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痴货i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学生学会比较抽象地思考,从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分依*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教材先安排学生自己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学生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设计思路:

1、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算法。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森林王国的情境,先引出一系列实际问题,然后依*森林王国的情境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多种算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情境图懂得算理,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算法。

2、 重视笔算与口算相结合,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理解笔算。

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本节课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口算乘法,让学生讲清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口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为什么要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一个数各位上的数,这样就揭示了笔算与口算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了笔算乘法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提出问题

今天让我们到森林王国去游玩,高兴吗?好,我们出发吧!(出示课件1:笛)森林王国到了,森林里真美,有茂密的大树,野花遍地开放,小动物们在森林里高兴地玩耍。

瞧,大象在干什么呢?(有3头大象在运木头)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大象把运来的木头是怎么放的?(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每10根堆一堆)

小猴在干什么?(有2只小猴在采桃子)每只猴子采了多少个桃子?(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14个桃子怎么放的?(先10个一筐,放了2筐,再4个一筐,也放了2筐)

小朋友们,我们怎么玩呢?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做看物编乘法算式的游戏,

好吗?

1、学生看图自编乘法算式,小组交流,再派代表汇报。

2、学生交流:

(1)你们编的哪些算式自己会口算的?

(2)203=这道算式怎样算呢?142呢?

(3)我们已学过哪些乘法呢?会算的同学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不会算的同学再想想,看能不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这些题算出来。

【评析】由有趣的编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主要的是富有童趣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感悟算法。

二、分组讨论,寻找方法

(一)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组内推荐一人向大家汇报。教师巡回了解学习情况并参与学习比较困难的小组讨论、指导。

(二)学生汇报交流:

1、汇报口算203这道题的口算思路。(可能会出现)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3个2堆是6堆,6堆木头就是60根。

方法三: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

方法四:因为23=6,所以203=60。

2、引导发现

(1)你喜欢哪种方法?我们现在来想一想,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选出比较简单的方法汇报,汇报时,要求相同做法不重复说。

(3)那么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时,用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呢?

(4)归纳小结:口算时,只要想几乘几等于几,那么,几个十乘几就等于几个十。

【评析】这里注意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的计算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倾听同伴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4、汇报142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口算方法)

方法一:14+14=28

方法二:210=20,24=8,20+8=28

帮助学生看图理解:这就是把14分成几和几?先算几个10?(2个10)再算几个4?(2个4)合起来是多少?(28)

【评析】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这里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及其结果所表示的数,以便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这一计算过程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82页的中间,看看白菜老师是怎样用竖式来计算的。

5、学生看书自学。

师生交流:

(1)要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算得数。(板书:142=)

(2)列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和什么?谁和谁对齐?然后用尺画上横线,边说明边列出竖式。

(3)想一想刚才口算142是分几步算的?

引导学生明白为了计算方便,笔算要用2先乘4,再乘10,然后相加。

先算2乘个位上4得多少?

再算2乘多少?为什么这里的1是10?得多少?20的2写在哪一位上?0呢?

最后要怎样算?

板书:

1 4

2

8 42=8

2 0 102=20

2 8 8+20=28

谁能说一说笔算14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评析】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这里紧扣口算,使学生明确先把乘数和被乘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样教学,就可以把口算方法迁移到笔算中来,既能使学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

(4)说明:为了计算方便,笔算竖式还可以这样写:一般这样写:

1 4

2

2 8

(边板书边列竖式,说明书写位置)

谁能看着竖式说说在这个竖式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5)小结:笔算14乘2,先算4乘2得8,8写在个位上,再算10乘2得20,2写在十位上,这样就算得28。最后要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得数。

6、试一试:321=

说明可以用 2 1 来列竖式,这样算起来比较简便。

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共同交流。

师:一般计算完后,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检查自己算得对不对。

学生验算。

7、小结: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笔算时,要从

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个位、十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上。同

时要注意养成验算的习惯。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看折叠卡计算。如:

2 4 2 4 2 4

2 2 2

8 4 8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竖式计算422和422(第3组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2)检查订正,重点讲述笔算过程,并说说为什么和十位上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对齐十位写?

(3)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 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电脑出示图,让我们到森林商店去看一看。

森林商店有4箱矿泉水,每箱有12瓶,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电脑继续出示图,森林商店的货柜里有哪些商品?价钱分别是多少?

(1)买3个机器人要多少钱?

(2)买2只玩具狗要多少钱?

(3)老师带了80元钱,够买4辆玩具汽车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电脑逐题出现,学生相应解答。

四、活动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揭示课题)你学会了什么?

