引申为 与 是互为反函数的.然后利用问题再引申:是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呢?如果有,请举出例子.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可以举出象 这样的函数,若将 当自变量, 当作因变量,在 允许取值范围内一个 可能对两个 (可画图辅助说明,当 时,对应 ),不能构成函数,说明此函数没有反函数.

通过刚才的例子,了解了什么是反函数,把对 的反函数的研究过程一般化,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到反函数的定义,但这个数学的'抽象概括,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一起阅读书上相关的内容.

1. 反函数的定义:(板书)(用投影仪打出反函数的定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把定义中的 换成某个具体简单的函数如 解释每一步骤,如得 ,再判断它是个函数,最后改写为 .给出定义后,再对概念作点深入研究.

2.对概念得理解(板书)

教师先提出问题:反函数的“反”字应当是相对原来给出的函数而言,指的是两者的关系你能否从函数三要素的角度解释“反”的含义呢?(仍可以 与 为例来说)

学生很容易先想到对应法则是“反”过来的,把 与 的位置换位了,教师再追问它们的互换还会带来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找出另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由 的值域和定义域决定的.再把结论从特殊发展到一般,概括为:反函数的三要素是由原来函数的三要素决定的.给出的函数确定了,反函数的三要素就已经确定了.简记为“三定”.

(1)“三定”(板书)

然后要求学生把刚才的三定具体化,也就是“反”字的具体体现.由学生一一说出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来函数的值域,反函数的值域是原来函数的定义域,反函数的对应法则就是把原来函数对应法则中 与 的位置互换.(用投影仪打出互换过程)如图

最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反”实际体现为“三反”, “三反”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与 的位置的反置,正是由于它的反置,才把它的范围也带走了,引起了另外两“反”.

(2)“三反”(板书)

此时教师可把问题再次引向深入,提出:如果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应怎样求这个反函数呢?下面我给出两个函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来求一下它们的反函数.

例1. 求 的反函数.(板书)

(由学生说求解过程,有错或不规范之处,暂时不追究,待例2解完之后再一起讲评)

解:由 得 , 所求反函数为 .(板书)

例2. 求 , 的反函数.(板书)

解:由 得 ,又 得 ,

故所求反函数为 .(板书)

求完后教师请同学们作评价,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充分暴露表述中得问题,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解决.最后找代表发表意见,指出例2中问题,结果应为 , .

教师可先明知故问 ,与 , 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指出两个函数定义域分别是 和 ,所以它们是不同的函数.再追问 从何而来呢?让学生能从三定和三反中找出理由,是从原来函数的值域而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最后明确要求,由于反函数的定义域必是原来函数的值域,而不是从自身解析式出发寻求满足的条件,所以求反函数,就必须先求出原来函数的值域.之后由学生调整刚才的求解过程.

解: 由 得 ,又 得 ,

又 的值域是 ,

故所求反函数为 , .

(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例1中为什么不求原来函数的值域的问题,此时不妨让学生去具体算一算,会发现原来函数的值域域求出的函数解析式中所求定义域时一致的,所以使得最后结果没有出错.但教师必须指出结论得一致性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因此为规范求解过程要求大家一定先求原来函数的值域,并且在最后所求结果上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同时让学生调整例的表述,将过程补充完整)

最后让学生一起概括求反函数的步骤.

3.求反函数的步骤(板书)

(1) 反解:

(2) 互换

(3) 改写:

对以上环节教师可稍作解释,然后提出再通过下面的练习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了.

三.巩固练习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2) .(由两名学生上黑板写)

解答过程略.

教师可针对学生解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如正负的选取,值域的计算,符号的使用)

四.小结

1. 对反函数概念的认识:

2. 求反函数的基本步骤:

五.作业

课本第68页习题2.4第1题中4,6,8,第2题.

六.板书设计

2.4反函数 例1. 练习.

一. 反函数的概念 (1) (2)

1. 定义

2. 对概念的理解 例2.

(1) 三定(2)三反

3. 求反函数的步骤

(1)反解(2)互换(3)改写

函数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函数数学教案14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函数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函数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