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薇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连加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

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

第74页的第5至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