2、是的,我们在解决一个新问题时,尽量想办法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

法去解决,想到一种方法后,不要满足,再想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然后在多种方法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法。

3、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中剩下的三组题和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在分析比较中引进中位数

1.前不久,李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

学生各自猜测,并说出想法。

2.你们都认为李老师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板贴出示如下成绩:

谁来先排一排,让这组数据变得有顺序、清楚些?

学生移动板贴,并说明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以及这样排的好处。

板书:大与小再让学生验证一下平均数是不是120,并说明排名情况。学生惊奇地发现李老师的成绩虽然比平均数低,却排在第二名。

3.为什么李老师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能排在第二名呢?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原因,从而发现第一名杨老师跳得太好了,远远高于其他6位老师的成绩,把平均数大大提高了。7个数据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1个,低于平均数的却有6个,平均数已大大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教师顺势说明238这样的数据对平均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极端数据,并问:你们觉得,这时用平均数120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合适吗?

[评析]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学生亲历了数据排序的过程,感受到排序是必需的、有用的,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者借助统计图中平均数与其他数据的比较,形象地表示出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代表,从而激起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4.你能从中选择一个数据来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吗?

学生充分地自主寻找,讨论交流,并说出想法。在有一些学生认为应选择102时,教者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统计图中120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再观察102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115-125)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97-107)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4个)

(2)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110-130)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92-112)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6个)

学生发现:102正好是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比它大的有3个,比它小的也有3个。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时用102更能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

教者鼓励学生试着给这个数起名,并说说想法。

5.揭示概念: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如果它们的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大时,要用一种新的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在把这些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课题)

6.教师移动板贴,交换102和93的位置,让93位于正中间,问:现在的中位数是93吗?

教者运用变式练习,让学生悟出在找中位数时,先要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再找正中间的一个数。

7.现在用李老师的成绩107与中位数102比,你们觉得李老师的成绩怎样?(中等偏上)说明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比较和判断。

8.如果杨老师跳得更多,是258下或288下,其他老师的成绩不变,这时平均数会变吗?中位数会变吗?引导学生推想,逐步感悟到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不会。

[评析]教者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特别是教者借助统计图进行直观形象的分析,分别在平均数和中位数上下浮动,让学生充分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代表性的强弱,通过对比促其逐步体会到在数据个数不多时,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而中位数不受,且在中位数周围集中了很多的数据,这时选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教者还把李老师的成绩与中位数相比,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他们还感受到进行数据分析的价值和乐趣。

二、在自主寻找中体会中位数

1.如果赵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跳绳比赛,他跳了98下,这时你会找下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教者板贴增加一个数98。

学生先自主寻找,再讨论交流并比较合理性,最后创造出中位数:在把8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用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中位数是:(100+102)2=101。

2.找出下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24、25、17、19

(2)39、19、29、25、2l、1l

学生自主寻找并交流,从而归纳出找奇数个、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3.现在你能说说怎样的数是中位数吗?

[评析]教者再次设计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数据从7个增加到8个,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促其积极思考,主动创造。学生主动运用刚获得的对中位数的认识解决问题,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学会找中位数的方法,体会到中位数的意义,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三、在实际运用中领悟中位数

1.出示练一练: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在回答问题(2)时,还特意选择其中的83或80与中位数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选用中位数做代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在回答问题(3)时,顺势说明这里的43与50对平均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是极端数据。

2.出示李华同学5次数学测试的成绩:

前四次分别是96分、99分、95分、92分,第五次他带病考试,结果只考了58分。

(1)他5次考试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3)如果他第五次考了91分,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在回答问题(3)时,教者借助计算平均数和课件动态演示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悟 到:如果一组数据未出现极端数据,当平均数与中位数又比较接近时,这时既可以用中位数,又可以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相比之下,中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数据,而平均数集中了5次成绩,因而更精确些。

3.张强同学参加跳远比赛,预、决赛中共跳了6次,成绩如下表:(表中的表示犯规,无成绩)

你知道裁判用哪个数据代表张强的比赛成绩吗?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明,这里既不选中位数,也不选平均数,而选最好成绩4.4。

[评析]教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体数据,不断地让学生把平均数与中位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多次经历寻找数据代表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地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四、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中位数

1.中国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会)这时用哪个数代表这11名男子身高的普遍状况比较合适?(中位数)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影响逐渐减小,直至无)这时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合适吗?应选用哪个数作为这些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

2.学生说说中位数的意义、找法和作用,谈谈感受。

教者全课小结。(略)

[评析]为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数学思维,教者又一次设计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极端数据和中位数,合理地寻找数据代表。教者运用极限思想,引导学生逐步类比联想到:在数据个数很多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已不大,这时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已不太合适,而用平均数就比较精确和合适,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了认知平衡。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