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扶南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1课时 鸡 兔 同 笼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03~105的例1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主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情境导入、巧设疑问、引导探究等教法。

2.本课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如:整数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

学习:理解鸡兔同笼问题。

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延学:用假设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2分、5分硬币共20枚,共8元4角,问2分、5分各有几枚。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假期游玩时,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考他的小孙子,老爷爷出的题很有趣,于是我近前去看,发现那个小孩非常聪明,不管老爷爷怎么变化题目,他都能经过思考,回答上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想考考同学们,看同学们是否能赶上那个孩子。

今天我把那些题带来了,你们有信心和那个孩子比一比吗?

1.笼子里有10只鸡, 有( )个头, 有( )只脚。

2.笼子里有8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3.笼子里有5只鸡和4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4.笼子里从下面数有16只鸡脚和8只兔脚。有( )只鸡,有( )只兔,有( )个头。

5.鸡和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品析:导入部分出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繁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卡片。

顶上红冠戴 红红眼睛白白毛

身披五彩衣 长长耳朵短尾巴

能测天亮时 身披一件白皮袄

呼得众人醒 走起路来轻轻跳

(猜一动物) (猜一动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在黑板上出示鸡和兔的图片。

2.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鸡和兔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鸡和兔各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两只翅膀,兔有四只脚。)【品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老师也喜欢看书,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人留给大家的珍贵问题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品析: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学生自己读题,并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只脚。

③鸡有2只脚。 ④兔有4只脚。

猜测:先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

明确: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只脚,而题目中是26只脚。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只脚。

小组活动: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

头数 鸡 兔 脚

8 1 7 30

8 2 6 28

8 3 5 26

8 4 4 24

根据鸡兔共8只的条件,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脚共有30只;鸡有2只,兔有6只,脚共有28只;鸡有3只,兔有5只,脚共有26只,符合题意。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2.假设法

方法一 : 假设笼中全部是鸡。

8×2=16(只)

(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

(把兔看成鸡来算,每只兔就少了两只脚,10只脚是少算了兔的脚)

4-2=2(只)

(4-2=2表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兔:10÷2=5(只)

(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鸡:8-5=3(只)

(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

方法二 : 假设笼中全部是兔。

很显然笼中共有8×4=32(只)脚,与实际脚26只不相符,多了6只脚。原因是我们把2条腿的鸡当成了兔,每只鸡看成一只兔,就比实际多了4-2=2(只)脚,那么6里面有多少个2就有多少只鸡。

列式解答:鸡的只数:(8×4-26)÷(4-2)=3(只) 兔的只数:8-3=5(只)【品析: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 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习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一位小数用十分之几来表示,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三位小数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小数的意义

板书0.1 0.01猜猜第三个写什么?0.001你们很会推理。

像0.1,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就是一位小数。老师先写了一个一位小数,又写了一个两位小数,最后写了一个...?

板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一位小数

这节课咱们要认识小数的意义,就从0.1开始研究。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0.1该怎样表示呢?请你试着画一画、涂一涂,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1。

出示学生作品:有错的,有对的。

到底哪位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呢?我们能用原来的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把正方形纸看成一元,0.1元就是一角,一元里面有10个一角,所以应该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大家的意见统一了,谁来说说0.1究竟表示什么?

小结: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板书:=0.1

那这样的2份、3份、5份呢?板书:=0.2 =0.3 =0.5

同学们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师:你能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的意思了吗?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一份,也就是十分之一,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板书:计数单位:十分之一写作:0.1

0.2里面有几个0.1?0.3呢?0.5呢?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是多少?(0.9)0.9里面有几个0.1?

再添上1个0.1是多少?(10个0.1)

课件演示: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

2、两位小数。

(1)第二个小数0.01表示什么意思?还是那张纸,看做1,如果想表示0.01,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

课件展示:正方形用来表示1,0.01就表示百分之一。

涂色部分是0.01,空白部分呢?0.99表示什么?

0.99里面有几个0.01?

请你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涂出自己喜欢的两位小数,想一想它表示什么,里面有几个0.01?

(2)学生自由活动,点名回答。

(3)两位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表示多少?(0.09)里面有几个0.01?再添上1个0.01是多少?演示,板书:10个0.01是0.1,0.1里面有10个0.01

3、认识三位小数。

(1)根据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特点,你能总结三位小数的特点吗?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位小数。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1。

4、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图表示。

课件演示: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继续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占正方体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还能平均分成10份,一份占正方体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

5、数轴上认识小数

出示课件:我们在正方形和正方体上找到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你能找到吗?

(1)、课件演示:0.1;9.1数轴下面的数字变了,小数就发生了变化。

(2)、在数轴上找到3.14,3.141

三:知识眼延伸

3.14这个小数,小数点后面还有很多的数,这是我们六年级要学习的圆周率。

课件:

1、介绍圆周率

2、介绍0.618

四:课堂总结:

如果这节课满分是1,你会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学情分析】

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所带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本班的特点在于数学优秀学生比较突出,数量比较多。但数学后进生面积较大,成绩比较落后。数学学习习惯较稍弱些,表现在书写质量、书写习惯、听课习惯、思考习惯、完成作业习惯等方面。本学期教学将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数学思维拓展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二、后劲生情况分析

从整个上学期的学习评价来看,所带的班优秀率(分数在85分以上)为71.4%,虽然没有出现不及格的现象,但相比之下成绩在90分以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细心,总想偷懒,拖拉作业等不良习惯。但是这些学生头脑灵活,学习后劲足。本学期首先还是加强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布置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推荐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布置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布置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布置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

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4、35页的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与数学活动,抽象、概括、提炼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从而达到巩固小数意义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构成及小数各位上的数的含义。

2.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会读、写小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说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生活情景引入: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

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课题: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这些小数该怎样读写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

【品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激趣引入:

抢答题:地球上长的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抢答,猜测长颈鹿的身高)

出示教材第34页的情境图,学生读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数。

【品析: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想要学的愿望,同时又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具体数据。】

故事引入:今天一大早,熊二就吵着要吃蜂蜜,熊大告诉它,只有回答出它提出的几个问题才会有蜂蜜吃。你愿意帮助熊二吗?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7093 31 10000 38950 0.7

2.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3.导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熊二顺利拿到了蜂蜜。你知道吗,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品析:由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复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为研究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观察教材第34页例2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板书1.8、5.63、12.378)

(2)观察并思考:这些小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这些小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像1.8、5.63、12.378……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些小数都由三部分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提问:小数点左边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一位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按角的特征)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自然的引入。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辨认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在三角形分类的的操作讨论活动中,总结、区别这些三角形的特征。

3、能举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总结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锐角、直角和钝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3、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二)实践探究 活动验证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老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时候给予肯定,露出的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角的.。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请按边分类的同学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也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应用 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示一些动手操作的习题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全课总结 梳理知识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三角形分类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钝角 有两条边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765○489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