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冷瞳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八年级生物教案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

2、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等。

3、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通过运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能力。

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和。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的是:

A、鸵鸟B、企鹅C、蝙蝠D、蚕蛹

2、动物通过运动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运动方式为:

A、飞行B、跳跃C、爬行D、奔跑

3、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

A、获取足够的食物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C、产生有利变异D、有利完成生殖活动

(三)、当堂达标

教材52页《自我》1-3题。

(四)、拓展提升

教材52页《思维拓展》

(五)、课外阅读

《鸟飞行的秘密》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 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 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 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 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

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B.韧带

C.肌腱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包括 、 、 和 。

二、细菌

1.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1)基本结构:控制着细菌主要遗传性状的DNA位于 ,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的基因位于 。

(2)特殊结构:有些细菌具有.....

2.繁殖:细菌主要以 方式进行繁殖。

3.菌落: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 ,可以作为 鉴定的重要依据。

三、放线菌

1.形态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2.繁殖:主要进行生殖。

四、病毒

1.结构:(1)基本结构:主要由和两部分构成,两者合称为。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的是,控制病毒的一切性状的物质是 。

(2)特殊结构:流感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 ,止面生有 。

2.增殖:过程包括① →② →③ →④ →⑤

题例领悟

图为病毒的结构,请回答:

⑴ 组成3的基本单位是 ,其化学成分是 。

⑵ 若此病毒为噬菌体,结构中不应有的是:[ ] 和[ ] ;当它侵染细菌时,只有进入细菌体内。

⑶ 若此病毒为流感病毒,当它侵入人体后,就成为,人体的细胞将消灭它。

⑷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但这时的病毒的[ ] 应该含有基因;在细胞工程中可用作,这时则利用了病毒的'。

⑸ 当病毒的[ ] 用32P标记时,在分子遗传学上可用于证明 。

答案:⑴衣壳粒 蛋白质 ⑵2囊膜 1刺突 核酸 ⑶抗原 免疫 ⑷运载体 4核酸 标记 融合诱导剂 侵染细菌的特性 ⑸4DNA DNA是遗传物质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A.蓝藻和蘑菇 B.葫芦藓和铁线蕨

C.噬菌体和黄曲霉 D.放线菌和变形虫

2.谷氨酸棒状杆菌异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它的有氧呼吸的酶主要存在于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细胞质基质 D.内质网

3.下列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是

A.鞭毛 B.核糖体 C.质粒 D.细胞壁

4.有关放线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分枝状菌丝构成,与霉菌完全相同

B.与细菌相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C.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孢子,形成新个体,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D.主要生活在动植物的细胞中可致病

5.病毒的主要结构是

A.核酸 B.衣壳

C.囊膜 D.核衣壳

6.病毒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原因是

A.能进行新陈代谢 B.能进行繁殖

C.能感染细胞 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分别是

A.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氨基酸 B.细菌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噬菌体内的氨基酸

二、非选择题

8.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说明:(提示: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外壳,内有RNA)

⑴艾滋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它的 分子中

⑵图中4至5的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 ;为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此过程必须严格遵循 原则进行,并需在 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⑶若7的碱基比例为:A占20%,U占40%,C占30%,G占10%,则6的碱基比例为 。

⑷请你根据病毒的特征,设计一种方法,以检验9(子代病毒)是否继承了1(亲代病毒)的主要性状:

自我评价答案

1B 2C 3A 4B 5D 6B 7C

8 ⑴RNA;⑵逆转录、碱基互补配对、逆转录酶;⑶A30%:T30%:C20%:G20%;⑷子代病毒是否具有侵染性。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 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 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 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9

1教材分析

前面一节课学习植物的生殖,正好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结构是这些内容的延伸与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初、高中生物衔接的关键点,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涉及凤仙花等种子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做出铺垫,但具体结构的名称、作用没有学习,八年级学生有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获得知识、增强技能。

2教学目标

2.1知识技能目标

①描述蚕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②说出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2过程方法目标

①通过用正确的方法解剖和观察蚕豆和玉米种子,会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对比蚕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基本的思维能力。

③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愿意与他人交流,认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③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种子的基本结构。认识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胚是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

3.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

4设计思路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知识结构与实际问题情景两方面入手,引出种子的概念,再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认识种子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结构,因此可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问题设计,让学生互相启发,感受探究的过程。

5教法与学法

采用实验观察、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

6教学流程

概括为三段六步。三段为:情景实验、理解与运用、巩固与评价。六步为:引入、探索、理解、应用、拓展、评价。下面具体说明教学流程:

6.1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情景1:一粒种子萌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情景2:小麦植物体的开花结果,磨成面粉,蒸出馒头。

分析:这2个问题都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从实际问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从生物知识结构引入,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6.2引导分析,探索新知

播放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是不同的。提出问题: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也不一样?留有思考与悬念。拿出常见的、有代表性的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来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